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7月6日文章,原題:美軍的矛尖變鈍了為應對日益增長的中國軍力,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戴維·伯杰重新規劃海軍陸戰隊在美國國家安全架構中的作用。新規劃凸顯五角大樓的重心轉變,從平叛轉向與中俄的大國競爭。當美軍在阿富汗作戰時,解放軍指揮官們慢慢把自己的軍隊打造成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事力量。
解放軍意識到,美軍習慣于在敵方的領空和鄰近水域自由行動。為對抗這種方式,中國開發了“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武器,其射程和精度造成一個從中國海岸延伸數百英里的“死亡區域”。當越來越多的解放軍艦艇、飛行器和火箭軍部隊發射的精確遠程武器,與其防空系統、水雷、潛艇及電子戰和網絡能力結合時,將形成美國遠征軍無法安全穿越的火力場,他們不可能進入戰場而不面臨被摧毀的危險。
美國各軍種紛紛尋找對策,其中海軍陸戰隊最激進。伯杰建議美國應在戰爭開始前就讓海軍陸戰隊駐扎在這些區域內。他們將被遠程導彈和無人機武裝到牙齒。由于這些新基地將存在于中國武器攻擊區內,海軍陸戰隊能在戰爭開始最初幾分鐘就攻擊解放軍的平臺。用伯杰的話說,這支“內線部隊將扭轉對手試圖強加給美軍的代價”,“可以在南海或東海創造一個相互爭奪的空間"。他認為這種新態勢會對中國的決策產生強大威懾作用。
該計劃認定在沖突的頭幾個小時或幾天內,數量有限的精確導彈打擊會對沖突結果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但若對華戰爭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沖突——大國間往往如此,怎么辦?若戰爭不能迅速結束,海軍陸戰隊的陣地能否在遭到解放軍火箭軍排山倒海式的攻擊下幸存下來,都是個未知數。
將海軍陸戰隊轉變為專門向中國艦艇投擲導彈的部隊,會帶來高昂的機會成本。且前提還得是,中國肯定是美國下一場戰爭的原因。若不是呢?不難想象2028年與美國發生沖突的,可能是委內瑞拉、朝鮮或者墨西哥。▲
(作者坦納·格里爾,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