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潔 劉慧萍 楊璐瑜 張思敏 張韞玉 張國民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方證研究轉化醫(yī)學實驗室, 湖南 長沙410208)
歸脾湯首見于《濟生方》,為宋代嚴用和所著,用于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之癥,后由歷代名醫(yī)大家臨證實踐,不斷補充,添入當歸、遠志等藥材,治療范圍擴展到心脾氣血兩虛、脾不統(tǒng)血、血不養(yǎng)心等證,現代亦可應用于心腦血管、肝、胃、腫瘤、婦科等疾病。因此,研究歸脾湯傳統(tǒng)功效和現代藥理,并探究其有效成分之間的關聯(lián)性,有利于構建該方與現代醫(yī)學之間的橋梁,更能促進臨床推廣應用。
目前,關于歸脾湯的計算機生物學研究活躍,通過應用大量數據分析和基礎理論、大規(guī)模數學建模、計算機仿真技術等,對該方組方原理和規(guī)律、相關作用靶點生物序列的片段拼接及序列對接進行分析,以尋求治療新病癥和藥物組合的新途徑。本文借助數據庫資料,收集挖掘歸脾湯傳統(tǒng)功效及其有效成分發(fā)揮藥效作用的關聯(lián)性,利用Cytoscape 軟件進行分析;基于歸脾湯有效成分的類型和含有量,對歸脾湯臨床應用進行二次挖掘;根據 “君、臣、佐、使” 原則對歸脾湯組成藥物進行分類;采用GEO 數據庫在線分析工具CEO2R 進行分析;應用DAVID(http:/ /david.abcc.ncifcrf.gov/) 數據庫中KEGG 篩選出相關信號通路;根據“疾病-藥物-有效成分-信號通路-靶點” 的網絡基礎,利用Cytoscape 構建網絡分析其相互作用,對歸脾湯有效成分、主要功效及體內作用過程中主要影響靶點進行專業(yè)綜合地分析,將中藥傳統(tǒng)理論與現代醫(yī)學信息學研究相結合以加快中醫(yī)藥理論→驗證→實踐進程,為相關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歸脾湯現由白術、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甘草、當歸、遠志10 味藥材組成,可用于心脾氣血兩虛證、脾不統(tǒng)血證。心藏神而生血,脾藏意而統(tǒng)血,思慮太過則兩臟受傷,心血虛而火動,則心悸怔忡,健忘不安,夜寤不寐,脾不統(tǒng)血而血不歸經,上下妄行,脾血不足,見倦怠嗜睡、面色萎黃,勞倦太過,損傷脾臟,氣機不暢,則見少食肢痛。方中黃芪味甘性溫,補脾益氣,而龍眼肉甘平,補脾氣,養(yǎng)心血,二者共為君藥;人參、白術皆為益氣補脾之要藥,與黃芪相伍可助益氣補脾之功;當歸補血養(yǎng)心,酸棗仁寧心安神,二者與龍眼肉相伍時補心血、安神定志之力更強,均為臣藥;佐以茯神、遠志,奏養(yǎng)心安神,交通心腎之效;更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與諸補氣養(yǎng)血藥相伍,可使其補而不滯;炙甘草補益心脾之氣,并調和諸藥,用為佐使;引用生姜、大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諸藥配伍,使心脾得補,氣血得養(yǎng),諸癥自除。
2.1 單味藥 以蒙古黃芪、龍眼肉、人參、白術、當歸、酸棗 仁、茯 苓、茯 神、遠 志、木 香、甘 草、炙 甘草、化學成分、藥理活性為中文檢索詞,Astragalus membranaceusvar.mongholicus、Longan Arillus、Panax、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Angelica sinensis、Jujube Seed、Poria、Poria coco、Radix Polygala、Aucklandiae Radix、Glycyrrhizae、Zhigancao、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為英文檢索 詞,在維普、CNKI、PubMed 數據庫進行文獻篩選。對獲得的文獻[1-22]及中國天然產物化學成分庫中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上述藥材所含具有生物、藥理活性的有效成分,見表1。

表1 單味藥有效成分的生物、藥理活性
