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
子宮肌瘤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屬于女性生殖系統的良性腫瘤。據不完全統計:將近20%的育齡期女性患有子宮肌瘤[1]。近年來,由于我國人們生活方式、環境、飲食結構不斷變化,子宮肌瘤的發生率顯著增高,且發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2]。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手段,傳統手術創傷性較大,術后恢復速度慢,容易發生感染等并發癥,整體治療效果一般。有學者[3]認為,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可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患者疼痛感較輕,更符合微創理念。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納入本院2015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86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研究,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8月~2018年9月 本院收治的86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3例。實驗組患者年齡23~49 歲,平均年齡(36.52±5.59)歲;肌瘤直徑1.8~6.9 cm,平均肌瘤直徑(4.28±1.59)cm;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2±1.58)年;肌瘤數目2~8 個,平均肌瘤數目(5.06±1.57)個;肌瘤位置:12例肌壁間、18例漿膜下、13例闊韌帶。對照組患者年齡24~48 歲,平均年齡(36.58±5.51)歲;肌瘤直徑1.9~6.8 cm,平均肌瘤直徑(4.31±1.54)cm;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5±1.51)年;肌瘤數目3~7個,平均肌瘤數目(5.08±1.51)個;肌瘤位置:14例肌壁間、17例漿膜下、12例闊韌帶。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均滿足《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4]中對“子宮肌瘤”診斷標準,均經B 超、實驗室檢查確診;②年齡>18 歲;③意識清醒,可正常溝通、交流;④患者、家屬均已簽署與本次研究有關的知情同意書;⑤無器質性疾病者。
1.2.2 排除標準 ①處于哺乳、妊娠期女性;②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合并其他婦科疾病者;⑤存在認知、心理、精神障礙者;⑥存在手術禁忌證者;⑦存在酒精、藥物濫用史者;⑧存在內分泌系統、血液系統疾病者;⑨合并重大感染性疾病者;⑩臨床資料不真實、不完整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術前予以抗感染治療,腰硬聯合麻醉,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打開腹腔,詳細探查腹腔結構,觀察子宮肌瘤盆腔粘連狀態、大小、數量以及位置等,以常規方法對子宮肌瘤以及周圍組織進行游離、剔除,術后以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縫合切口。實驗組患者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術前予以抗感染治療,全身麻醉,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常規消毒術區,取臍孔、反麥氏點、麥氏點作為手術切口,對于子宮肌瘤較大者,應將手術點向上移動1~2 cm,擴大其中一個麥氏點,以便取出腫瘤。建立人工氣腹,充氣之后協助患者取臀高頭低位,詳細檢查肌瘤分布情況及個數,對于肌瘤體積較大者,則予以垂體后葉素2 支經皮注射,用電凝鉤將子宮肌瘤包膜打開,以子宮抓鉗取出肌瘤組織,反復探查腹腔,防止肌瘤殘留,判斷無活動性出血后,術后以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縫合切口。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VAS 評分、1年內妊娠率。①術后恢復指標包括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②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所有患者住院期間盆腔粘連、腸梗阻、切口感染發生情況。③VAS[5]評分總分10 分,0 分為無痛,1~3 分為輕度疼痛,4~6 分為中度疼痛,7~10 分為重度疼痛,分值越低,疼痛感越輕。④1年內妊娠率:隨訪1年,統計所有患者妊娠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VAS 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術后1、3、5 d的VA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1年內妊娠率比較 隨訪1年,實驗組28例妊娠,占比為65.12%(28/43);對照組17例妊娠,占比為39.53%(17/43)。實驗組1年內妊娠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6401,P=0.0176<0.05)。
子宮肌瘤患者臨床癥狀以月經過多、白帶異常、陰道不規則流血為主,是由于子宮平滑肌增生過度所致,同時存在少量的結締組織。子宮肌瘤患者肌瘤體積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大,癌變的可能性較大,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等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6]。當前,臨床對于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但由于肌瘤位置、大小、數量的不同,患者往往存在個體差異,在治療時應因人而異,對于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選擇子宮切除術,對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選擇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
本研究提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在子宮肌瘤治療中安全、有效。陳衛東[7]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接近,針對本次研究結果分析如下:腹腔鏡具有多角度旋轉、放大、照明等功能,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腹腔鏡的輔助下擴大了醫生手術視野,醫生可實時觀察肌瘤的大小、位置等,提高了手術操作精準性,避免對正常的組織、器官造成損傷,術后反復檢查,避免盆腔粘連。另外該術式不需要開腹,避免腹腔長期性接觸空氣,導致細菌定植腹腔而引發腹腔感染,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微創性,極大的減輕了機體免疫反應、炎癥反應、應激反應,促進子宮以及周圍組織修復,維持機體內分泌平衡性,減輕了對性功能、卵巢功能的影響,提高術后妊娠率,與傳統手術比較,具有明顯優勢。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可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妊娠率,且疼痛感較輕,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將該術式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