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燕
(江陰市中醫院,江蘇 江陰 214400)
護理風險是臨床護理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問題,對患者康復以及心理與病情都有不良的影響。而兒科是較為特殊的科室,患兒的年齡較小,對于臨床治療與護理的配合度均較低[1]。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科室引入了風險防范式護理,希望通過預控管理的方式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提高兒科護理管理的工作效率。
選擇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兒科住院治療的患兒為篩選病例范圍。入組標準:①年齡在6個月至10歲之間;②患病時間在21天內;③患兒及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氣管異物、肺結核、過敏性喘息的患兒;②存在內傷需要治療或者反復發作的患兒;③合并重度高熱的患兒;④無法配合護理研究的患兒。共選取120例患兒,以隨機數字表分組方法平均分為兩組,研究組患兒選擇風險防范式護理模式,對照組患兒選擇常規護理模式。研究組60例患兒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9個月至7.8歲,平均(4.18±0.34)歲。對照組60例患兒,男36例,女24例,年齡8個月至8.5歲,平均(4.21±0.31)歲。兩組患兒的各項常規資料指標均以統計學軟件處理,年齡、性別、入院時間等項均無顯著性組間差異(P>0.05),適合臨床對照研究。
對照組患兒選擇常規護理模式,入院時以患兒疾病類型選擇合適的病房,確保病房的清潔以及舒適,通過良好的溝通方式緩解患兒的焦慮以及緊張情緒,避免排斥心理問題。以患者入院疾病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風險防范式護理模式。①選擇護理水平較高、觀察能力以及責任心較強的護理工作人員組成風險防范管理小組,整理并通過循證資料分析兒科護理的風險案例以及研究證據,確定兒科護理工作中存在主要風險控制問題,包括護理操作不規范、醫囑無法嚴格執行以及患兒自身存在的潛在風險問題等[2]。通過風險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確定具體的護理管理方法,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風險防范管理小組還需要定期為兒科護理工作人員培訓理論基礎以及工作技能的培訓,從基礎安全防護、護理基礎技能、心理引導溝通等方面提升整體的護理能力,提高兒科護理工作中的靜脈穿刺有效性。最終,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在實際護理中嚴格按照兒科護理規范制度完成,確保科室護理工作中的質量水平以及程序化、規范化,將針對性保護工作落到實際。②在患兒入院后,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對家長進行安全宣教,為患兒提供更為安全的治療護理環境,避免在病房內放置利器、熱水壺等不安全物品,告知防滑、防跌倒、防燙傷、防走失的一系列預防措施,教會家長使用床欄;護理人員加強巡視,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處理。③加強用藥安全護理,嚴格落實查對制度,核對患兒信息及藥物信息,確保用藥安全;告知家屬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觀察藥物效果及副作用,監測生命體征,保證兒童安全。④在風險防范護理管理中必須加強與患兒及家長的有效溝通,護理工作人員針對患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動作和語言溝通的方式保持與患兒的良好交流。通過良好的溝通方式,能夠構建較好的護患關系,獲取患兒及家長的支持,為患兒解決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保持與家長的有效溝通,耐心傾聽患兒家長的顧慮以及想法,通過角色互換的思考方式了解家長的心理,而對家長需要了解的問題進行認真解答。以關心以及愛護的方式,讓患兒以及家長能夠充分信任護理人員,盡量為患兒提供心理、生理以及社會多個角度的支持,確保能夠提供更好的治療與護理。
記錄兩組患兒住院過程中的護理風險事件,包括意外傷害發生、用藥安全問題、靜脈留置針問題等。
采用統計學軟件 SPSS 20.0 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選擇風險防范護理模式的研究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相比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n(%)]
在臨床實踐工作中,治療以及護理工作都有很多潛在的風險因素。如果沒有解決這些風險問題,就可能出現影響患兒康復以及心理的嚴重問題,對醫患以及護患關系的構建與維護產生不良的影響。而兒科是護理工作中容易發生風險因素以及護理操作難度較高的特殊科室,對于護理人員的知識水平以及技術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針對兒科護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高位風險,選擇合適的護理方式進行管理以及控制,可能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對于整體護理工作的質量改善都有重要的意義[3]。風險防范式護理模式是能夠通過尚未發生的風險進行分析,并通過有效措施預見性的管理方式。風險防范式護理管理可以通過分析護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高危風險因素,制定切實有效的風險消除以及改善的護理管理方式。本次研究中,在兒科住院患兒中給予風險防范式護理管理后,意外傷害、穿刺留置針以及藥物治療問題等風險事件發生率相比常規護理患兒明顯降低,表明風險防范式護理管理對于兒科風險事件的預防控制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兒科住院患兒的臨床護理工作質量,在提升護理服務質量的同時,為患兒康復提供有利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