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闞永樂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所需日趨多元化。近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較為明顯,行業產值持續增長,且工資在各行業間應用廣泛,在國民經濟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伴隨著產業重心的轉移,行業工資差距問題愈發引人關注,針對收入差距問題國家已做出相應調整并有所緩和。據調查顯示,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為0.465,相比前幾年下降很多。大量學者針對行業差距問題提出探討,在論證與分析中,行業工資增長與行業增加值、行業產值間的關系并未出現很多明確細致的論證分析研究,更多的研究仍在力圖解決收入分配均衡以及影響因素的綜合分析。本文在了解工資差距影響因素的基礎上,以全國部分行業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模型對工資增長和行業產值間關系進行詳細論證分析。
根據馬克思工資增長理論,方巖飛(2012)[1]在了解西方經典工資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建立PVAR模型分析,運用動態面板數據回歸分析得出結論證明工資增長與消費指數、人力資本、勞動生產率以及就業率相關。同時,有相關影響工資增長因素研究認為產值增長份額、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密集度等因素推動工資增長(Arbache,1993[2];Schettkat,1993[3])。關于實際論證方面,蘇雪利用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研究表明,勞動生產率決定產值增長率,從而影響工資。根據相關文獻,新劍橋學派就已經把收入分配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結合起來。瓊·羅賓遜(1962)通過動態模型的建立分析了產值增長和工資增長之間的關系呈正相關。楊金杰、吳壽平和戚紅艷(2011)[4]利用panel data model實證檢驗產值增長份額是影響工資增長的重要因素,說明工資增值與行業增值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這對本文假設有一定推動作用。由于國內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國外成型的理論對國內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宋晶和李會敏(2014)[5]通過建立靜態與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得出在工資黏性的顯著影響下,地區生產總值對工資增長影響顯著,且提出提高工資增長就需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完善工資增長機制以及加強最低工資管制。康健[6](2017)實證分析指出我國工資水平與經濟水平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我國目前就處于低工資向高工資轉變的過渡時期。同時,張奇[7](2019)在探討工資與經濟增長和勞動力市場關系時發現,經濟水平高速增長而產生的收入效應促使工資水平不斷提高,也促使消費水平的提高和產業升級,所以需要協調工資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而謝惠知(2009)[8]在了解工資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并不匹配時,提到與傳統工資理論不同,影響職工工資增長最明顯的因素為經濟發展水平,還表現在我國工資談判與決定機制的不健全,作者提出要以市場調節為主、政府調控為輔的工資增長機制來改善這一問題。此外,行業間由于投入機制等原因表現出不同的工資增長情況,孫文杰、沈坤榮(2014)[9]借助非競爭投入產出模型,調查中國行業工資差距以及原因,表明我國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性產業以及服務業行業人均工資增長存在極大的差異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費、投資、出口、技術進步等。王洵、彭樹宏(2012)[10]更是說明中國行業工資分布的演化表明有著明顯“馬太效應”。Joachim M ller,Marion K nig也指出,工資差距與勞動市場有關,工資分配低,工資差距大,就業率相應就減少。王宏(2014)[11]針對“十三五”期間工資增長波動性低于勞動生產率的形式,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表明,工業化和擴張性投資是推動我國現階段工資上漲的強大推力,“十二五規劃”中關于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同趨勢走向。
綜上可以看出,許多學者對工資增長和其影響因素都進行了很詳細的規范研究,重點關注的是行業工資差距以及產生差距的原因和縮小差距的建議,但關于行業工資增長與行業產值二者間關系的論證為數不多,且部分選取特定行業單獨分析,以全國多個行業為研究范圍進行分析二者關系涉及甚少。本文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模型以全國八個行業為研究范圍,選取行業平均工資、行業就業人口、行業產值以及固定投資為研究對象,分析行業工資增長與行業產值的關系。
根據相關調查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行業平均工資與行業產值以及行業增加值間的關系比較多元化。一方面,行業增加值增加代表去除生產過程中轉移和消耗,即為再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勞動力能夠增加商品價值,而工資就是勞動力的價值或者價格,所以工資的價值在于勞動力,勞動力又能夠帶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價值,二者關系密不可分。大衛·李嘉圖就認為工資受自然價格和供求關系影響,資本投入的增加使得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從而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得到提升,由此提高就業人員的消費水平。假設其他條件不變,行業增加值增加,創造的價值增加,市場擴大,表明行業規模擴大,就會擴大投資即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引入新設備或者新技術以及人才,勞動生產率就會增加,相對性的勞動報酬相應增加,就業人員工資就增加,也就是行業增加值的增加帶動工資增長,二者同向增長;另一方面,工資影響行業產值,工資增長表明這一行業的勞動力不足,無法在同等情況下創造出較原來更多的價值,需要更多新的勞動力來滿足增加的產品需求,新需求就代表就業人員的增加,勞動力增加,創造出行業的產值相對應也就擴大,根據西方學者結論,經濟增長取決于資本存量、自然資源、勞動力投入和社會環境等,類似于在微觀市場上:

公式1表示,勞動的增長份額加資本的增長份額再加上技術進步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就等于產值增長值。意味著加號的每一部分產生變化都有可能帶動產出增長值的變動。其中,當資本和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當對某產業產品需求量增多時,市場現存勞動力數量不能滿足多出的這部分需求;價格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勞動力供小于求,其價格就會上漲,工資水平就會相應提升;一段時間后,由于工資水平的提高,勞動力趨向于向高工資的行業流動,創造出的剩余價值上升,該行業的產值增加,這說明了行業工資增長推動行業產值的增加。
基于以上分析和假設,考察到工資增長與其可能引起工資增長的因素,包括行業增加值、行業產值以及資本密集度、勞動密集度,主要考察工資增值與行業產值相關數據間關系,本文把八個行業作為整體來討論,建立起與工資增長相關的兩個線性相關模型,分別為

公式(2)中,α為常數項,Wa為工資增量,β表示系數向量,Ia表示行業增值的增加值,La為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增加值,Ka為固定投資的增加值,φ表示模型為了消除個變量之間多重共線性引入的虛擬變量,同時用以區分各個行業,包含D1-D7,ε為相互獨立隨機誤差項。模型一中,由于行業增加值是建立在資金流量的基礎,是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行業在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較于國內生產總值更為具體準確,所以行業增加值和其他作為解釋變量,用來解釋是否行業增值和工資增長呈現同趨勢走向,工資增長值作為被解釋變量。

公式(3)中,G為工資增長水平,O為產出增長份額,P為勞動生產率,C為資本密集度,其余同上。單純的只考慮增長值之間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只能直觀地表示出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間關系的大致走向和增長趨勢,由此,引入模型二關于變量增長率之間的線性關系,一方面可以驗證模型一得出的結果是否支持假設;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工資增長的增速情況,以及與其他增長率之間的關系。
以城鎮為分析范圍,對數據進行篩選分類統計,對模型涉及到的變量進行解釋說明(如附表1所示):
(1)按行業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值Wa,為去除當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即CPI后的數值,排除物價指數對行業增值影響,使得名義數據變為實際數據。
(2)分行業增值Ia為行業產值,是去除中間消耗或轉移生產過程中新增加價值,即去除CPI后的值。
(3)La與Wa對應,對象都為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本文不討論國有企業、私營等單位就業人員。
(4)Ka為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包括農戶,即為城鎮單位相關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
(5)Di為模型引入虛擬變量,通過改變設定模型中的截距水平提高模型精度,設置時取值“0”或“1”。本文對8種行業相關變量間關系進行探討,故引入虛擬變量的個數為7個(見附表1)。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給出的19個行業門類的相關數據,為了方便統計,保持數據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本文選用了全國8個行業[包括農林牧漁業、工業(包含采礦業、制造業和電力燃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在2004-2017間的相關變量為實證研究范圍。此外,本文涉及到的投入與產出,均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均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平減,以此來進行同期比較。
面板數據模型在回歸前需檢驗數據的平穩性,為探究模型是否平穩,避免偽回歸,采用單位根檢驗對模型涉及變量進行整體的檢測,結果顯示模型1變量整體不平穩,經過一階差分后不存在單位根,但此時經過差分后的數據意義上就是模型二涉及到的增長率,故直接對模型二進行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檢驗方法得到的統計值除Breitungt-stat外其余方法均小于0.05臨界值,根據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模型不存有平方根,序列是平穩的。

