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麗霞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57)
近年來,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呈增多趨勢,每年“帶心理問題入學”的新生比例也在增加,對學校人才培養具有挑戰。為此,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推動大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與貫通,在各自教育階段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形成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心理社會服務體系,減少各學段學生“帶心理問題入學”的狀況。
大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中學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前伸后延,必須要根據大中學段學生實際成長階段的任務要求和心理發展特點與規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發展的路徑,制定大中學段心理健康教育銜接與貫通的工作機制,并獲得良好的分工與合作,不出現任何斷檔和不同階段的混亂局面,從而培育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積極向上的人。
關于個體心理發展階段的理論主要有皮亞杰、埃里克森、維果茨基、列昂節夫、魯利亞、陳鶴琴和朱智賢等人的研究。這些理論研究表明,個體心理的發展既是分階段的,又是連續的。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各階段的連接問題。
該理論提出個體心理發展要經歷八個階段,自我意識的發展會持續體現在人的一生中,每個發展階段都會面臨特定的心理危機。個體八個階段的發展都能完成,但發展質量和發展速度會因人而異。個體發展的成功與否不受發展階段影響,但不同發展階段中出現的成功與否的關鍵點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內容。
大中學校的學生年齡為12~25歲,是青少年和成年早期,處于個體心理發展的第五、六個階段,學生面對的問題是“同一性對角色混亂”“親密對孤獨”。即對內,學生要探索“我是誰”這個問題,對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上有信心,對生活充滿憧憬;對外,學生要學會與人建立關系,與他人產生感情的共鳴,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隨著青少年向成年過渡,發展親密關系的問題就變得越來越突出。當個體的同一性逐漸形成時,就能夠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同一性,從而發展出成功的親密關系。理想情況下,親密關系雙方會在維持各自原有的同一性的基礎上建立關于關系的新的同一性[1]。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發展階段理論是口欲期(0~1歲)、肛欲期(1~3歲)、前生殖器期(3~6歲)、潛伏期(6~11歲)、青春期(11或13歲開始)五個階段。他認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也決定了人和社會發展的永恒動力。心理發展過程中如果不能順利進行,會一直停留在一個發展階段不向下一階段過渡;或產生挫折后從一個高級階段發展到一個較低的發展階段產生逆行,可能會導致精神異常,成為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心理疾病的來源。因此,該理論從心理異常發展的角度闡明了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與貫通的必要性,在各階段的教育和培訓以及各個階段的生理基礎上,注意到心理發展階段的作用。
在中國,朱智賢最早系統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探討了兒童心理發展中先天與后天、內因與外因、教育與發展、年齡特征與個別特點之間的關系。該理論不僅是內外因交互作用的發展觀,而且提出了心理發展中內外因的具體內容,并且初步解決了需要理論、個性意識傾向性理論、心理結構(原有水平)理論等一系列的理論問題,同時也涉及到了兒童學習積極性、能力發展、品德發展等一系列實際問題。
朱智賢強調要用系統、整體、全面的觀念研究兒童心理發展,不能單純地以生理、種系深化、智力或思維發展作為年齡特征的劃分標準,而應在研究過程中考慮兩個部分(即認識過程和人格品質)和四個有關方面(心理發展的社會條件和教育條件、生物的發展、動作和活動的發展、語言的發展)等內容,將心理視為一個開放的自組織系統,既注重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又進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從而更好地開展中國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與青少年教育實踐模式。
課題組對惠州學院、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惠州市第一中學2019級新生進行心理普查,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采取干預措施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活動。
1.普查對象及普查量表
2019年10月,對三所學校進行2019級新生心理普查,惠州學院(應測5271人,實測5099人,其中男生2927人,女生2172人)、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應測2274人,實測2237,其中男生1298人,女生939人)選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和《SCL-90癥狀自評表》,惠州市第一中學(應測1364人,實測1274人,其中男生584人,女生690人)選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
