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泛噬性病毒,近年來我國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通常伴隨不同程度的血液功能障礙[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患者極易形成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若患者未獲得及時、有效的診治處理,極易發展成為肝衰竭或肝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嚴重的威脅性。調查顯示,當前我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群已超半數,而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比例已達1/13,這意味著現階段我國存在大量的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2]。早期診斷對患者的后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夠有效預防肝炎等疾病。現階段臨床上通常將血清學標志物水平作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復制活躍度的評價指標[3]。本次研究將著重討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與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學標志物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5月于本院進行診治處理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均經相關標準被確診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18∶82,平均年齡(38.83±2.19)歲。本次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確認書。
1.2 方法 首先采集患者的靜脈血液樣本,采集過程中患者需保持空腹狀態,采集時間為清晨,采集體積為3 ml,并對血液樣本實施離心、分離上清液等處理,隨后置于低溫環境中儲存備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的檢測儀器為酶聯免疫檢測儀,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的檢測儀器為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種檢測方式對血清標志物的陽性檢出率,血清學標志物包括HBeAg、HBsAg、HBcAb、HBeAb、HBsAb。
1.3.1 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中,血清學標志物水平臨界值的計算方式如下[4]:CO 數值=OD×2.1,其中OD 為陰性對照組均值。若HBsAb、HBsAg 及HBeAb的S/CO>1,則認定為陽性;若HBcAb、HBeAg 的S/CO<1,則認定為陽性。
1.3.2 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中,HBsAg、HBsAb 的檢測方式為定量法,若HBsAg>0.05 IU/ml,則認定為陽性;若HBsAb 水平>10 IU/mL,則認定為陽性。HBeAg、HBcAb、HBeAb 的檢測方式為標本相對光強度/臨界相對光強度比值法,若HBeAg、HBcAb 的比值>1,則認定為陽性;若HBeAb 的比值<1,則認定為陽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中,HBeAg、HBsAg、HBcAb、HBeAb、HBsAb 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16.50%、47.50%、69.50%、14.50%、18.00%;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中,HBeAg、HBsAg、HBcAb、HBeAb、HBsAb 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38.50%、69.50%、70.50%、36.50%、17.50%。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對HBeAg、HBsAg、HBeAb 的陽性檢出率均明顯高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種檢測方式對HBcAb 與HBsAb 的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式對血清學標志物的陽性檢出情況比較[n(%),n=200]
乙型肝炎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傳染性病癥,致病菌為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臨床表征主要為干嘔惡心、食欲不振、肢體乏力等癥狀。血清學指標一直是乙型肝炎病毒臨床診斷的常用指標,它能夠有效反映病毒在患者體內的轉變過程,其中常用的血清學標志物包含HBeAg、HBsAg、HBcAb、HBeAb、HBsAb等[5]。若HBeAg、HBsAg 及HBcAb 的檢測結果呈陽性,則表明患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且具有強烈的傳染性;若HBeAb、HBsAg 及HBcAb 的檢測結果呈陽性,則表明患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且復制較少,但仍舊存在一定的傳染性。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及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均是現階段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免疫檢測手段,其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有效檢測患者體內的血清學標志物水平,通過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而獲得乙型肝炎病毒的陽性檢出率,免疫檢測效果比較理想。雖然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的檢測成本相對較低,但操作步驟相對繁雜,檢測結果極易受到多種因素干擾,因此檢測結果的誤差性相對較高。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是指通過微粒子化學發光技術對人體內的微量成分及藥物濃度進行定量測定,是一種高穩定性、高敏感度、高特異性的檢測方式[6,7]。此外,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的操作流程相對簡便,而且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取精準的檢測結果,臨床應用價值十分理想。本次研究發現,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中,HBeAg、HBsAg、HBcAb、HBeAb、HBsAb 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16.50%、47.50%、69.50%、14.50%、18.00%;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中,HBeAg、HBsAg、HBcAb、HBeAb、HBsAb 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38.50%、69.50%、70.50%、36.50%、17.50%。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對HBeAg、HBsAg、HBeAb 的陽性檢出率均明顯高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種檢測方式對HBcAb 與HBsAb的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再次表明,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應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進行鑒別診斷,相較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效率更高,有助于提升乙型肝炎病毒的臨床檢出率。
隨著醫學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逐漸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學標志物的檢測工作中普及。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完美融合了發光技術與免疫測定技術,并以此為基礎對微量抗原或抗體進行半定量及定量檢測,從而提升檢測效果[8]。相較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在免疫檢測過程中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反應時間明顯縮短,檢測效率及檢測精準度均明顯提升。相關研究證實[9],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學標志物的檢測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檢測效果及檢測靈敏度。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涉及到電化學檢測原理與免疫測定原理,并將二者進行有效結合,使檢測人員能夠在電極表面清晰地觀察到乙型肝炎病毒的特異性發光反應,從而獲得理想的檢測結果。有研究指出[10],相較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可清晰地呈現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傳染進度,能夠為患者的臨床診斷及后續治療提供指導性的意見及建議,具有理想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應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進行鑒別診斷,有助于提升乙型肝炎病毒的臨床檢出率,同時能夠為后續的相關治療提供科學、可靠的數據支持,臨床應用價值十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