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達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201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指出:“建設一批以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為代表、課程應用與教學服務相融通的優質在線開放課程”。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決定開展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工作[1]。在線課程教學資源是建立在線開放課程的基礎工程,我院作為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卓越高職院校建設單位,積極推進基于網絡的專業教學資源建設,構建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推動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為全省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作出示范。
《建筑識圖》課程既是學生了解建筑的入門基礎課,又是學生識讀建筑施工圖的一門專業課程。因此,課程教學內容既有一定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基于課程的理論性特點,迫切需要為學生提供生動豐富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形成科學概念。基于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需要以建筑行業工作崗位調研為基礎,緊貼崗位工作需求,開發基于崗位工作任務的建筑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強化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崗位適應力和就業競爭力。
高職生源大部分學習基礎較差,缺乏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而將專業課程的學習和互聯網以及移動智能終端聯系起來,構建豐富的多媒體、圖片、音頻及視頻資源,可以使學生能夠方便、直觀地了解《建筑識圖》課程相關抽象、難懂的成圖原理及建筑構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學生素質參差不齊,而傳統的課堂教學過于強調標準化和同步化,這種“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利于挖掘學生的全部潛力,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2]。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開發內容豐富和梯度明顯的網絡教學資源,能有效滿足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需求。
知識本位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其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被動學習,教師單純講解,無法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無法開展個性化教學,其結果是學生上課沒趣、沒懂、沒用,教學效果極其低下。《建筑識圖》課程的內容較多,知識點分散,重點難以把握,學生學完后,難得其要領。為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突出學生工程圖識讀職業技能培養,有必要全方位對課程進行改革,其中包括開發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幫助學生課前導學、課中助學、課后測學和知識拓展。
建筑類專業學生需要豐富、完善、高質的學習資源,幫助對課程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滿足其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時建筑行業從業人員為克服工學矛盾和學習困難,需要能利用智能手機隨時學、反復學的微課視頻。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所提供的豐富的微課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進行自主學習[3],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實現數字化課程資源開放共享,滿足多區域職業院校建筑類專業學生、建筑行業員工和社會學習者的需求。
基于信息化環境探索出一種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和信息化教學特點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傳統教與學的模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與學的效果。靈活采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應用項目驅動課程設計,完成課程的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開發制作核心課程內容包括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教學視頻、教學素材、試題庫等資源,采用微課、MOOC等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運用網絡學習平臺實施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探索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專業教師通過參與開發在線教學資源,能接受到新的課程理念和新的教學理念,并在教學實際中依靠網絡高效地使用共享資源,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能促進教師提高自身知識構建與更新、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素養,使他們能更快更好的成長。同時建立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庫,把教育教學從學校搬到家庭,從課堂搬到社會,使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成為現實。學生通過網上瀏覽資源和在線交流,增強對課程的理解,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調研工程造價、建設工程管理等專業群相關崗位工作對建筑識圖知識和技能的具體要求,結合識圖制圖學習和技能培養的內在規律,系統設計課程體系,使課程內容與崗位實際工作緊密關聯,確保教學資源的完整性和有效性[4]。
