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艷
(泗洪縣分金亭醫院普外科,江蘇 宿遷 223900)
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飲食習慣也逐漸改變,患有乳腺癌的患者數量也在逐漸增多,該病癥對女性的身心健康也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針對病癥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但是為患者實施治療之后患者的形體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女性患者容易產生一定的負性情緒,對臨床治療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患者的治療期間應實施一定的護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以人為本護理即人性化護理,可以更好的照顧患者的情緒,而全程優質護理,是將患者的全部護理流程進行整體性規劃,并為患者實施全面護理[1]。本文針對將以人為本護理與全面優質護理聯合應用于乳腺癌手術患者的效果進行探究,詳情如下:
樣本來源:2018年8月到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乳腺癌手術治療的56例患者,排除患有其他重大疾病、精神狀態異常以及不愿加入本次研究的患者,本次研究已取得患者和家屬同意,按照奇偶法將樣本均分為探究組和通例組,每組28例。探究組年齡區間:33到74歲,平均(53.56±5.23)歲;通例組年齡區間:34到75歲,平均(54.59±5.36)歲。對比兩組基礎資料,數據結果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通例組實施常規基礎護理,管道護理,康復指導。探究組在通例組的基礎上實施以人為本護理模式+全程優質護理,如下:患者入院時熱情接待患者,為患者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主動介紹主任醫生和護士,把患者護送到病房。在病房中擺放盆栽等物品,為患者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疾病相關知識,增加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術前詳細講解手術相關問題,并講述手術成功案例,增加患者信心;手術后加強心理護理,因患者術后一側乳房缺失,患者一時難以接受,護士因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情緒反應及時疏導;術后妥善固定引流管,觀察引流液的質、色、量,做好記錄,保持負壓吸引的有效性,確保引流暢通,若在引流時發現皮瓣不貼合胸壁、局部積液等及時通知醫師處理;術后密切監測病情變化,觀注病人感受,如疼痛難忍可以給予止痛治療;術后加強患肢的功能鍛煉,科室自制功能鍛煉圖,使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使患者更易于掌握,每天為患者設置鍛煉目標,不定期督查,如若患者能很好的完成要給予患者贊賞,如若完成不好要給予一定的鼓勵;通常術后1至3天,協助患者做一些活動關節下的腕、掌、指等關節,做曲腕、松握拳、伸縮手指等運動,10遍/次,5次/d;術后的3至4天,另加肘關節的活動,做曲肘等運動,10min/次,6次/d;術后的8至9天,拔除引流管,患者可嘗試自行洗臉、進食、刷牙等,并做患側上肢鍛煉;術后的10至12天,做爬行等動作;患者出院前,根據不同患者填寫出院健康教育表,記錄聯系方式,告知居家注意事項,復診時間,若有異常情況,及時回院診治[2]。
比較兩組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為患者進行滿意度測評,滿分100分,高于85分則為特別滿意,在60分至85分之間則為一般滿意,低于60分則為不滿意,總滿意度為特別滿意占比與一般滿意占比之和。
將所有患者的基礎資料輸入到SPSS19.0中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護理滿意度)通過t進行檢驗,以()為表示形式。P<0.05代表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具有分析價值。
探究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通例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對比(n%)
探究組患者皮瓣壞死率明顯低于通例組(P<0.05),詳情如下:手術之后,探究組無患者(0.00%)出現皮瓣壞死,而通例組有4例(14.28%)患者出現皮瓣壞死,探究組皮瓣壞死率明顯低于通例組,(x2=4.3077,P=0.0379)。
乳腺癌在臨床中的發生率較高,需要通過手術進行治療,這對女性的身心健康也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而且該病癥的致死率也相對較高,患者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對患者的治療也會產生的抵觸心理,因此需要為患者實施一定的護理干預以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全程優質護理是將患者作為護理服務中心,可以改善患者服務質量,而以人為本則是在患者的角度為患者實施心理護理,以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3]。
據本研究結果知:探究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96.42%)明顯高于通例組(71.42%)(x2=6.4870,P=0.0108);探究組患者皮瓣壞死率(0.00%)明顯低于通例組(14.28%)(x2=4.3077,P=0.0379)。說明實施以人為本護理與全程優質護理相結合為患者實施護理,可以更好的滿足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要求,減少皮瓣壞死的情況。
綜上所述,為接受乳腺癌手術的患者實施以人為本護理結合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維護護患之間的關系,降低皮瓣壞死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