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六安世立醫院有限公司,安徽 六安 237000)
近年來,隨人們生活水平及經濟條件的改善,我國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率日益增多,對人們生活健康造成嚴重危害[1]。該病患者常伴有意識模糊,肢體癱瘓,焦慮等癥狀,就醫依從性較低,且有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的風險。有研究發現,對該類患者施以預防護理路徑干預,臨床效果理想,為進一步論證該護理方法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缺損(E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具體效果,本院特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核準,納入50例自2017年8月-2019年1月間于本院診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3:12,年齡48 -79歲,平均(61.3±3.4)歲,實驗組男女比例為13:12,年齡50-78歲,平均(61.33±3.21)歲,所有患者的出血量約在5-20ml。對比研究對象基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均為確診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且同意參與本研究。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接受預防護理路徑干預,具體如下:
1.2.1 從頭到腳護理
收集患者具體信息,并測評其體溫,心率,血壓,心理狀況,此外,每天兩次早午查房并記錄,判斷患者的意識狀況,各項神經反射,此外檢查患者的大小便情況,出現黑便,嘔血及血尿及時與主治醫生進行溝通,此外對于患者的口腔及鼻腔進行定期清潔,定期檢查靜脈輸液通路,檢測有創動脈檢測裝置,對于有壓瘡患者進行護理,同時排除患者安全的隱患。
1.2.2 與患者溝通
通過交流減輕患者壓力,時刻確認其意識,觀察效果,檢查約束帶的固定及皮膚的情況,定期吸氧,觀察并記錄吸氧后患者反應,并及時對吸氧量予以調整,檢查呼吸機情況,檢查監護儀是否正常運行,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下肢情況發生變化應立刻上報主治醫生,配合針對性處理。
1.2.3 環境維持
確保患者良好居住環境,作息規律。并配合康復醫師對患者如翻身等運動進行指導,必要時穿戴彈力襪。
使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神經功能缺損(ESS)量表評估不同組患者經差異化干預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差異,患者測評得分越低,代表以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缺失越嚴重;此外對患者的殘疾情況做出統計,殘疾度分3個等級,良好,中度,中度。殘疾率=中度殘疾+中度殘疾/總人數。
經差異化護理干預之后,實驗組患者以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高于另一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組間患者ESS與ADL評分比較()

表1 組間患者ESS與ADL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項目 實驗組 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ESS) 52.61±3.77 82.18±3.04a53.28±3.44 71.21±3.37日常生活能力(ADL) 52.88±3.74 81.12±3.13a 53.65±4.03 72.12±3.23
干預完成后,統計患者的殘疾情況,實驗組患者殘疾率為32.00%低于對照組56.00%,P<0.05,詳見表2。

表2 患者殘疾率比較[n(%)]
現階段,在中老年人群中,高血壓已成為常見多發病之一,該病不宜根治,病程長,易發展成高血壓腦病,因此需要長期的干預治療,其主要危險在于高血壓腦出血,而腦出血患者下肢血栓形成的風險又較大,這離不開醫護與患者的共同努力[2]。
以往對于治療后患者一般采用普通護理干預方案,但取得的效果卻并不十分令人滿意,護理干預后患者治療后并發癥改善情況較不明顯,不能有效延緩再出血及重度殘疾的發生。本次研究選擇預防護理路徑予以研究,具體包括對患者基本信息以及實際病情的掌握,及時做好與患者、與醫生的交流,確認患者的意識,觀察治療后的效果,檢查約束帶的固定及皮膚的情況,定期吸氧,檢查呼吸機情況,檢查監護儀是否正常運行,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并做到及時與醫生溝通,進行針對性的護理,以充分提高護理質量,加速康復[3]。
實驗組患者干預后ESS及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殘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與傳統護理相比,預防性護理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降低殘疾效果較好。
綜上,預防性護理可有效改善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有效降低重度殘疾的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