2.數據處理
本次測試數據都采用《心海軟件心理管理系統》、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與統計。高校以UPI測試結果為主要依據,一對一訪談時結合SCL-90測試結果進行。其中,UPI篩選項目主要有:總分25分以上,第25題(想輕生),第8題(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第16題(常常失眠)、第26題(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至少2題做肯定選擇,以及第68題明確提出咨詢要求且屬于心理問題者?!缎睦斫】翟\斷測驗》(MHT)主要從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八個方面進行篩查。
附表1顯示,男生總人數比女生多,其中總分25分以上、第25題做肯定選擇上男生人數比女生少,第8題(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第16題(常常失眠)、第26題(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至少2題做肯定選擇上女生人數較男生人數少。訪談過程中,有男生明確表示,普查過程中網絡問題影響作答,本人并無心理困惑。
附表2顯示,學生在自責傾向項目上得分最高,說明被測試者可能自卑,常懷疑自己的能力,常將失敗、過失歸咎于自己。學習焦慮項目上得分次之,說明被測試者可能對考試懷有恐懼心理,無法安心學習,十分關心考試分數。在對人焦慮和身體癥狀上得分接近,說明學生可能過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與人交往,有退縮行為出現;在極度焦慮的時候,會出現嘔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顯癥狀。沖動傾向與恐怖傾向得分也較為接近,說明被測試者十分沖動,自制力較差,可能對某些日常事物,如黑暗等,有較嚴重的恐怖感。
普查結果顯示,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良好,學校通過開展常規性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發展性及適應性心理問題均可得到有效消除,癥狀可以得到緩解。但是伴隨社會環境的變化和生活事件的影響,學生中間也存有部分心理問題難以通過心理咨詢消除。
1.病恥感影響學生的主動求助行為
心理疾病病恥感是指個體對心理疾病的負面認知、消極情感體驗和歧視傾向所構成的負面態度。心理疾病病恥感程度越嚴重,患者求助行為越少、越被動,治療依從性也越差,療效越不穩定。這種情況無論對于社會公眾,還是患者及家屬,都存在不利于穩定的因素[2]。《2019中國抑郁癥領域白皮書》披露數據顯示,目前為止中國患抑郁人數逾9500萬。截至2019年12月,新浪微博、百度貼吧、知乎等網絡平臺對“抑郁”話題的關注度均非常高。
國民對抑郁癥關注度的提高,依然存在患者疾病教育不充分、病恥感強、精神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匱乏、地域分布不均等問題。學校作為社會的一個單元,存有心理疾病病恥感的學生大有人在,一方面部分未就醫的學生有抑郁和躁郁等情緒障礙,擔心給家庭增加負擔、對心理疾病的認識不充分而未選擇就醫;另一方面家長對心理疾病知識的缺乏,不承認學生的異常行為屬心理疾病狀態,或者認為心理疾病均為精神病,診斷結果出來即意味著標簽貼上,對孩子的未來造成影響,而拒絕就醫。
2.帶病入學的學生呈增多趨勢
訪談中發現,高校學生曾被醫院確診為中重度抑郁癥在高中各年級皆有,且服用醫生開具處方藥物,進入高校后未遵醫囑服藥,大部分自行停藥。帶病入學的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為學業壓力大、文理分科影響,部分學生心理疾病存有家庭或家族影響。此外,訪談中還發現,部分學生擔心接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后,不能和同學正常交往,尤其是服用藥物后副作用過大,影響正常人際交往、學習、工作及生活等,都影響學生接受治療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導致心理疾病病情持續惡化。
3.曾被同學欺負導致與人交往困難
校園欺凌指在校園內外學生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3]。訪談中,有兩例典型個案均因初中階段被同學笑話長相問題而出現自卑,進而發展為自卑情結,導致現在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等缺乏信心,以在朋友圈發自拍以獲得點贊為尋求自我價值的途徑,點贊數量的多寡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現實生活狀態。
4.性知識的儲備不足導致錯誤認知愛情與性
目前,學校教學體系中沒有性知識教育課程,在性知識教育上學生沒有接受規范、系統的學習,存在通過黃色電影、不正規出版的圖書、網絡廣告等渠道獲取性知識,容易出現對正確性知識的錯誤認知,導致心理困惑存在,增加思想包袱[4]。
5.親子關系導致學生的不良情緒困擾
良好的親子關系建立在父母與孩子良性的溝通之上。家庭是個體社會化、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基本單位,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學生的心理、言行與家庭氛圍及父母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中,很多問題學生的異常心理和言行,如自卑、敵對情緒,在追根溯源的情況下,其原由都可以歸結為某些直接或間接的家庭教養方式和家庭人際關系的不貼切,如父母重男輕女、父母期望過高而學生實際能力不足、父親/母親對學生使用語言暴力等,這些錯誤、扭曲的家庭教養方式則更容易且嚴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優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各層級學校共同努力,根據大中學段學生心理成長特點和規律,制定大中學段心理健康教育銜接工作機制,建立高?!咧小踔行睦斫】到逃畔⒔涣髂J?,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有效銜接,為學生的健康成才提供良好的環境與和諧的氛圍,共同抵制社會上各種非主流的觀念對學生的侵蝕和蔓延。
