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煒
長期伏安、慢性勞損、椎體和椎間盤以及其他結果將會出現病變,加上現在工作都是以坐著為主,導致頸椎病患病幾率逐漸提升,通常多發于中老年患者身上,最近幾年,經常出現在青年身上,頸椎病患病主要原因是鉤突增生、小關節增生、椎體后緣骨贅形成等,臨床醫學上主要表現為臂酸疼、麻木、疼痛、頭暈等,還存在很多比較特殊的基本癥狀,嚴重時會對人體身心健康產生影響,從而降低患者生存質量?,F在對于此類疾病的早期診斷通??梢允褂肈R、CT、MRI 三種影像技術?;诖?榆林市第二醫院嘗試在對早期頸椎病患者實施DR、CT、MRI 三種影像技術檢查,并選取近年來收治于榆林市第二醫院的60例頸椎病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開展相關臨床研究,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榆林市第二醫院收治的60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28~75 歲,平均年齡(55.26±9.09)歲。所有患者通過影像基礎檢查都符合診斷標準。片中表現非常明顯,將患有腫瘤、先天性頸椎畸形以及頸椎外傷史患者全部排除,以上患者臨床主要癥狀:肩部麻木、疼痛患者15例;上肢活動限制、異常頸酸脹、麻木,握力發生下降患者20例;間歇性頭疼、眩暈患者15例;下肢失去力氣,步態不穩患者10例。主要體征是頸部試驗表現為陽性,頸椎疼痛,上肢肌力減退,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出現反射性異常。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上述所有患者都實施DR、CT、MRI 進行早期診斷,DR 診斷可以通過philips DR 進行診斷,叮囑患者將自身頸椎正側位斜位45°放置在機器上進行掃描。對患者頸椎病變現象進行合理觀察,CT 診斷可以使用GE 螺旋CT 掃描儀對患者的頸椎進行合理掃描,要求患者在掃描過程中采用正位進行,對參數進行設置,選取電流為120 mA,電壓為120 kV,層間距2~3 mm,層厚和層間距距離相同。MRI 借助西門子1.5 T磁共振完成掃描診斷工作,使用自選回撥序列完成工作,軸位則是T2 加權掃描,矢狀位T1、T2 進行加權掃描,層厚控制在3~4 mm。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DR、CT、MRI 對患者頸椎間隙狹窄,頸椎曲度異常、小關節突增生、鉤突增生、骨性椎管狹窄、椎體后緣骨贅形成診斷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診斷頸椎間隙狹窄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85.0%)>DR(73.3%)>CT(58.3%),診斷頸椎曲度異常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78.3%)>DR(58.3%)>CT(50.0%),診斷小關節突增生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86.7%)>CT(75.0%)>DR(55.0%),診斷鉤突增生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90.0%)>CT(83.3%)>DR(71.7%),診斷骨性椎管狹窄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58.3%)>CT(41.7%)>DR(36.7%),診斷椎體后緣骨贅形成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88.3%)>CT(85.0%)>DR(50.0%),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DR 平片中可以準確看出頸椎雙邊征和頸肩孔狹窄,CT 中可以看出患者黃韌帶肥厚,MRI 中可以看出纖維性管狹窄,伴隨著脊髓水腫和變性以及寰樞錐半脫位等各種癥狀。見表1。

表1 MRI、DR、CT 早期診斷頸椎病結果比較[n(%)]
臨床對于頸椎病的常規診斷方法是DR 診斷方法,假如在DR 并未合理確診基礎上,可以使用CT 和MRI對其進行早期合理診斷,CT 診斷可以在患者椎間盤鈣化、椎間狹窄、骨性椎管狹窄等方面存在一定特異性以及敏感性,對于患者的神經根存在非常明顯的顯像特征[1-3]。而MRI 的矢狀位成像可以將患者的椎間盤病變情況有效凸顯出來,并且可以對脊髓出現的軟化、變形以及受壓情況進行合理顯像,對患者患病期間出現的神經癥狀、頸椎間盤突出進行早期確診,可以使用MRI 進行,上述三種影像技術在早期診斷疾病期間存在顯著效果,均可以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依據,不過MRI 診斷效果是最好的,值得在臨床醫學上推廣。頸椎病的出現是因為頸椎間盤逐漸狹窄導致的,椎體后緣增生骨刺以及骨唇會出現神經引起的壓迫以及刺激頸神經情況[4]。
臨床上診斷頸椎病可以選擇DR 形式,一旦DR 方法無法診斷患者病情時,則可以使用CT 和MRI 作為輔助進行診斷。CT 檢查對于骨性椎管和椎間孔狹窄和椎間盤鈣化等各種特異性存在受壓現象,并且可以對脊髓受壓和萎縮現象進行檢查,然后對椎動脈壓迫情況進行檢查。MRI 矢狀位成像情況可以將頸段椎間盤病變清晰展現出來,可以清晰展現出受壓和變形情況,對于比較嚴重的神經癥狀以及突出患者,MRI 則是最佳早期診斷形式。并且,CT 造影對于MRI 無法明確確診,可以起到診斷效果,起病非常急的脊髓病變則可以使用MRI 和CT 進行診斷,DR 可以檢測出雙邊以及狹窄情況,還可以檢測出水腫和變性現象[5,6]。此次研究中,診斷頸椎間隙狹窄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85.0%)>DR(73.3%)>CT(58.3%),診斷頸椎曲度異常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78.3%)>DR(58.3%)>CT(50.0%),診斷小關節突增生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86.7%)>CT(75.0%)>DR(55.0%),診斷鉤突增生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90.0%)>CT(83.3%)>DR(71.7%),診斷骨性椎管狹窄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58.3%)>CT(41.7%)>DR(36.7%),診斷椎體后緣骨贅形成準確率由高到低為MRI(88.3%)>CT(85.0%)>DR(50.0%),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DR 平片中可以準確看出頸椎雙邊征和頸肩孔狹窄,CT 中可以看出患者黃韌帶肥厚,MRI 中可以看出纖維性管狹窄,伴隨著脊髓水腫和變性以及寰樞錐半脫位等各種癥狀。
頸椎病會對患者實際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導致患者出現眩暈以及關節骨質增生現象,病情嚴重還會導致患者出現交感神經異?,F象,從而使得患者出現四肢麻木和疼痛現象,使得患者生活出現不便現象,對于此疾病的檢測可以使用三種檢測方式,分別是DR、CT 和MRI,其中DR 檢測效果最不佳,CT 檢測一般是通過X 和Y射線對患者骨骼進行掃描,對不同組織進行射線掃描,反映出的骨質細節非常明顯和清晰,檢測率和效果高于DR,MRI 檢測方式花費是比較高的,準確度也是比較高的,主要是對人體內部水分子進行電磁檢測,然后實現電磁信號重建,對各種檢測部位進行清晰展示[7]。
此次實驗結果是DR 和CT 檢測結果差異比較小,兩種檢測方式存在各自的優勢,CT 和MRI 之間差異比較大,可以判斷檢測存在一定意義和價值[8]。
綜上所述,三種影像技術對于頸椎病早期檢測和診斷都存在一定效果,按照檢測結果可以為患者提供治療有效依據和對策,不過整體上分析MRI 效果更加理想,值得在臨床醫學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