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陸玲
(南京市江寧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急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疾病的病因多種多樣,如過勞、激動、暴飲暴食,AMI的并發癥也較多,對此類患者若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急診救治疾病后需要予以及時的搶救[1]。AMI的疾病救治難度較大,為確保搶救及時進行還需要做好相關的護理工作。本研究中就探討了對AMI患者實施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效果,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7月急診科收治的82例AMI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根據臨床表現、心電圖及生物標志物等檢查確診,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實驗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齡36~71歲,平均年齡(55.2±1.5)歲。對照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齡35~70歲,平均(54.9±1.3)歲。比較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
兩組均給予患者實施急診搶救,急診救治患者中予以對照組常規的急診護理干預,主要是指導搶救、轉運護理、急診護理及指導護理等。主要是患者就診,醫生對病情做進一步評估,予以輸液及吸氧等干預;對轉運到醫院的患者接診護士進行責任護理,予以休息及吸氧等,確保患者住院環境適宜,指導其日常作息及藥物服用等,檢查患者體征并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采取合理應對措施。
實驗組基于原有的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優化后的急診護理流程如下:(1)優化接診流程。預檢分診護士直接借助綠色通道,將患者送至急診室進行診斷及救治,急救同時專人負責通知家屬掛號與協助家屬辦理各種手續。(2)優化判斷流程。急診搶救護士判斷患者意識、呼吸、體溫等是否正常,便于迅速判斷病情及評估病情發展情況,病情評估在30s內完成,對患者實施心電檢查及持續性的心電監護了解病情進展,為疾病救治提供可靠依據。(3)優化搶救流程。將患者推入搶救室后2min了解患者基礎生命體征,5min內建立靜脈通路及心電圖監測通道,救治患者時護士長做好協調工作,明確責任護士及相關工作職責,責任護士及時匯報患者心電監護情況,確定病情為患者使用替格瑞洛與阿司匹林予以負荷,記錄患者生命體征。(4)優化交接流程。護士提前電話通知需檢查和治療的相關科室,醫生做好家屬溝通工作。轉運患者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對需采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患者,交接過程嚴格控制患者轉運力度,填寫好交接單,為患者提供安靜整潔的環境,指導協助患者用藥,確?;颊呱踩?,對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需要及時的處理。
觀察兩組患者的救治效率,主要是記錄診斷、輸液通道、心電圖、搶救各項救治時間指標。
使用SPSS21.0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急診各項救治效率指標情況上實驗組均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救治效率比較(,min)

表1 兩組救治效率比較(,min)
組別 n 診斷時間 輸液通道時間 心電圖時間 搶救時間實驗組 41 1.45±0.35 4.56±0.74 4.36±0.58 40.12±4.25對照組 41 2.68±0.54 7.02±1.21 8.02±1.42 56.63±5.86 t-12.239 11.106 15.278 14.604 P-0.000 0.000 0.000 0.000
AMI主要是指冠狀動脈急性及持續性缺血、缺氧所致心肌壞死情況,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以持久的胸骨疼痛為主,對此類患者如果不能及時的進行搶救容易并發多種并發癥,如心律失常、休克與心力衰竭等,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需予以患者及時的救治[2]。
對AMI的急診搶救主要確診后進行救治,對需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以控制病情。而在常規救治AMI患者中,采取的急診護理流程雖然有一定效果,然而護理人員卻無明確工作目的性,僅單純根據醫囑執行相關檢查及護理,這使得護理效果常參差不齊[3]。而本次研究,通過給予采取急診救治的AMI患者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借助對接診、判斷、搶救、交接等過程的優化干預,引導患者有效控制自身病情,且借助護士責任制的護理顯著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及工作積極性,提高患者的急診搶救效果。實施結果也顯示在各項救治效率指標上,實驗組在各項指標情況上均要顯著優于對照組,這充分提示了AMI患者的急診救治中實施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患者搶救的有效率。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診搶救疾病的過程中,采取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護理干預,可取得滿意的干預效果,顯著提高患者的搶救效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提高急診科室的救治質量及護理服務水平,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