2.2 全方 崔景朝等[23]對歸脾湯單煎、合煎后的藥理作用進行對比,發(fā)現兩者無明顯差異,毒性亦然。由于湯劑貯存時間短,攜帶不便,故結合現代科技多將其制成丸劑或超微顆粒[24]。歸脾湯單味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分別為黃芪中黃芪甲苷、黃芪皂苷Ⅱ、黃芪多糖,龍眼肉中龍眼多糖、腺苷,人參中人參皂苷、人參多糖,白術中蒼術酮、白術內酯、白術多糖,當歸中藁本內酯、阿魏酸、當歸多糖、二氫山芹醇當歸酸酯,酸棗仁中酸棗仁皂苷、酸棗仁黃酮、酸棗仁油,茯神中茯苓多糖、茯神總三萜、茯苓酸,遠志中遠志皂苷、遠志糖脂,木香中木香烴內酯、菜薊苦素、去氫木香內酯、木香堿,炙甘草中甘草次酸、甘草酸、甘草黃酮。根據該方主要臨床應用,以及現代醫(yī)學中對其藥理作用的研究結果[1-22,25-45],發(fā)現黃芪甲苷、龍眼多糖、人參皂苷、白術多糖、阿魏酸、酸棗仁皂苷、茯苓多糖、遠志皂苷、木香烴內酯、甘草酸是主要成分。本文對歸脾湯現代藥理學進行文獻調研后發(fā)現,該方對神經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等均有影響[25-33],見表2。

表2 歸脾湯現代藥理作用
3.1 脾氣虛與心血虛的機制 歸脾湯主要治療因久病、情志失常、勞傷心脾、損耗氣血導致的心脾氣血兩虛證,以及因脾虛日久、不能統(tǒng)攝血液、血行脈外的脾不統(tǒng)血證。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氣旺則血自生,心得所養(yǎng)[34],故該方傳統(tǒng)功效的實質是以健脾益氣、養(yǎng)心補血,健脾益氣為主。
3.1.1 脾氣虛《靈樞·本藏篇》有“脾堅,則臟安難傷” 之說,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旺可扶助正氣,維持人體健康。舒晴等[35]認為,脾是人體對抗疾病的基礎,脾虛與T 淋巴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關因子表達失常,酶母菌紅細胞C3b 受體花環(huán)率(RBC-C3b-RR) 及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huán)率(RBC-IcRR) 降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補體(C3、C4)、分泌型IgA(SIgA)水平減少有關。
脾主運化,將飲食水谷精微輸送全身,外養(yǎng)四肢百骸,內養(yǎng)五臟六腑。現代醫(yī)學認為,脾氣虛證主要與消化系統(tǒng)功能失常、全身代謝障礙相關。李思琦等[36]研究表明,脾氣虛證與消化道黏膜損傷,結構、運動異常,吸收功能障礙,胰酶活性降低,糖耐量降低,細胞線粒體功能異常,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相關。
3.1.2 心血虛《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能統(tǒng)帥協(xié)調人體生命活動,主宰精神意識;心主血脈,可推動全身血液運行,若心血不足則失于濡養(yǎng)。扈新剛等[37]通過文獻調研認為,情志與EPO、miR 191、Riok3、Mxi1 等變化有關,心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則情志、EPO 等變化異常。
3.2 關聯(lián)分析 本文根據前期研究資料,結合脾氣虛、心血虛相關機制考察,發(fā)現有效成分具有健脾益氣、養(yǎng)心補血的作用,并收集歸納有效數據[1-4,9-11,13-20],見表3。
除了白術多糖、木香烴內酯外,其他有效成分均增強SOD 活性;黃芪甲苷、人參皂苷、酸棗仁皂苷、茯苓多糖增加GSH 水平;黃芪甲苷、酸棗仁皂苷、茯苓多糖提高CAT 活性;黃芪甲苷上調VEGFR2 表達,與人參皂苷、木香烴內酯調節(jié)VEGF 水平。以上成分共同作用,發(fā)揮補血功效。
黃芪甲苷、茯苓多糖增加ATP、ADP、cAMP 水平;黃芪甲苷上調GLUT3 表達;黃芪甲苷、人參皂苷、阿魏酸上調BDNF 水平;阿魏酸、酸棗仁皂苷抑制5-HT 釋放;阿魏酸抑制TXA2、FGFR1 生成;酸棗仁皂苷降低DA、NE 水平;茯苓多糖提高TXB2水平;遠志皂苷抑制β-淀粉樣蛋白產生。以上成分通過各自作用機制,發(fā)揮養(yǎng)心安神功效。
黃芪甲苷、龍眼多糖、人參皂苷、酸棗仁皂苷、茯苓多糖、遠志皂苷、甘草酸抑制MDA 生成;黃芪甲苷、龍眼多糖、白術多糖、茯苓多糖、遠志皂苷、甘草酸調節(jié)NO水平;黃芪甲苷、酸棗仁皂苷、茯苓多糖增強AOC 能力;人參皂苷、阿魏酸抗血小板凝聚;黃芪甲苷、人參皂苷、茯苓多糖減少NF-κB 核轉位;阿魏酸降低LPO 水平。以上成分共同作用,發(fā)揮益氣活血功效。