心理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的建立是一種及時、全面了解和評估學生心理成長變化的有效方式。為了加強和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成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多種方法,及時了解學生需要、心理發展特點和各種問題的表現。心理檔案記錄的信息有:心理測驗結果、個體心理發展關鍵節點的變化數據、心理咨詢記錄等,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將這些數據按一定的排列組合,可以構成一個內部聯系制度,反映學生在學校期間的整體精神面貌。借助這些為全部學生建立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檔案信息,學??梢愿玫卣归_心理健康教育工作[5]。
在建立和收集整理學生心理檔案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學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切實注重心理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在學生的學籍中加入心理健康檔案資料,加強心理健康檔案的信息化與動態化的計算機管理,讓心理檔案與學籍一樣在大中學校心育過程發揮真正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任課教師能夠吃透并且掌握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從而使用該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技能的課程,具有所有其他課程一樣的特點,比如系統性、主體性、積極性、開放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課程的是,在教學活動中,以讓學生感知、體驗班級歸屬感、榮譽感等為前提進行行為訓練活動,在此過程中加入團體輔導的一些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目的。
1.各學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
心理健康教育要實現從知性向生活、從有利于教到有利于學、社會發展需要與個體發展需要相結合、從抽象化到生活化、從生硬化轉向生動化的轉變。各學段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既有所側重,又要有所鋪墊,小學階段注重學生的發展性心理知識宣講,輔以家長課堂,為家長講授發展性心理知識與適應性心理知識;中學階段為學生講授發展性心理知識與適應性心理知識,開設家長課堂,講授適應性心理知識和障礙性心理知識;高校要注重學生發展性、適應性、障礙性心理知識授課,引入社會力量開展心理咨詢、心理講座,做好家校溝通工作。
2.各學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
大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實現校園心理情景劇、團體輔導等團體活動的銜接,交流在主題選擇、組織方式和教育效能方面的經驗,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以減少心理問題的遷延性。心理學老師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等學生設計出相應適宜的個別心理輔導和團體小組心理輔導方案:低年級側重于日常生活指導、入學適應性教育和學習指導;中年級則側重于指導學生的生涯規劃、適應性教育、人際關系、學習和情緒情感;高年級則側重于輔導適應性教育、求職和升學、考試等。要與輔導員/班主任老師加強配合度,讓學生在班集體中實現茁壯成長,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還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社會熱點話題,靈活有針對性地設計開展專題講座、團體輔導、心靈雞湯、心理情景劇等活動,收集整理學生對這些活動的反饋意見以更加有效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另外,加強大中學校學生心理社團在思想、態度、服務意識、心理技能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學到一些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得到有益啟示。
要改變大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各自為戰的現狀,除了通過制度建設明確各學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任務外,還應結合當下大中學生主要面對的學習壓力、人際困惑、情感情緒等心理健康焦點問題,通過座談、心理場館參觀、朋輩心理輔導、心理情景劇等活動,促進高校與高校、高校與中學心理健康工作的友好互信,進一步促進校際間的聯動。
1.加強校際合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協調發展
