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閉角型青光眼屬于一種發生率較高的青光眼類型,是指因眼球前房關閉、眼內房水排除受阻引發的疾病。可分成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繼發性閉角型青光眼[1]。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多在冬季、傍晚、過勞條件下發病,睡眠/休息后眼壓即可恢復正常[2],主要表現為疼痛、視力下降、眼壓增高、充血、角膜水腫等。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2例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比較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房角分離術治療和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2例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1例。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9∶22;年齡60~82 歲,平均年齡(71.6±4.4)歲。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31∶20;年齡64~80 歲,平均年齡(72.2±4.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接受房角鏡檢查結果顯示超過2 個象限小梁網不可見者;②房角狹窄或關閉者;③前房角閉合范圍<270°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2 排除標準 ①角膜炎者;②眼底疾病者;③眼部外傷史者;④免疫性疾病者。
1.3 方法 兩組均實行小梁切除術治療,對照組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術前給予患者散瞳處理,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利用開瞼器開瞼。采用鹽酸丙美卡因(南京瑞年百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98)表面麻醉,在穹窿11 點鐘位置做基底結膜瓣,角膜緣后3 mm 位置作寬度為3 mm、50%鞏膜厚度的鞏膜瓣,分離到透明膠膜內1 mm。在角膜緣3 點鐘位置作透明角膜緣輔助切口,將適量粘彈劑注入前房后連續環形撕囊,充分分離晶狀體皮質、核,用超聲乳化吸出晶狀體核,植入折疊人工晶狀體,粘彈劑清除,經側切口調整前房深度,注入卡巴膽堿(ALCON LABORATORIES,INC,注冊證號X19990264)縮瞳,將小梁組織切除2 mm×1 mm。恢復前房后,給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496)涂眼,無菌包扎。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房角分離術治療,具體內容如下:將I/A 頭靠近四周房角進到前房,利用灌注液進行房角沖洗,粘連嚴重患者可通過吸引牽引四周虹膜方式分離房角,清除粘彈劑,眼膏用法同對照組。兩組手術后隨訪時間均為1年。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矯正視力、眼壓、前房深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前房消失、淺前房、出血。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5.69%,其中前房消失3例、淺前房2例、出血3例;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96%,其中淺前房1例。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9713,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矯正視力、眼壓、前房深度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矯正視力、眼壓、前房深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矯正視力、眼壓、前房深度均優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治療后矯正視力、眼壓、前房深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矯正視力、眼壓、前房深度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矯正視力、眼壓、前房深度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1 mm Hg=0.133 kPa
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為臨床上常見疾病,近年來,我國老齡化社會趨勢明顯,導致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多并發白內障,因此需要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改善患者視力情況。目前,治療主要以解除瞳孔阻滯、前房加深、房角變寬等方式,修復小梁網功能,降低患者眼壓,進而避免患者視力進一步受損[3]。臨床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小梁切除術對白內障青光眼患者予以治療,手術后能及早恢復患者視力、有效控制眼壓。研究顯示[4],上述治療方案聯合可降低患者的眼壓,減少脈絡膜脫離、濾過泡消失等并發癥發生率。而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可加深術后的前房深度,實現房角開放效果。
本次研究采取白內障超聲乳化、房角分離術聯合方案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通過開放房角和控制患者眼壓,能有效處理晶狀體而引發的解剖特征,通過摘除晶狀體、植入人工晶狀體等方式可以有效促進晶狀體虹膜隔向后移動,進而改善患者瞳孔阻滯情況[5],增加患者前房深度。而采取白內障超聲乳化方案治療,可以進行灌注處理減輕患者前房壓力,并予以房角、小梁網沖擊處理。同時,超聲波振動具有改善血-房水屏障狀態,提高小梁網通透性的作用[6],進而抑制房水分泌,促進房水排出。而房角開放也能夠改善患者的小梁網功能,通過聯合手術方案治療,有助于炎癥介質釋放、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血液通透性,并且能促使患者房水流出[7]。
需要注意事項:慢性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如手術前矯正視力為0.3 及以下者,晶狀體渾濁嚴重,則建議給予白內障聯合青光眼治療[8],通過植入適宜厚度的人工晶狀體解除瞳孔阻滯,促進房水循環通暢,有效改善患者視力情況[9]。同時,青光眼患者長期眼壓增高,通過內眼手術治療,無法保證角膜內皮功能,且前房較淺、超乳針頭與角膜內皮距離無法保持很遠,這也是術中易導致患者角膜內皮功能損害的主要原因,所以臨床方面需引起重視,有效運用粘彈劑,加強對角膜內皮保護,并需保證超乳頭、角膜的距離適宜等[10]。
本次研究提示,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在小梁切除術聯合白內障超聲乳化治療基礎上給予房角分離術治療效果突出,能保證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實現矯正視力、改善患者眼壓和前房深度的效果。
綜上所述,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在小梁切除術后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基礎上給予房角分離術治療,有利于提高患者矯正視力,加深前房深度,嚴格控制眼壓和并發癥發生率,具有臨床應用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