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丹 高建德 宋 萍 劉 雄
(甘肅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甘肅 蘭州730000)
枸杞子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Lycium chinense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主產于寧夏、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1],其味甘,性平,長于滋腎精、補肝血,果、葉、根中都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糖、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2],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枸杞多糖作為枸杞子主要有效成分,在免疫調節、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保肝明目、降血糖血脂、健腦護心等作用[3],但其含有量過高時可使枸杞子在中藥成方制劑過程中極易吸潮變質,從而顏色加深,黏性增強,粘篩嚴重,給工藝成型及其穩定性帶來了很大困難。
本實驗以枸杞水提物為研究對象,可溶性淀粉、微晶纖維素、糊精、羧甲基纖維素鈉、玉米糊精、預膠化淀粉為藥用輔料,分析它們對枸杞顆粒吸濕性及成型性的影響,以期為相關固體制劑的開發提供參考依據。
DFA-6020型真空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ME103E型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 有限公司];GZX-GF101-1-BS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躍進醫療器械有限公司);FCR1502-UF-P型除熱源超純水機(青島富勒姆科技有限公司)。
枸杞子購自蘭州復興厚藥材有限責任公司,經甘肅中醫藥大學資源教研室杜弢教授鑒定為正品。微晶纖維素(上海中秦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60421);可溶性淀粉(天津市北辰方正試劑廠,批號20171010);預膠化淀粉(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180722);羧甲基纖維素鈉(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廠,批號20170301);糊精(天津市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批號20140416);玉米糊精(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70401)。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2.1 枸杞顆粒制備 稱取適量枸杞子,10 倍量水提取3 次,每次1 h,合并提取液后濃縮,真空干燥成浸膏,加輔料混合均勻,以80% 乙醇為濕潤劑制軟材,過篩制粒,于60℃下烘干,整粒,即得[4]。
2.2 成型性考察 稱取枸杞顆粒適量(M1),過篩(1~5 號篩),稱定篩后質量(M2),計算成型率,公式為成型率=(M2/M1) ×100%。
2.3 溶化性考察 稱取10 g 枸杞顆粒,加200 mL熱水攪拌5 min 后立即觀察,要求顆粒應全部溶化或輕微渾濁[1]。
2.4 吸濕性數據采集 根據2015 年版《中國藥典》 四部通則(9103 藥物引濕性試驗指導原則)進行試驗。將干燥具塞玻璃稱量瓶開蓋,置于含NaCl 飽和溶液的干燥器中24 h,稱定質量(M3)[5],將枸杞顆粒平鋪于稱量瓶內,稱定質量(M4) 后置于干燥器中[6],在不同時間點(2、4、6、8、10、12、24、36、48、60、72、84、96、108、120、132、144、156、168 h) 測定其質量(Mt),平行2 份,計算吸濕率,公式為吸濕率=[(Mt-M4) /(M4-M3)]×100%。
2.5 單一輔料篩選
2.5.1 枸杞顆粒成型性、溶化性 取可溶性淀粉、微晶纖維素、預膠化淀粉、糊精、羧甲基纖維素鈉、玉米糊精適量,與枸杞子浸膏以1∶1 比例混合均勻,制粒,按“2.2” “2.3” 項下方法測定成型率、溶解時間,結果見表1。由此可知,顆粒成型率均大于83%,加水后均在3 min 內全部溶解。
2.5.2 枸杞顆粒吸濕性 取“2.5.1” 項下枸杞顆粒,按“2.4” 項下方法測定吸濕率,繪制吸濕曲線,平行2 份,結果見圖1。由此可知,單一輔料配伍后顆粒吸濕曲線均在0~25 h 上升較陡,吸濕速率較快,吸濕量較大;25~168 h 曲線上升逐漸平緩,吸濕速率較慢;120 h 后逐漸達到平衡狀態,平均吸濕率依次為羧甲基纖維素鈉>玉米糊精>糊精>預膠化淀粉>可溶性淀粉>微晶纖維素。

圖1 枸杞顆粒吸濕曲線(與單一輔料配伍)Fig.1 Hygroscopic curves for Lycii Fructus granules(compatibility with single excipient)
2.5.3 吸濕數據擬合 通常中藥制劑的吸濕性是以吸濕時間曲線、吸濕等溫曲線[7]、平衡吸濕量、臨界相對濕度[8]為評價指標,但它們各有不足[9],為了使吸濕數據更為直觀準確,本實驗將其與4 種吸濕動力學模型(表2) 結合來量化吸濕過程[10]。通過SPSS 17.0 軟件對吸濕數據進行擬合,決定系數(R2) 越接近1,說明模型擬合效果越好,擬合度越高,吸濕曲線適應性越強[11],結果見表3。由此可知,二項式、對數模型R2大于其他2 種模型,表明對吸濕數據的擬合度較高。

