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斯賢
在肝膽胰脾外科,肝外膽管結石在臨床上作為一種膽道疾病較為常見,膽總管中下段為常發部位,以上腹疼痛、黃疸、寒戰、發熱等為主要臨床癥狀,神志改變、低血壓為部分臨床癥狀。膽道被結石長期梗阻會導致感染發生,損傷患者的肝臟,嚴重者會導致腎衰竭,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伴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肝外膽管結石在臨床治療中一般采用微創技術實施治療,其中應用廣泛的技術為腹腔鏡和膽道鏡,在其輔助下實施膽總管切開術和膽囊管切開術,而膽總管切開術又包括一期縫合術和T 管引流術兩種方式,而前者治療效果較為理想,本研究對其應用價值進行進一步分析,分析結果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8月~2019年8月 期間來本院就診的98例肝外膽管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抽簽方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9例。實驗組男女比例20∶29;年齡26~65 歲,平均年齡(46.45±7.19) 歲;病 程1~10年,平均病程(7.59±2.35)年;其中14例單發結石,35例多發結石;平均結石直徑(1.04±0.29)cm。對照組男女比例21∶28;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46.59±7.48)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7.69±2.38)年;其中15例單發結石,34例多發結石;平均結石直徑(1.05±0.26)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通過磁共振、B 超、CT 檢驗與肝外膽管結石診斷標準相符,確診;肝外膽管結石直徑<2 cm,肝內膽管不存在結石;膽總管直徑>1.2 cm;取石術為首次實施;對此次研究知情,并自愿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排除標準:膽囊三角解剖較難、Mirizzi 綜合征患者;膽道蛔蟲患者、膽道癌患者、胰頭癌患者;膽囊壁水腫明顯患者、急性膽囊炎、急性膽道炎、急性胰腺炎、肝內膽管結石患者;嚴重器官器質性疾病患者,黃疸、肝腎嚴重功能損傷患者、凝血功能發生障礙的患者;腹部手術史患者;先天性肝管擴張癥患者[2]。
1.2 方法 實驗組實施膽道鏡與腹腔鏡聯合切開取石一期縫合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案為:置患者于仰臥位體位實施手術,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切口作于臍下1.0 cm 位置,將Trocar 置入,對二氧化碳氣腹進行建立,作3 個輔助孔,分別作于右側鎖骨中線肋緣下方位置3 cm,切口長度為0.5 cm;右側腋前線肋下位置3 cm,切口長度為0.5 cm;劍突下位置3 cm,切口長度為1.0 cm[3]。將Trocar 置入,對腹腔情況進行探查。對膽囊三角實施常規解剖,對膽囊動脈實施分離,并對其進行結扎,最后實施切斷處理,對鈦夾進行應用,將與膽囊側相近的膽囊管進行夾閉,對膽囊進行適度牽拉,充分顯露出膽囊管,通過穿刺處理,對膽總管進行確認,將膽總管進行縱行切開,將膽道鏡置入,探查膽管,并實施取石術[4]。膽總管結石取出方法為血管鉗擠壓方法或沖洗方法,針對結石處于深部位置,對取石網籃或取石鉗進行應用將結石取出,并實施觀察,不殘留結石,不存在膽道出血和狹窄的情況下,膽總管切口應用無損傷縫線(4-0)開展一期間斷縫合,控制2 mm最佳針距,保證適中的縫合張力,將生物蛋白膠進行外涂[5]。將膽囊進行常規切除,通過操作孔(臍下)將結石標本袋和膽囊取出,腹腔實施常規沖洗,保證膽漏沒有出現,對腹腔引流管進行留置,手術完成。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案為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切開取石T 管引流術,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與實驗組操作相同,結石取出之后,通過切口部位,T 管引流進行留置處理,應用無損傷可吸收線(4-0)進行全層間斷縫合T管附近切口,保證適中的縫合張力,將生物蛋白膠進行外涂[6]。膽囊進行常規切除,對腹腔進行充分沖洗之后,對T 管邊緣進行確認,保證無膽漏之后,T 管穿出右側戳孔,固定好,將腹腔引流管進行常規留置,手術完成。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指標,即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患者恢復情況指標,即肛門排氣時間、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對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91.95±14.70)min,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15.16±19.45)min,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6640,P<0.05)。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36.30±5.58)ml,與對照組的(37.89±6.25)ml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284,P>0.05)。
2.2 兩組患者恢復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發生水電解質紊亂發生率8.16%低于對照組的44.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腹腔內出血發生率0、膽道出血發生率0、膽漏發生率2.04%,與對照組的0、0、4.08%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恢復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恢復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肝外膽管結石在臨床治療中目前采用微創手術方式實施治療,可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取石成功率可達70%~80%[7]。膽道鏡和腹腔鏡均為微創技術,可對結石情況進行探查,在其輔助下實施取石術,具有較高的成功率,創傷性小,且安全性高,可達到滿意的效果。在微創技術的輔助下,肝外膽管結石實施T 管引流術作為一種傳統的手術方式,利用對T 管進行留置,可對膽汁實施引流,對括約肌痙攣、膽總管壓力和水腫進行有效降低,同時可將膽漏情況降低[8]。然而需要較長時間留置,護理工作量較大,同時也增加患者經濟和心理壓力,各種并發癥極有可能發生,同時T 管引流長期留置,會造成流失大量膽汁,導致水電解質發生紊亂,對恢復胃腸道功能產生不利影響,對肝功能進行影響,同時膽道內壁由于壓迫會造成糜爛、缺血性壞死、局部炎癥發生,形成新的結石[9]。一期縫合可直接縫合膽管切口,防止流失大量膽汁,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雖然其有發生膽漏的可能,然而與T 管引流差異并不大,而且發生膽漏也不一定與一期縫合術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此治療方案患者手術時間和恢復指標均較優,同時發生水電解質紊亂的幾率降低明顯,可見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理想。本研究結果與劉新等[10]研究中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的治療效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肝外膽管結石治療中實施膽道鏡與腹腔鏡聯合切開取石一期縫合術可達到滿意的效果,適合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