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嫻


學生在學習了表內除法和筆算除法后,已具有較豐富的筆算經驗,教師在教學時就容易忽視算理理解、算法探究,弱化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采取“多快好省”的方式灌輸,輔以大量訓練,最終導致學生機械記憶,表層模仿,一知半解。
本文,筆者試圖探究如何讓三年級的學生理解為什么0不可以做除數,如何讓學生掌握比較特殊的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希望能夠對以后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教學實踐
1.意義著手,直觀推進
如何讓學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都等于0”這個結論是個難點。筆者分三步進行教學設計。
第一步,設置情境:兔媽媽為三只兔寶寶準備了三種食物。先出示6個蘑菇、3個蘿卜,問每只小兔平均分得幾個蘑菇和蘿卜,喚醒學生對除法的認識。然后假設現有0個蘋果,問每只小兔平均分得幾個。學生思慮后得出了0÷3的算式。要知道在此之前,學生沒有接觸過被除數小于除數的除法算式,學生列出這個算式是有疑惑的,與已有的對除法算式的認知有沖突。筆者借助對除法意義的強調,幫學生化解了矛盾。
第二步,通過直觀情境,學生知道了0÷3=0,加以拓展得知0÷4=0、0÷9=0等,通過除法驗算方法用“商乘除數等于被除數”檢驗得知結果正確。最終,學生得出了“0除以任何數都等于0”的結論。
第三步,教師提問:有沒有0除以一個數不等于0的情況呢?學生再次陷入思考。教師追問:“0÷0=?”。學生脫口而出等于0并檢驗正確。但是,此時很多學生發現該算式的商除了0以外,還可以是其他數,驗算后也正確。為什么該算式的商可以是任何數呢?教師及時推進,說明:當0÷0的時候,任何數都可以做它的商,得數不唯一,這個算式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正確的結論應該是:“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都等于0。”這一環節層層推進,借助直觀情境解決難點,這樣由表及里的引導,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可謂淺入深出。
2.基于已知,順勢而學
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筆算時的基本法則沒有變化,只是需要注意豎式寫法的規范化問題。基于對學生已知計算能力的分析,筆者在設計教學時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在研究反思中提升。教學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出示問題:3只小兔共運306個蘋果,每只小兔平均要運多少個蘋果?學生列式:306÷3=( ),學生口算:300÷3=100,6÷3=2,100+2=102。同樣也讓學生嘗試進行了筆算,有這樣兩種算法:
學生在交流辨析中明確了兩種算法都正確,認識了口算和筆算每一步的對應關系,明白了圖2的算法更簡潔,從而掌握算法。
“0是一個很特殊的數字,它會出現在數的中間,也會出現在數的末尾。”由此自然引出商末尾有0的算式480÷4=( )。看到這個算式,學生的最初反應是一個簡單的計算,有些直接口算出結果了,當然列豎式也不在話下。在學生列的豎式中,筆者發現以下四種不同的算法:
組織學生先交流圖3,按照以往的計算法則,正確。再交流圖4,在與圖3的對比中發現圖4的算法同樣正確,而且更簡潔。再分別讓學生對圖5和圖6進行觀察比較,學生能清晰地指出問題所在。不同的算法體現了學生不同的思維水平,學生在敘述計算過程的同時表達了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通過觀察、比較、反思,學生逐步內化,修正自身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順著學生的已知,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不斷自我完善除法筆算方法。
3.深度辨析,整體架構
學生對有0的除法在新授后會認為:被除數中間或末尾有0,那么商的中間或末尾也有0。如果不幫助學生糾正這樣的認識,那么在實際的計算中,他們會形成定向思維,計算得數時會先入為主地認定商的中間或末尾也有0,導致計算錯誤,阻礙計算能力的提升。因此,筆者設計題組練習,深度辨析,鞏固計算:(1)904÷2,904÷3;(2)450÷5,450÷4。
課雖接近尾聲,學習卻不會結束,有關筆算除法的內容還要繼續。最后拋出實際問題:“把摘下的636個蘋果,每6個裝一盒,可以裝多少盒?”讓學生繼續思考,也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如此新舊知識有機結合,融會貫通,層層深入,學生才會有深刻的體驗和感受。
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不僅是問題的解決、技巧的獲得,更是智慧的生成、境界的提升。通過本節課的實踐,筆者在反思后有以下兩點認識:
1.以疑促學,以理馭法
新的計算總是在已學計算的基礎上拓展延伸。教師的作用不再是講授方法,而是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以問題驅動的方法,將學生課堂中的真實思維暴露出來,在學生原有知識起點的基礎上,采用逐步滲透、深化、同化的方式凸顯運算的本質,有助于學生理解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在特定的領域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數學學習深度發生。
2.以探促悟,以比促思
教師要注重教學民主,幫助學生理解、內化新知,基于算理算法的遷移,強化理法溝通,引導學生向未知處追溯,理解計算的本質。不要只注重數學結果的準確性,而忽略求出計算結果的過程教學。只有真正地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探索學習并獲得不同的發展,才能使計算教學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