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濤峰 張德強 汪福群 侯天恩
小腸是人體消化系統中吸收和消化的重要器官。小腸出血(small bowel bleeding,SBB)是通過內鏡對消化道進行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但患者的消化道依然有明顯或者隱形的出血狀況[1]。由于小腸擁有較多的袢曲,并且同時為人體內較長的臟器,活動性大、位置多變,所以普通的小腸鏡不易對其進行完全徹底的檢查。小腸疾病也是消化系統疾病多年來的治療盲區,是醫學界需要克服的一大難題[2]。雙氣囊小腸鏡(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在2003年被臨床所應用,由日本Yamamoto 等多位學者共同發明。雖然比普通的小腸鏡檢查所需的時間長,但在結合經肛與經口進鏡的方式后,可以對小腸進行更直觀徹底的檢查,提高檢出率。同時還可以擴展更多的治療方式,如內鏡黏膜切除術、營養管的置入、異物的取出、止血、支架等[3]。因小腸結構的獨特,活動性大、位置多變等特點,治療與檢查仍具有一定的危險與難度。因此本文研究探討了在小腸疾病中雙氣囊小腸鏡的安全性及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定2018年1月~2019年10月入院的71例行雙氣囊小腸鏡檢查的小腸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4例,女27例;年齡13~77 歲,平均年齡(44.1±16.67)歲;發病時間7 h~10年。對71例研究對象應用了73 次雙氣囊小腸鏡檢查,其中包含經口進鏡方式45 次,經肛進鏡方式28 次。依據進鏡方式的不同分為經口組與經肛組。患者本人及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加此次實驗,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應用器械 雙氣囊小腸鏡的型號為EN-580T,來自日本富士能(Fujinon)公司,圖像處理器、PB-30 氣囊控制器等,內鏡的長度為2000 mm,附帶氣囊的外套管長度為1450 mm,10.80 mm 為其內徑長度,13.20 mm為其外徑長度,CO2氣泵,應用小腸鏡時所需的圈套器、推送器、注射器、鈦夾等。
1.2.2 檢查方法 在所有的治療前,對患者進行血常規、心電圖、生化指標、胸部X 線、凝血功能等檢查。患者在術前12 h 內要禁食禁水,依據內鏡、病史、影像學的檢查結果決定研究對象的進鏡方式,如黑便、應用小腸鏡檢查、膠囊取出術等患者的進鏡方式為經口,需要CD 監測的患者的進鏡方式為經肛,在開始前患者需進行腸道準備,服用甘露醇加西甲硅油。小腸息肉切除的患者依據病變部位的活檢結果確定最終的進鏡方式。經口進鏡選擇插管全身麻醉,經肛進鏡選擇靜脈全身麻醉,在檢查期間需對患者的氧飽和度監測與心電監護。共需1 名醫師進行主要操作,2 名護士輔助醫師完成全部操作。
1.2.3 治療方法 病變組織經內鏡黏膜切除術后,首先完成鏡下評估,之后將其套住應用注射液體墊后圈套,經多次松緊后,將其切除,要保護肌層,避免因小腸壁過薄而對其產生損傷,創面應用鈦夾進行封閉。患者經膠囊取出術后,若膠囊的中央部位附近被圈套套住,要反復充放氣后,才能將小腸鏡退出。病變組織經電凝切除術切除,通過內鏡檢查確定病變組織的部位、數目、大小和形態,將病變組織置于最佳的視野范圍內,可以通過調整患者體位調整病變組織的位置,經活鉗孔道將規格適宜的圈套器放入腸腔,打開圈套襻套住病變組織,需助手輕緩關閉圈套襻,應用愛爾博高頻電切除機,電流強度依據病變組織大小確定。通電前勒緊鋼絲,通電的時間數秒種每次,割斷病變組織,切下的組織經網籃或活檢鉗送去病理學檢查。
1.3 觀察指標 測定雙氣囊小腸鏡對小腸疾病的檢出率與成功率,進鏡方式的操作時間,患者的病理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雙氣囊小腸鏡對小腸疾病的檢出率與成功率 71例研究對象應用了73 次雙氣囊小腸鏡檢測,共檢查出68 處病變,其陽性檢出率為93.15%(68/73)。共檢測出,20例克羅恩病,7例粘連性腸梗阻,2例小腸息肉,4例黑斑息肉綜合征,5例回腸末段潰瘍,4例小腸潰瘍并出血,1例腸套疊,3例嗜酸細胞性腸炎,11例小腸炎,2例小腸淋巴管瘤,2例小腸血管畸形并出血,1例小腸多發狹窄,1例小腸異位胰腺并出血,1例小腸淋巴瘤,1例小腸梅克爾憩室并出血,1例偽膜性小腸炎,5例未發現明確病變。73 次雙氣囊小腸鏡檢測全部成功,成功率100.00%。
2.2 兩組不同進鏡方式的操作時間比較 經口組與經肛組進鏡的操作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進鏡方式的操作時間比較(,min)

表1 兩組不同進鏡方式的操作時間比較(,min)
注:兩組比較,P>0.05
2.3 活檢患者的病理結果 經活檢的41例患者中,19例克羅恩病,16例慢性炎,4例息肉,1例異位胰腺,1例淋巴瘤。
小腸出血是通過內鏡對消化道進行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但患者的消化道依然有明顯或者隱形的出血狀況[4]。由于小腸擁有較多的袢曲,并且同時為人體內較長的臟器,活動性大、位置多變,所以普通的小腸鏡不易對其進行完全徹底的檢查[5]。小腸疾病也是消化系統疾病多年來的治療盲區,是醫學界需要克服的一大難題。雙氣囊小腸鏡雖然比普通的小腸鏡檢查所需的時間長,但在結合經肛與經口進鏡的方式后,可以對小腸進行更直觀徹底的檢查,所以本文研究探討了在小腸疾病中雙氣囊小腸鏡的安全性及應用價值[6]。
本文中顯示對71例研究對象應用了73 次雙氣囊小腸鏡檢測,共檢查出68 處病變,其陽性檢出率為93.15%。20例克羅恩病,7例粘連性腸梗阻,2例小腸息肉,4例黑斑息肉綜合征,5例回腸末段潰瘍,4例小腸潰瘍并出血,1例腸套疊,3例嗜酸細胞性腸炎,11例小腸炎,2例小腸淋巴管瘤,2例小腸血管畸形并出血,1例小腸多發狹窄,1例小腸異位胰腺并出血,1例小腸淋巴瘤,1例小腸梅克爾憩室并出血,1例偽膜性小腸炎,5例未發現明確病變。73 次雙氣囊小腸鏡檢測全部成功。無穿孔、胰腺炎、出血等并發癥。經口組與經肛組進鏡的操作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活檢的41例患者中,19例克羅恩病,16例慢性炎,4例息肉,1例異位胰腺,1例淋巴瘤。提示了將雙氣囊小腸鏡應用到小腸疾病中,提升了對小腸疾病的檢出率,是治療小腸疾病的有效手段。
雙氣囊小腸鏡療效之所以優越,在結合經肛與經口進鏡的方式后,可以對小腸進行更直觀徹底的檢查,提高檢出率,同時還可以擴展更多的治療方式。普通小腸鏡因小腸擁有較多的袢曲,同時為人體內較長的臟器,活動性大、位置多變,不易對其進行完全徹底的檢查。
綜上所述,雙氣囊小腸鏡在小腸疾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價值,顯著提升了對小腸疾病的檢出率,且擁有較高的安全性,是治療小腸疾病的高效方法,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