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莎 陳為為 邵天宇 楊俊杰 王勇 張衛東 張曉東
膠質瘤在顱內腫瘤中的發生率約為40%,目前主要采取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但是臨床研究發現該病存在極高的復發率,對患者的預后造成較大的影響。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術后復發可能與膠質瘤分級程度有密切的相關性,級別與預后呈正相關性[1]。目前膠質瘤影像學檢查常用方法為MRI 和CT,但是由于這兩種檢查方法價格相對較高,無法在基層普查中推廣使用,常規影像檢查方法的應用價值也比較有限。MRI 技術雖然能夠在術前協助醫生對患者的病情程度進行分級,但是無法判斷實質部位有無壞死、囊變以及出血等情況,因此無法作為術前分級的客觀標準。病理組織學檢查是膠質瘤分級的金標準,但是由于取樣準確性對其檢查結果具有直接影響,加上采集過程中切除部位有可能不是惡性程度較高的區域,加上膠質瘤的異質性決定了同一病灶中存在兩個級別的病理組織,雖然可以進行多次采集取樣的方式提高檢查的準確性,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偏差[2]。因此,尋找更加有效且經濟實惠的檢查方法對于膠質瘤病理分級具有重要影響。術中超聲檢查具有經濟實惠、檢查時間短、無放射損傷、可重復檢查的優勢,二維超聲能夠確定病灶位置、邊界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彩色多普勒超聲則能夠進一步觀察腫瘤血供情況,從而在術中保護重要血管,減少術中出血量,因此其在術中檢查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3]。本文則主要針對術中超聲檢查的應用價值展開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神經膠質瘤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50例膠質增生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2~78 歲,平均年齡(46.7±16.5)歲。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1~74 歲,平均年齡(45.3±12.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中均行超聲檢查,使用德國西門子生產的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2~5 MHz 和6~10 MHz,行常規冠狀、矢狀、水平以及任意切面檢查,檢查時注意動作輕柔,避免造成組織損傷。二維超聲檢查發現病灶后記錄位置、大小、形態、邊界、內部回聲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彩色多普勒超聲記錄病灶的血流動力學特征及與周圍重要血管的關系。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不同類型患者術中超聲聲像圖的特點。本次研究參照WHO 關于膠質瘤分類標準進行判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中超聲檢查結果 術中超聲探查均能顯示患者的病癥,且與術前CT/MRI 檢查為基礎,術中超聲病灶顯示率為100%,所有病灶均準確定位。
2.2 不同類型患者超聲聲像圖特征 對照組患者病灶形態規則20例,邊界清晰6例,無壞死液化灶,內部回聲均勻32例;觀察組患者膠質瘤Ⅰ級病灶形態規則10例,邊界清晰9例,無壞死液化灶,內部回聲均勻10例;膠質瘤Ⅱ級病灶形態規則10例,邊界清晰2例,無壞死液化灶,內部回聲均勻8例;膠質瘤Ⅲ級病灶形態規則2例,邊界清晰1例,壞死液化灶4例,內部回聲均勻1例;膠質瘤Ⅳ級病灶形態規則0例,邊界清晰0例,壞死液化灶6例,內部回聲均勻0例。見表2。

表2 不同類型患者超聲聲像圖特征(n)
隨著CT、MRI 等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使得顱內腫瘤的檢出率不斷提升。膠質瘤是顱內腫瘤中發生率較高的腫瘤,且以星形細胞腫瘤最為常見。膠質瘤分級對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準確的分級對于提高手術效果具有重要意義。MRI 以及CT 是膠質瘤影像學診斷的常用方法,但是這兩種方法在膠質瘤分級中的應用價值有限,因此需要尋找其他的影像學診斷方法。病理組織學檢查是膠質瘤分級的金標準,但是采樣準確性對檢查結果有較大的影響,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超聲檢查是目前基層影像檢查的常用技術,其在顱腦手術中的應用能夠有效觀察到顱腦組織圖像,從而定位腫瘤位置,判斷腫瘤邊界,為主刀醫生提供有用的信息,在外科手術中得到廣泛應用。尤其近些年來超聲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使得神經手術更加的快捷和安全。過去臨床上多采取術前CT 以及MRI 作為膠質瘤術中神經導航的參考資料,但是由于術中體位變化以及顱內壓力改變、腦脊液流失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病灶位移的情況,導致神經導航也產生一定的偏移[4]。而術中超聲檢查具有實時定位、操作簡單以及無放射損傷的優點,同時能夠通過重復檢查減小誤差,是術中導航的重要影像檢查方法。本次研究中,術中超聲探查均能顯示患者的病癥,且與術前CT/MRI檢查為基礎,術中超聲病灶顯示率為100%,所有病灶均準確定位,這說明術中超聲能夠通過準確定位病灶,提示醫生選擇合適的入路途徑,并引導醫生的操作,監測周邊血管,減少術中損傷。
常規二維超聲能夠獲取病灶的病理信息,包括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態、邊界、回聲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彩色多普勒則能夠觀察到血流動力學情況,從而進一步觀察腫瘤的情況,同時能夠計算血流速度以及血管阻力等參數[5]。在上個世紀80年代首次有學者在腦腫瘤手術中使用超聲進行病灶定位,去除顱骨后將探頭置于腦實質或硬腦膜上,能夠更好的觀察腦組織且實質腫瘤呈現高回聲,同時能夠觀察到腫瘤的界限。高分化腫瘤的回聲較強,而低分化腫瘤的回聲相對較弱[6]。有研究指出,術中超聲能夠確定顱內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邊界,從而確定病灶位置,為術者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提升手術效果[7]。有學者通過對256例患者進行分析發現,不同病理分級膠質瘤患者的超聲圖像特點表現不同,因此使用術中超聲能夠鑒別膠質瘤的分級,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8]。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病灶形態規則20例,邊界清晰6例,無壞死液化灶,內部回聲均勻32例;觀察組患者膠質瘤Ⅰ級病灶形態規則10例,邊界清晰9例,無壞死液化灶,內部回聲均勻10例;膠質瘤Ⅱ級病灶形態規則10例,邊界清晰2例,無壞死液化灶,內部回聲均勻8例;膠質瘤Ⅲ級病灶形態規則2例,邊界清晰1例,壞死液化灶4例,內部回聲均勻1例;膠質瘤Ⅳ級病灶形態規則0例,邊界清晰0例,壞死液化灶6例,內部回聲均勻0例 。這說明不同分級的膠質瘤具有不同的聲像圖特征,能夠利用術中超聲指導膠質瘤手術,從而為醫生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
綜上所述,手術是膠質瘤臨床治療的常用方法,但是術后具有較高的復發率,目前臨床認為患者的預后與膠質瘤分級有密切相關性,因此需要尋找有效的輔助檢查技術提高膠質瘤分級的準確性;術中超聲能夠通過有無壞死液化灶篩查膠質增生與膠質瘤,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