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成
深靜脈血栓屬于骨科的高發疾病,也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有研究指出[1],在運用婦科惡性腫瘤術進行診治的患者中,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的發生率約為16%~40%,在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診治的患者中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的發生率高達49%。血管造影技術是深靜脈血栓臨床診斷的金標準,但血管造影技術具備侵入性,極易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而且檢測成本相對較高,部分患者會對造影劑過敏,因此血管造影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2]。相關研究表明[3],早期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血漿凝血因子ⅩⅢ水平會明顯下降,而血漿D-二聚體檢測方式的特異性相對較低,故而考慮應用血漿D-二聚體、凝血因子ⅩⅢ聯合檢測方式對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鑒別診斷。本次研究將著重討論在早期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應用血漿D-二聚體、凝血因子聯合檢測方式進行鑒別診斷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早期深靜脈血栓患者46例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46例作為參照組。參照組男女比例24∶22,平均年齡(62.19±3.20)歲;觀察組男女比例25∶21,平均年齡(61.99±2.9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采集兩組研究對象靜脈血液5 ml,采集過程中研究對象需保持空腹狀態,采集時間為清晨,在血樣中加入枸櫞酸鈉進行抗凝處理。并對血液樣本實施離心、分離上清液,離心速率為3000 r/min,離心時間為15 min,隨后置于低溫環境中儲存備用。之后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血漿D-二聚體及凝血因子ⅩⅢ水平進行測定。血漿D-二聚體的檢測儀器為STA-R全自動血凝儀,血漿凝血因子ⅩⅢ的檢測儀器為ACLTOP 全自動血凝儀。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比較兩組血漿D-二聚體及凝血因子ⅩⅢ的檢測結果。②觀察比較血漿D-二聚體檢測、凝血因子ⅩⅢ檢測以及血漿D-二聚體、凝血因子ⅩⅢ聯合檢測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漿D-二聚體及凝血因子的檢測結果比較 參照組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1.36±2.28)μg/ml,血漿凝血因子ⅩⅢ水平為(100.82±28.37)%,觀察組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9.63±13.33)μg/ml,血漿凝血因子ⅩⅢ水平為(55.45±18.28)%。觀察組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明顯的高于參照組血漿凝血因子ⅩⅢ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漿D-二聚體及凝血因子的檢測結果比較()

表1 兩組血漿D-二聚體及凝血因子的檢測結果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 不同檢測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比較 血漿D-二聚體檢測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52.17%、76.87%,血漿凝血因子ⅩⅢ檢測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91.30%、78.26%,血漿D-二聚體、凝血因子ⅩⅢ聯合檢測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100.00%、100.00%。血漿D-二聚體、凝血因子ⅩⅢ聯合檢測的敏感性、特異性均高于單一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檢測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比較[n(%)]
深靜脈血栓屬于臨床上相對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且多見于髖關節置換術中,其誘發因素包含外源性因子刺激、血管壁破損、血液高凝等方面。其中血液高凝是指患者的凝血功能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血液粘稠度不斷增長,致使患者的凝血機制被激活,進而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因此,應及早對患者實施相應的診治,以便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發生、發展[4]。若患者未獲得及時、有效的診治,極易對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臨床研究證實,深靜脈血栓會增大圍術期患者的致死率[5,6]。少數深靜脈血栓患者可能會產生肺栓塞等并發癥,致使患者難以獲得良好預后。因此,應及早明確深靜脈血栓患者病情的發展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診治措施,從而改善患者預后。現階段,臨床上通常將實驗室檢查作為早期深靜脈血栓病癥的主要檢測手段。血漿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因此血漿D-二聚體檢測方式能夠清晰的反映機體中纖維蛋白的合成情況。纖維蛋白的合成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人體血液凝集系統是否被激活。相關研究表明[7],健康人體中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相對較低,波動性較弱,但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會呈現明顯的增高趨勢。血漿凝血因子ⅩⅢ是一種來源于肝臟及骨髓細胞的糖蛋白。有研究指出[8],早期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發展與患者體內的血漿凝血因子ⅩⅢ水平降低具有緊密的關聯性。相關研究表明[9],血漿D-二聚體、同型半胱氨酸聯合檢測方式能夠實現深靜脈血栓的早期診斷,具有理想的臨床應用價值。相關研究證實[10],在早期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應用血漿D-二聚體、凝血因子ⅩⅢ聯合檢測方式進行鑒別診斷,診斷精準度明顯提高。上述研究結果均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明顯的高于參照組,血漿凝血因子ⅩⅢ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漿D-二聚體檢測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52.17%、76.87%,血漿凝血因子ⅩⅢ檢測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91.30%、78.26%,血漿D-二聚體、凝血因子ⅩⅢ聯合檢測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100.00%、100.00%。血漿D-二聚體、凝血因子ⅩⅢ聯合檢測的敏感性、特異性均高于單一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再次表明,對深靜脈血栓患者應用血漿D-二聚體、凝血因子聯合檢測方式進行鑒別診斷,相較于單一血漿D-二聚體檢測方式或血漿凝血因子ⅩⅢ檢測方式檢測效率更高,有助于提升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檢出率,能夠為患者的臨床診斷及后續治療提供指導性的意見及建議,具有理想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早期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應用血漿D-二聚體、凝血因子ⅩⅢ聯合檢測方式進行鑒別診斷,有助于提升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檢出率,對深靜脈血栓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夠為后續的相關治療提供科學、可靠的數據支持,臨床應用價值十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