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桂河 楊培文 李秋明 韓慧 陳效強 袁柏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特征為持續性氣流受限,患病率較高[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隨病程延長,機體長時間慢性呼吸道損傷,加上藥物刺激等可導致通氣功能障礙加重,引發呼吸衰竭[2,3]。當前,臨床多采用機械通氣、吸痰等方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但機械通氣期間應用喉鏡輔助下經口氣管插管也易刺激口腔、咽部等,引發嗆咳、誤吸等癥狀,甚至出現肺部感染,且喉鏡下探測范圍有限。近年來,纖支鏡技術快速發展,在機械通氣中應用逐步廣泛,可準確定位,明確插入深度,減輕機械性損傷[4]。但目前臨床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纖支鏡應用價值仍存在爭議。本研究為探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療方法,選取25例患者中實施纖支鏡治療,分析其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5]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②合并呼吸衰竭,存在呼吸困難、發紺、血壓下降等癥狀;③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臟器疾病;②合并嚴重精神疾病;③近期存在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史;④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采用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齡45~75 歲,平均年齡(62.05±12.21)歲。研究組患者男20例,女5例;年齡46~73 歲,平均年齡(61.95±10.2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規治療,包括吸氧、止咳、祛痰、支氣管擴張、抗炎、抗氧化劑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在喉鏡輔助下進行經口氣管插管,接受機械通氣治療。采用上海景深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子喉鏡(產品標準號YZB/滬4508-22-2009)。患者取平臥位,喉鏡引導下經口腔插入氣管導管。以0.9%氯化鈉溶液5 ml 浸潤氣道,收集痰液,實施細菌培養,同時進行吸痰、有創機械通氣。研究組在纖支鏡輔助下進行經鼻氣管插管、吸痰、肺泡灌洗,并接受機械通氣治療。儀器為丹麥ambu aScope 3 可視插管纖支鏡(國械注進20153541809)。患者取平臥位,面罩吸入純氧。以2 mg 咪達唑侖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5)靜脈推注,鎮靜。采用2 滴麻黃素滴鼻液、液體石蠟滴入鼻腔。纖支鏡前端放置氣管套管,經鼻腔插入氣管下段,于距離隆突4 cm 處留置氣管導管。退出纖支鏡,氣囊充氣,恰當固定氣管導管,連接呼吸機實施機械通氣。隨后將纖支鏡沿氣管導管插入支氣管,吸出肺部痰液,收集痰液,實施細菌培養。以60 mg 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385)、0.9%氯化鈉溶液250 ml 混合液分3 次灌洗肺部、支氣管,清除感染病灶。
1.3 觀察指標 一次插管成功率、痰培養標本合格率及陽性率;插管時間、呼吸衰竭改善時間、有創通氣時間、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現時間;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變化。血氣分析指標包括SaO2、PaO2、pH 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次插管成功率對比 研究組一次插管成功率為100.00%(25/25),高于對照組的76.00%(19/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18,P<0.05)。
2.2 兩組痰培養標本合格率及陽性率對比 研究組痰培養標本合格率、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痰培養標本合格率及陽性率對比[n(%)]
2.3 兩組插管時間、呼吸衰竭改善時間、有創通氣時間、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現時間對比 研究組插管時間、呼吸衰竭改善時間、有創通氣時間、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現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氣分析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SaO2、PaO2、pH 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aO2、PaO2、pH 值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插管時間、呼吸衰竭改善時間、有創通氣時間、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現時間對比()

表2 兩組插管時間、呼吸衰竭改善時間、有創通氣時間、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現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氣分析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氣分析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1 mm Hg=0.133 kPa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具有病程長、病情復雜、并發癥多等特點,而呼吸衰竭是其常見的并發癥,可導致引發呼吸困難、喘息、發紺等癥狀,需及時創建人工氣道進行有創機械通氣治療,以挽救生命[6]。而創建人工氣道,獲取痰液標本,及時行病原學藥敏檢查是影響抗感染治療效果的關鍵。當前,臨床常用人工氣道創建方法包括氣管切開和氣管插管,其中氣管插管應用較廣泛,但臨床就經口或經鼻行氣管插管仍存在爭議。喉鏡輔助下經口氣管插管雖操作簡單,但也極易因喉鏡探查范圍有限等影響氣管插管效率。而纖支鏡輔助下氣管插管不僅具備快速、簡單、便捷等優勢,還可經纖支鏡獲得準確定位,明確插入深度,可提升氣管插管效率,且在清醒與昏迷患者中均適用[7]。
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中應用纖支鏡輔助下經鼻氣管插管、吸痰、肺泡灌洗及機械通氣治療,并與喉鏡輔助下經口氣管插管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一次插管成功率為100.00%(25/25),高于對照組的76.00%(19/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18,P<0.05)。由此說明纖支鏡輔助下經鼻氣管插管可提升一次插管成功率。分析是因為喉鏡下氣管插管探測范圍有限,而相較于喉鏡纖支鏡探測范圍大,可準確定位,明確氣管插管插入深度,利于提升一次插管成功率,避免因重復插管增加患者身心不適。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痰培養標本合格率、陽性率分別為96.00%、8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00%、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纖支鏡的應用還可提升痰培養標本合格率及陽性率。分析是因為喉鏡輔助下操作時多采用常規吸痰,但僅可吸出氣管隆突部位以上淺表痰液,影響痰培養標本收集效果。而纖支鏡下吸痰可在直視下進行吸痰治療,先灌洗粘性分泌液,再進行抽吸,便于徹底清除痰液,且可留取痰培養標本,以便進行細菌培養等[8]。研究結果中,研究組插管時間、呼吸衰竭改善時間、有創通氣時間、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現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aO2、PaO2、pH 值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纖支鏡輔助下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氣管插管情況,促進動脈血氣指標恢復,利于促進康復。分析是因為纖支鏡輔助下經鼻氣管插管操作簡單,且可經纖支鏡準確定位,確保插入深度恰當,利于縮短插管時間;纖支鏡輔助下進行肺泡灌洗、吸痰等便于清除氣道分泌物,保持氣道通暢,改善動脈血氣指標,調節肺功能,縮短呼吸衰竭改善時間、有創通氣時間。纖支鏡輔助下吸痰等操作可獲取深部支氣管分泌物,及時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恰當藥物治療,利于縮短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現時間等。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療中應用纖支鏡輔助下經鼻氣管插管、吸痰、肺泡灌洗及機械通氣的效果顯著,可提升一次插管成功率及痰培養標本合格率、陽性率,改善氣管插管情況及動脈血氣分析指標,值得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