□ 蔡嫻


在童年時代,當周圍的孩子們還在吃著冰淇淋,玩著樂高玩具的時候,閆銳卻喜歡捧著一本名叫《奧秘》的雜志,一頭扎進古生物的奇妙世界。對于閆銳來說,這本刊物可以說是他童年的科普啟蒙讀物,探秘、考古、古生物挖掘等相關的內容,總讓他看得津津有味。他尤其喜歡恐龍,走進小賣部,就愛買恐龍模型來收集。
雖然,閆銳從小就愛做手工,但真正有模有樣地開始制作恐龍模型,是在他的大學時期。作為一項非常小眾的愛好,當時沒有特別好的學習途徑,閆銳只能自己通過書和網絡來收集資料。早期,因為幾乎找不到教程,閆銳都是通過觀察別人的作品,再經由自己一步步反推和不斷摸索,一遍遍試錯,才得以做出模型。
不過,在此期間,讓閆銳覺得最難解決的并不是技術方面的問題,反而是材料。在閆銳看來,技術可以慢慢磨煉,但沒有材料,是無法“無中生有”的。“當時,在國內做這類模型的材料是非常難找的,剛開始我只能買到油泥來做,但這種材料并不理想。后來,隨著國內動漫產業的興起,制作材料也慢慢豐富了起來。”
大學畢業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出身的閆銳在北京的一家電子廠做電氣工程師。工作之余,他依舊會像大學時那樣,喜歡“宅”在宿舍搗鼓恐龍模型。周末出門,閆銳去的也是北京的各大博物館,他會帶上相機去博物館拍攝展出的恐龍化石,收集“一手資料”。其中,閆銳最喜歡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除了相關展覽,還能看到很多的專業信息和權威資料。
通常,在去博物館之前,閆銳會先做好功課,每次先根據想研究的恐龍類型,找到其骨骼線圖,再結合實際拍攝的骨架形態,進行數據總結?!拔抑饕歉鶕@些數據,來判斷比如恐龍的腿骨、頭骨、恥骨分別是多長等?!边@些數據對閆銳來說非常重要,通常他的恐龍骨骼模型會按照1:10的比例進行制作,所以,需要根據精確的數據進行計算。
現在,閆銳依然會經常去博物館參觀學習,除了研究數據,那些骨與骨之間的連接是怎么樣的,哪些是肌腱的附著點等細節,也是他觀察的重點。
在閆銳的工作室里,陳列著不少他這些年積累的作品——正在奔跑咆哮的霸王龍,伺機捕獵的滑齒龍,甚至還有剛剛破殼而出的原角龍……目前,閆銳已經累計制作了30多種恐龍模型,其中包括7個全身骨架模型。
制作一個全身模型是非常復雜的,小型的模型需要半個月到一個月不等的時間,如果是長度超過一米的大模型,則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閆銳做過最大的恐龍全身骨架模型是一款長1.2米的霸王龍模型,經過不斷的推敲和細節調整,他花了半年左右的時間才得以完成。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款霸王龍模型不僅得到了很多模型愛好者的關注,還被一些教育機構相中,最終被吉林大學作為教具收購。
不過,閆銳對于自己的每款模型都會當作藝術品來對待。在他看來,他的恐龍模型并不僅僅是在博物館或者課堂上用來做科普展示的骨架模型。模型雖然是靜止的狀態,但閆銳希望大家能看到它們身上的“動態”?!肮趋滥P鸵彩强梢杂斜砬榈摹!痹诠派锬P皖I域,閆銳最欣賞的是有“骨師”之稱的日本模型大師山崎繁,他制作的恐龍模型,通過骨骼之間的連接,不僅可以表現出恐龍的肢體動作,還能看得出它們不同的表情內容。這種生動感深深地吸引了閆銳,所以,他也一直在往這方面努力,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呈現出這樣的生命力,“我想做的是,能讓你看得出它的下一個動作是奔跑,或者跳躍,等等,希望能做出這種感覺?!?/p>
即便是那個1.2米的霸王龍模型,閆銳也會為呈現這種動態美感而努力。他在最后的拼裝階段時,就先用繩子把霸王龍的脊椎吊起來,再反復調整它的形態,直到塑形成一個正在奔跑捕獵、氣勢洶洶的“霸王”模樣。
為了維持每件作品的水準和藝術性,閆銳制作的每款模型都不超過40件?!鞍ǖ窨淘?、布置、上色、包裝都是我一個人親自做的,所以,我的產能有限。其次,對于創作者來說,重復勞動會產生疲勞感,所以不愿意多做。”
每款模型從比例到構造,閆銳都需要查閱大量資料,反復打磨而成。然而,由于經歷了漫長的地質變化,恐龍化石或多或少都有破損和缺失的問題。被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幾乎沒有百分百完整的,都會有所缺失。因此,閆銳需要去找一些近親物種來給他做的恐龍模型補齊要素。
這就需要模型師具備大量的專業知識積累,在這方面,閆銳初期也曾吃過虧?!爸?,因為我自己資料收集得不夠仔細,不夠齊全,結果做出來的模型被指出了問題,這讓我覺得非常挫敗和沮喪。所以,后來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如果這種恐龍的資料不詳實、不確鑿的話,我是不會動手做的?!?/p>
目前,閆銳正在嘗試一個新的挑戰,他計劃制作一套大型恐龍進化樹,涵蓋50多種恐龍的模型。目前,他已經完成了8種模型,雖然這個任務有些艱巨,但閆銳一直樂在其中。對于他來說,這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方式,同時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模型作品讓更多人對古生物、古生物歷史以及地球歷史感興趣,讓更多人關注自然科學。閆銳說:“我希望通過了解這些古生物的更迭歷史,讓更多人理解生命的偉大。每一個世紀的物種都應該得到尊重,都應該被我們記住。希望大家多看看眼中的地球和腳下的世界,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珍惜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