表1 變量單位根檢驗結果
為更好地表明工資增長與行業增值間的關系,探究工資與行業增值間的雙向影響關系,對模型二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從結果來看,就本文來講,產出增長份額不是工資增長水平的格蘭杰原因的P統計量為0.0046,說明工資增長水平受產出增長份額影響,二者存在因果關系。

表2 因果檢驗結果
根據eviews軟件,通過引入虛擬變量,把整個行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分析,排除行業間壁壘研究城鎮行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與行業增加值的關系,即樣本數量為112。通過以上檢驗發現用模型二進行回歸更顯著,故用LS命令分析得出參數的估計結果整理如附表2所示。
從估計結果可以看出,模型總體擬合程度良好。整體來看,行業的為0.5131,說明解釋變量對于被解釋變量的解釋能力可行,達到50%以上,說明二者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再加上O前系數為正,可以判斷產出增長份額對工資增長水平產生的影響為正向的。單個分析來看,各個變量對應的P值幾乎均為0,表示各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從附表1可以看出,產出增長份額對工資增長水平的影響是正向的,每增加1%的產出對工資增長的帶動為30.47%,表明行業產值增加對工資具有拉動作用,證實上文假設成立。勞動密集度則與工資增長顯示為反向關系,且系數較小,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各行業間的特點差異造成工資收入的不同。資本密集度的估計系數為1.5234,表示資本密集度每增加1%個單位,工資增長水平相應提高152.34%,說明資本對工資增長具有較大帶動作用。虛擬變量的引入表示各個行業的工資增長和產值增長間的關系,由表2得,除去工業外,各行業的工資增長水平和產出增長份額間存在正向的相關關系,說明這些行業的工資增長一定比例是由于行業增加值的增長帶來的,其中農林牧漁業、金融業間行業的工資水平受行業產值變化最明顯,分別為0.3891和0.3717,其余排名為批發業、建筑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若D1-D7均取值0,表示的是房地產業工資增值與行業增加值間的關系,其余行業在房地產業的基礎上增加或者減少相對應的工資情況。
本文通過對全國2004-2017年間8大行業工資增長水平和產出增長份額間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結論:行業增加值與工資增值間存在線性相關關系,且不同行業間行業增值變化對行業工資變化影響程度不一,證明了之前的假設成立,且二者間關系相互相關,行業增值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進工資增值的增加,也就是說行業產值帶動行業工資變動。
我國行業間工資收入長期存在差距問題,工資收入差距減小,對行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為此要多方面研究探討工資和行業產值的作用機制。有學者調查研究表明,行業工資水平的差異本質是由群分效應引起的,同時也與行業壟斷、勞動者的自我選擇有關。由于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具備不同的能力特質,所以擁有不同技能的勞動者進入與其技能相匹配的行業,技能要求的高低體現在工資報酬的差距上。但工資差距有所緩和是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動以及行業壟斷。所以,為能縮小這種行業間差距,首先要縮小勞動者技能差異,要更好地促進勞動力在行業間的轉移,對勞動者提供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的高平臺就業機會;其次,行業間工資差距也反映出行業結構的不合理現象,是由于行業間本身存在發展差異,縮小行業間工資差距就需要各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注意行業間協調和合理規劃行業的發展方向,同時為避免出現行業壟斷致使的工資差距,政府要繼續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壟斷行業的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此外,要完善相關機制使得勞動者與市場更好地契合,實現供需平衡。

附表1 各變量定義

附表2 O、P、C(模型二)回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