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舉芳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在人體主觀上疼痛作為一種體驗,表示不愉快、不舒適。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是一種常見疾病類型,一般需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后由于組織修復和損傷會導致心理反應和生理反應發生,使患兒疼痛感增加,進而造成生理病理變化,循環系統、免疫功能發生異常,對多種并發癥進行誘發,影響術后康復。本次研究主要對術后疼痛護理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和結果進行以下報告。
研究病例選擇于2019.1~2019.12時段在我院就診的行手術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120例,抽簽方法對病例實施分組研究,60例開展傳統護理方案的病例納入對照組,本組病例性別比例為男:女=40:20,平均年齡為(2.35±0.55)歲(1個月~3歲);60例開展疼痛護理方案的病例納入實驗組,本組病例性別比例為男:女=38:22,平均年齡為(2.40±0.58)歲(2個月~3歲),2組病例的基本信息經統計處理,差異性不大(P>0.05),大大提升本次研究可比性。
傳統護理方案實施于對照組患兒中,即嚴密監測患兒生命體征;巡房定時開展,對其病情變化進行了解;藥物常規指導等[1]。疼痛護理方案開展于實驗組患兒中,具體護理方案為:(1)護理人員爭取到家屬的配合后,評估患兒的疼痛程度,以評估結果為依據對個性化疼痛護理計劃進行制定。(2)如果患兒忽然間疼痛加劇,分析原因可能為發生生命體征變化所致,所以,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對其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異常發生,要對原因進行及時尋找,首先考慮是否并發癥發生,比如切口感染等;一旦患兒呈現煩躁、興奮等情緒波動,評估疼痛的基礎上,要對胃食管反流進行排除,多關心患兒,將噪音盡量減少,合理控制病房中的光線、濕度和溫度,防止患兒受到外界刺激,導致傷害產生[2]。(3)護理人員要與患兒家長強化交流,注重溝通技巧,將相關知識告知家屬,對止痛方案進行合理制定;術后鎮痛一般采用藥物干預方式,在術后早期對止痛劑進行使用,主要將麻醉劑或鎮靜藥單次劑量進行靜脈持續泵入,對患兒焦慮和疼痛感進行緩解,以此為SICU鎮痛方法,而轉送至普通病房后,予以止痛藥進行口服,以疼痛程度為依據對藥物進行合理選擇[3]。(4)對患兒實施安撫護理,形式可以為襁褓包、搖晃、撫慰等,對疼痛進行緩解。(5)利用音樂療法或講故事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
2組病例的疼痛情況應用FLACC兒童疼痛行為評估表進行評價,0~2分,分數與疼痛程度呈正比;2組病例的鎮靜情況依據Ramsay鎮靜評分進行評價,2~4分表示鎮靜滿意,5~6分表示鎮靜過度;2組病例各項時間指標,即滯留監護室、應用呼吸機、住院。
2組病例在研究中的對比數據處理和分析均選擇軟件SPSS23.0,驗證計數數據和計量數據以x2和t為方式,判定統計學意義以P<0.05為標準。
實驗組病例FLACC評分、Ramsay評分分別為(0.55±0.12)分、(3.25±0.65)分,對照組病例FLACC評分、Ramsay評分分別為(1.85±0.15)分、(5.16±0.54)分,與對照組對比,實驗組患兒FLACC評分降低明顯,Ramsay評分提升明顯,對比差異較大(t=52.4211、17.5077,P<0.05)。
與對照組對比,實驗組患兒各項時間指標(滯留監護室、應用呼吸機、住院)均縮短明顯,2組對比差異較大(P<0.05),詳情如下表1所示。
表1 2組病例各項時間指標對比結果()

表1 2組病例各項時間指標對比結果()
組別 例數 滯留監護室(d) 應用呼吸機(h) 住院(d)實驗組 60 6.41±2.95 64.98±24.95 25.56±10.35對照組 60 9.96±2.48 96.28±23.85 29.93±10.68 t 7.1351 7.0243 2.2760 P<0.05 <0.05 <0.05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實施手術治療會有很多創傷性管道留置,麻醉失效后,疼痛會比較明顯,影響切口愈合和生命體征,所以,實施疼痛護理,對患兒疼痛感進行改善。由于患兒疼痛經驗缺乏,也無法正常溝通,無法對疼痛情況進行表達,在評估疼痛時只能依靠表情、聲音等,因此加大了疼痛護理的難度[4]。本次研究對患兒實施個性化疼痛護理干預,利用各種方式對患兒疼痛程度進行緩解,以促進患兒康復。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護理方案相比較,疼痛護理方案的開展,不但優化FLACC評分、Ramsay評分,同時縮短了各項時間指標,對患兒康復作用較大。本研究結果與張磊等研究結果中疼痛護理的實施效果基本一致[5]。
綜上所述,疼痛護理方案開展于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可獲得理想的效果,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