茯苓多糖提高 IL-2、TFN-β 水 平,抑 制 HBsAg、HBeAg、IL-10 分泌,并調節(jié)Th1、Th2 比例;黃芪甲苷、龍眼多糖、人參皂苷、甘草酸調節(jié)IL-1β 水平;黃芪甲苷、龍眼多糖、人參皂苷、白術多糖調節(jié)TNF-α 水平;龍眼多糖刺激IL-6 分泌;龍眼多糖、人參皂苷、白術多糖、茯苓多糖刺激IFN-γ 分泌;人參皂苷降低IL-4 水平;人參皂苷降低組胺水平;龍眼多糖、人參皂苷、白術多糖增強巨噬細胞吞噬作用;白術多糖、茯苓多糖上調Bcl-2/Bax 比值;黃芪甲苷抑制MPO 活性,抑制JNK1/2 磷酸化。以上成分共同作用,發(fā)揮健脾功效。
此外,部分有效成分發(fā)揮其各自臨床作用。黃芪甲苷降低ICAM-1、AngⅡ、Ald 水平,與遠志皂苷作用后減少ACE 表達;龍眼多糖提高NOS、LDH 活性,降低BUN、BLA 水平;人參皂苷降低TSLP 水平,抑制AchE 活性;白術多糖促進細胞遷移;阿魏酸上調NGF 水平;茯苓多糖、甘草酸共同抗纖維化;茯苓多糖降低XOD 活性。

表3 有效成分與健脾益氣、養(yǎng)心補血中藥的關聯(lián)
歸脾湯中黃芪、龍眼肉補益心脾為君藥,人參、白術、當歸、酸棗仁為臣藥,佐以茯神、遠志、木香,炙甘草用為佐使。為了從現代醫(yī)學角度分析并證明本方組方結構的合理性,本文在 Scifinder 數據庫中 10 種有效成分[3,9-13,15,19,38-45]進行查詢,并對其進行信號通路和第二信使整合,見表4。

表4 有效成分組方結構分析
雖然歸脾湯具有健脾益氣、養(yǎng)心補血的功效,但健脾養(yǎng)心當先健脾,而益氣補血當先益氣,故該方在臨床應用中以健脾益氣為主。
對收集的作用靶點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后發(fā)現,歸脾湯中所有有效成分均可作用于NF-κB、NO 信號通路;黃芪甲苷作用的信號通路數目最多,并與其他有效成分作用的信號通路部分重合,范圍廣泛;人參皂苷、白術多糖、酸棗仁皂苷、阿魏酸除作用于上述2 條信號通路之外,其他作用的信號通路相互交叉重疊,互相協(xié)助發(fā)揮作用;除人參皂苷、白術多糖、茯苓多糖外,其他有效成分均可作用于MAPK 信號通路;黃芪甲苷、人參皂苷、白術多糖、甘草酸能影響消化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從而發(fā)揮健脾補氣的作用。
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為歸脾湯中主要健脾益氣補虛藥材,而龍眼肉、木香、當歸、遠志、酸棗仁、茯苓為輔藥,綜合黃芪甲苷、人參皂苷、白術多糖、甘草酸作用的信號通路發(fā)現,以上藥材均可共同作用于消化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其中,黃芪中黃芪甲苷作用數目最多,范圍最廣,為君藥;人參、白術中人參皂苷、白術多糖作用范圍與數量相對較小,兩者信號通路與黃芪甲苷交錯而共同發(fā)揮益氣補虛的作用,為臣藥;甘草中甘草酸作用信號通路范圍廣,發(fā)揮調和諸藥的作用,為使藥。
中藥復方是中醫(yī)臨床和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數千年的臨床實踐、刪減更替,其療效得到廣泛肯定。如今隨著現代醫(yī)學的飛速發(fā)展,中醫(yī)藥現代化已成為必然趨勢,但如何做好依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不僅需要將古方系統(tǒng)整理歸納,總結其理、法、方、藥的規(guī)律,更需要將傳統(tǒng)中醫(yī)與現代西醫(yī)相聯(lián)系,探究中醫(yī)方劑與現代藥理學的關聯(lián)性。
本文通過對歸脾湯與現代藥理學的文獻調研,探究該方及其有效成分與現代藥理學的臨床關聯(lián)性,在復方、單味藥、有效成分、作用部位4個層次所獲得的的信息進行深入挖掘,以探求其作用機理。
歸脾湯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脾不統(tǒng)血證,其主要功效為健脾益氣、養(yǎng)心補血,以前者為主。本文經過大量文獻調研發(fā)現,歸脾湯主要通過黃芪甲苷、龍眼多糖、人參皂苷、白術多糖、阿魏酸、酸棗仁皂苷、茯苓多糖、遠志皂苷、木香烴內酯、甘草酸等有效成分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來發(fā)揮作用,提示該方與現代臨床藥理之間必定有一定聯(lián)系和規(guī)律。通過分析關于歸脾湯有效成分及作用部位的文獻,可對該方組方結構和藥材配伍進行研究,進一步闡明中醫(yī)復方與現代藥理學之間的關聯(lián)性,為中西醫(yī)臨床結合用藥提供新思路及相應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