圍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大心理健康教育觀工作思路,以共同提高心育質量為目標,促進學校和教師發展為切入點,整合和共享教育資源、學校教育資源、教師資源,積極開展惠州市大中學校校際間心育交流、學術討論及科研合作等活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活動體系以及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建設。各學校依托“5·25”心理健康節、“10·10”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以及新生入學后的適應活動,在學生心理講座、心理團體輔導、心理知識競賽、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心理信息員的培養等項目上加強校際間交流、合作、對話、共享,各校學生心理情景劇決賽時互為評委,在做好校內心理教育工作教研的基礎上,繼續加強與校外專家的交流,發揮各學校富集優勢為其他學校服務,共同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創建一片晴朗的天空。
2.組建成長小組,促進心理專兼職教師教學咨詢能力提升
組建惠州市大中學校心理教師成長小組,人員為各校心理咨詢機構專兼職教師,主要開展教師間教學觀摩、閱讀專業書籍、案例探討、專項督導等活動。成長小組需要提供互動式、體驗式、封閉式又具有支持性、成長性、治愈性的安全的與專業的環境,成員們通過小組浸泡實現探究自我、接納自我,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教學和咨詢能力。
在構建大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銜接與貫通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校以外的家庭和社會資源的作用,深入開展家校、校社聯合,建立學?!彝ァ鐣睦斫】到逃畔⒔涣髂J?,共筑“學校——班級——宿舍(無住宿生,此項略過)——家庭——醫院/社區”社會支持系統,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有效銜接。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網絡化模式的構建
學校心理健康教師應通過多種形式獲得學校教師和學生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組織、存儲信息,傳達給相應的接收機構,然后加強學校、家庭、社會接觸,學生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因此應加強對普通學校和家庭的指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這項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得到各部門的配合和支持,主要有學生處、教務處、團委等。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以“學生、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從業教師、德育主任——分管校長、社會專業機構”為主線,高效快速聯動的“三級預警系統”,從不同層面、角度和通道展開工作,實現學校能夠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有與該工作有關的人員充分參與的整體優化。
2.學校——家庭——社會三級網絡支持系統的共筑
現實中,由于入學率抑制學校和家長,更多是由于部分封閉的教育體系的干擾,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是存在困難的。調查顯示,即使在意識層面上一些父母能夠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行動上往往缺乏參與和跟進,反復推諉,逃避責任,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單方面的唯一的責任,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學校要求參與該活動是學校無能和推卸責任,缺乏參與的能力和動力,或沒有欲望和勇氣去參加活動。即便如此,學校仍然在不斷努力,通過家訪、家長會、建立家校聯系卡、設立家庭課堂及家長學校、成立家委會等形式,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帶頭示范作用,以此帶動家長的積極性。同時,為了提升家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學校應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方面給家長提供指導和加強,以做到家庭和學校共同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出謀劃策,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得到共同成長。正是由于家庭的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并且達到事半功倍的結果,開展家校合作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
各學校還要與惠州市精神專科醫院醫療機構建立合作共建機制,開通綠色轉介通道,在學生的心理問題超出學校教師工作范疇時,讓學生第一時間接受專業、規范的治療,實現咨詢、診斷與轉介的無縫對接。
大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互相銜接起來,做到不同學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不一樣,既要銜接又不至于累贅;在心理健康教育對象本身的基礎上,充分使用外部資源,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以達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所能起到的實效性作用。

附表1 兩所高校UPI測試結果一類學生統計表

附表2 惠州市第一中學MTH各分量表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統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