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及應用要突出以學生的學為主體,從課程設計到資源制作,都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看如何能吸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由此有效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讓本課程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有效改革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4]。
發揮省級精品課程和名師空間課堂的保障作用,我院制圖與構造團隊的《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在2012年順利通過湖南省精品課程驗收,2015年劉小聰副教授主持建設了省級名師空間課堂,這些成果成為本資源庫建設的基礎保證[4]。在名師的引領下,團隊成員本著“全資源建設,小顆粒切入,多形態呈現”的思路,開發了《建筑識圖》課程全套數字化教學資源。
4.1.1 課程定位及目標
《建筑識圖》是建筑類專業必開的一門量大面廣的專業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建筑工程圖的基本成圖原理和工程制圖的基本規定,了解建筑的基本組成及其構造,達到識讀建筑施工圖的能力,同時為后續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7],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4.1.2 課程內容及結構
課程團隊根據建筑類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建筑識圖》課程進行重構,將在線課程教學資源重構為4個模塊、10個項目。
根據《建筑識圖》課程特點,遵循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原則,課前發布學習任務,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安排學習時間、學習進程與學習方式;課中混合式教學,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代替傳統課堂的“灌輸式教學”;課后層級式拓展資源,學生根據所學情況完成拓展資源的學習和作業的完成。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微小化、學習時空的自主化,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

《建筑識圖》課程內容及結構表
4.3.1 考核方法
考核的內容由線上+線下兩個部分組成,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質;運用平臺考核權重功能,實現全過程、信息化評價模式。線上占60%,包括平時成績(課程活動、作業、任務點、討論等)、平臺考試、學生互評。
4.3.2 評價主體
教師評價與企業專家評價相結合,實現多維度評價模式。線下占40%,包括線下學習行為、企業專家評價。
打造教學資源庫在一定形式上就是“知識元”的組合,“知識元”在相互作用下可以形成知識點,知識點可以匯聚成章節課程,章節課程可以組成一門學科,不同的學科建設可以匯聚成教學資源庫。
根據以上原理,首先,設計《建筑識圖》課程的學習和訓練內容,以現行的建筑制圖國家標準和相關規范為基礎,結合工程設計實例,構建課程結構,設計課程模塊,讓每一個模塊對應一項能力,由一個或若干個任務驅動,實現課程內容設計的創新,保證各能力目標的實現。
其次,將教學章節單元劃分為模塊任務,任務驅動式教學,再將每個知識小模塊按知識點顆粒化,形成微課形式的學習點(一般 3~15min)。采用多媒體、建筑虛擬模型、二維碼等手段,建設學習點的教學資源,任務相關知識點的教學視頻,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教學的表格化教案等。
2017年我院制圖與構造團隊參與了國家級職業教育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資源庫《建筑識圖》課程開發項目,并與合作院校和企業共同探討資源庫建設問題、分享建設成果、交流建設經驗。2019年11月已開設了第二期MOOC,全國有近百所院校2617人選課,為建筑類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和推廣應用做出了積極貢獻。
《建筑識圖》網絡教學資源庫由350個資源構成,包括文本、圖片、視頻、動畫、案例、課件、虛擬仿真、習題、試題等內容,教學資源庫建設以現行的建筑制圖國家標準和相關規范為基礎,結合工程設計實例,構建課程結構,設計課程模塊,構建了《建筑識圖》在線課程教學資源體系。
《建筑識圖》在線課程建設助推了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近年來,我院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專題,全面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全院教師不分年齡段全員參與,基本掌握了“一平三端智慧教學系統”功能和使用,并積極推廣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逐步實現學生線上線下隨時隨地學習、交互式學習和研討性學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到課率達98%以上,學生評教優良率平均達96%以上,學習效率明顯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操作技能顯著提高。
6.4.1 選題
微課制作教師需根據自己負責章節的實訓任務選定微課知識點,要求本章節的所有微課或視頻都是為學生更好的完成該實訓任務所服務,以實訓任務為中心,選定微課或視頻的制作內容。
6.4.2 編寫教案
如何制作生動形象、受學生歡迎的微課,教案的編寫十分重要,教師相當于編劇,看如何編排出精彩的一堂課程,微課的受歡迎程度直接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
6.4.3 編寫微課腳本
確定好教學內容和呈現方式后,教師需書寫腳本表達自己的想法。根據講解稿的內容,思考如何采用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的呈現相關內容,是PPT表達、圖片展示、視頻展示、動畫展示還是其他方式,需要教師根據講解的知識點進行選擇。
6.4.4 根據腳本配音
授課教師自己配音或請幫手配音。
6.4.5 視頻后期合成
采用多媒體制作軟件將前面制作的內容整合成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