表2 吸濕模型Tab.2 Moisture absorption models
2.5.4 二項回歸分析 由于吸濕曲線與一元二次方程的左半段相似[12],故本實驗對吸濕數據進行二項式回歸曲線擬合,得到吸濕方程為F=at2+bt+c(a<0),對其進行兩次一階求導,得到吸濕速度方程v=dF/dt=2at+b、吸濕加速度方程v′=dv/dt=2a[13],a值越大,則相同時間 內吸濕速度 越快[14],吸濕剛開始時t=0,v0=b,吸濕平衡時間t′=-b/2a。平衡吸濕率越小,說明顆粒吸濕量越少,輔料對浸膏的阻濕性越強,具體見表4,可知微晶纖維素、可溶性淀粉、預膠化淀粉平衡吸濕率最小;可溶性淀粉達到吸濕平衡所用的時間最少,預膠化淀粉次之。綜上所述,以平衡吸濕率為主要考察指標,結合成型性和溶化性,選擇平衡吸濕率較小、成型率較高的微晶纖維素、可溶性淀粉、預膠化淀粉,將其兩兩混合后作進一步考察。

表3 單一輔料吸濕數據擬合結果Tab.3 Results of moisture absorption data fitting for single excipient

表4 單一輔料吸濕數據二項式回歸分析Tab.4 Binomial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oisture absorption data for single excipient
2.6 混合輔料篩選
2.6.1 枸杞顆粒成型性、溶化性 將可溶性淀粉、微晶纖維素、預膠化淀粉兩兩混合,枸杞子浸膏與其以1∶(0.5+0.5) 的比例混合均勻,制粒,按“2.2” “2.3” 項下方法測定成型率、溶解時間,結果見表5。由此可知,配伍混合輔料后顆粒成型率較單一輔料變化不大,但外觀有明顯改善;顆粒溶化性良好,溶解時間短于單一輔料。

表5 混合輔料對枸杞顆粒成型性、溶化性的影響Tab.5 Effects of mixed excipients on the formability and solubility of Lycii Fructus granules
2.6.2 枸杞顆粒吸濕性 取適量枸杞顆粒,按“2.4” 項下方法測定吸濕率,繪制吸濕曲線,平行2 份,結果見圖2。由此可知,配伍混合輔料后顆粒吸濕曲線均在0~25 h 較陡,吸濕速率較快;25~168 h 曲線上升相對平緩,吸濕速率降低,平均吸濕率依次為可溶性淀粉+預膠化淀粉>微晶纖維素+預膠化淀粉>可溶性淀粉+微晶纖維素。

圖2 枸杞顆粒吸濕曲線(與混合輔料配伍)Fig.2 Hygroscopic curves for Lycii Fructus granules(compatibility with mixed excipients)
2.6.3 吸濕數據擬合 按“2.5.3” 項下方法進行擬合,結果見表6。由此可知,對數模型擬合度更高,R2均>0.98。
2.6.4 二項回歸分析 按“2.5.4” 項下方法進行分析,結果見表7。由此可知,可溶性淀粉+微晶纖維素吸濕平衡時間最長;可溶性淀粉+預膠化淀粉平衡吸濕率最高,吸濕初速度最大,但吸濕加速度最小。

表6 混合輔料吸濕數據擬合結果Tab.6 Results of moisture absorption data fitting of mixed excipients

表7 混合輔料吸濕數據二項式回歸分析Tab.7 Binomial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oisture absorption data for mixed excipients
2.6.5 混合輔料處方確定 以平衡吸濕率為主要指標時,可溶性淀粉+微晶纖維素、預膠化淀粉+微晶纖維素配伍枸杞子浸膏的防潮性能最好,而且兩者相關數據無明顯差異,考慮到成本問題,選擇可溶性淀粉+微晶纖維素進行實驗。最終確定,最優混合輔料處方為枸杞子浸膏、微晶纖維素、可溶性淀粉比例2∶1∶1,成型率為87.95%,平衡吸濕率為15.08%,吸濕平衡時間為138 h。
2.7 臨界相對濕度測定 枸杞子浸膏、微晶纖維素、可溶性淀粉以2∶1∶1 的比例混合均勻,以80%乙醇為濕潤劑制軟材,過篩制粒,60℃下烘干,過篩(1~5 號篩),得到枸杞顆粒。取7 份置于盛有不同種類過飽和鹽溶液的干燥器中,25℃下保存7 d 后取出,精密稱定質量,計算吸濕率,繪制吸濕平衡曲線[15],平行2 份,結果見表8、圖3。由此可知,枸杞顆粒相對臨界濕度為77%,故在生產過程中環境相對濕度必須控制在77% 以下以減小水分對顆粒的影響,從而保證其質量。

表8 枸杞顆粒相對臨界濕度測定結果Tab.8 Results of 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 determination of Lycii Fructus granules

圖3 枸杞顆粒吸濕平衡曲線Fig.3 Hygroscopic balance curve for Lycii Fructus granules
枸杞子是一味經典的藥食同源中藥材,因其安全有效受到大眾喜愛,但其中含有大量枸杞多糖,表現出極易吸濕的特性,導致在研發相關成品的過程中遇到巨大阻礙。研究發現,在枸杞成方制劑中加入適當單一或混合輔料可改變其吸濕性,從而達到防潮目的,故深入研究枸杞子浸膏的吸濕性,對制劑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在一般研究中,所用的常規指標(吸濕時間曲線、吸濕等溫曲線、平衡吸濕量等) 均不能完整描述樣品吸濕能力。本實驗在此基礎上增加了4種吸濕模型進行擬合,以更直觀、科學、客觀的方式比較其吸濕特性,得到能直觀表征各輔料下顆粒吸濕能力的特性參數及最優處方(枸杞子浸膏-微晶纖維素-可溶性淀粉為2∶1∶1),可為枸杞子開發利用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