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園珍
新生兒淚道阻塞是眼科門診常見的新生兒眼病,足月兒發病率約為6%[1],主要原因是鼻淚管下端發育不完全,或留有膜狀物阻塞導致淚道不通,繼發感染時則形成新生兒淚囊炎,若不及時治療可以發展為急慢性淚囊炎,以及繼發其他很多眼部疾病[2]。對于出生時間較短發現的新生兒淚道阻塞,可予行淚囊區按摩及局部滴抗生素滴眼液保守治療,保守治療效果欠佳的患兒淚道探通術是首選的治療方法[3],淚道探通術是臨床治療淚道阻塞的有效手段,在新生兒淚道阻塞的治療中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部分嬰幼兒經過一次探通治療無法治愈,而行多次淚道探通術治療則增加淚道損傷的風險,影響排淚功能。因此,如何改進淚道探通術,提高一次探通治愈率,減少淚道探通次數,對于提高新生兒淚道阻塞疾病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對本院896例確診新生兒淚道阻塞患兒治療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觀察改良淚道探通術并留置探針治療新生兒淚道阻塞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8年12月于本院門診治療新生兒淚道阻塞患兒896例,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335例)和改良組(561例)。對照組中男162例,女173例;年齡3~32個月,平均年齡6.8個月。改良組中男282例,女279例;年齡3~36 個月,平均年齡6.1 個月。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為首發病例首次治療;均為單眼發病;淚道沖洗確診淚道不通;年齡3~36 個月。排除標準:急性淚囊炎;眼部其他急性炎癥;淚道先天發育畸形;外傷性淚囊炎;鼻子部位發育畸形的患兒。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單純淚道探通術治療。術前30 min 禁飲用食物和用水。滴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商品名:倍諾喜)行患眼表面麻醉。患兒取仰臥位,用小兒約束衣固定肩部和四肢,護理人員固定頭部,避免患兒搖晃。用淚點擴張器擴張下淚小點后,淚道沖洗器加生理鹽水接淚道沖洗針頭,沖洗針頭用妥布霉素眼藥膏潤滑后從下淚點垂直進針,進針后平行緩慢進針,直至觸碰骨壁后回退1 mm,將針頭用手固定(防止患兒搖晃厲害,導致針頭退出),緩慢注入沖洗液,觀察患兒是否存在吞咽,沖洗液是否返流,分泌物的性狀、量,是否存在阻力,眼瞼有無腫脹。如通暢者則不予探通。如伴沖洗液從上淚點返流者,則把沖洗針頭更換至淚道探通針頭,針頭型號可根據患兒年齡選擇。淚道沖洗器加生理鹽水接淚道探通沖洗針頭,探通沖洗針頭用妥布霉素眼藥膏潤滑后從上淚點垂直進針,轉入水平方向緩慢進針,碰骨壁后沿骨壁垂直進針,進針后立即用手固定針頭,緩慢注入沖洗液,把淚囊區的分泌物沖洗干凈后沿骨壁垂直向下進入鼻淚管,當探通針頭頂端遇到阻力時可稍用力旋轉推針出現落空感時停止進針,固定好針栓,推注注射液,觀察患兒是否有吞咽,或有沖洗液從鼻腔流出,如無沖洗液返流,證明探通成功。淚道探通完畢直接退出探通針頭。術畢患眼予新霉素滴眼液滴眼。
改良組行改良淚道探通術治療。淚道探通前序步驟同對照組,探通成功后把注射器與針頭分離,留針觀察5 min,5 min 后再接上注射器,緩慢推注注射液,淚道探通完畢,退出探通針頭。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記錄并比較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兒淚道經沖洗檢查通暢,眼睛無溢淚,無異常分泌物;有效:患兒淚道經沖洗檢查通而不暢,眼睛有少量溢淚,少量分泌物;無效:患兒癥狀較治療前無改善,眼睛流淚并有異常分泌物,淚道經沖洗檢查不通暢。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改良組患兒的一次探通治愈率、二次探通治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于改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新生兒淚道阻塞是新生兒常見眼病,其發病與淚道先天性發育障礙有關,發病機制為胎兒出生時鼻淚管下端 Hasner 瓣膜未破,少數為上皮殘屑阻塞、鼻部畸形或鼻淚管骨性狹窄,影響鼻淚管的排淚功能,導致淚液潴留在淚囊內,細菌繁殖而繼發感染,即成為新生兒淚囊炎。對于出生時間較短發現的新生兒淚道阻塞,可予行淚囊區按摩及局部滴抗生素滴眼液保守治療,部分患兒可通過保守治療治愈。對于3 個月以上的患兒保守治療效果欠佳,淚道探通治療成為主要的治療手段。淚道探通術是臨床治療淚囊炎的有效手段,在新生兒淚道阻塞治療中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部分嬰幼兒經過一次探通治療無法治愈,而行多次淚道探通術治療,則增加淚道及眼部組織損傷的風險。因此,如何改進淚道探通術,提高一次探通治愈率,減少淚道探通次數,對于提高新生兒淚道阻塞疾病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本院診治的896例新生兒淚道阻塞患兒進行淚道探通治療結果顯示,改良組患兒的一次探通治愈率為79.1%,對照組患兒的一次探通治愈率為64.8%;改良組患兒的一次探通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改良組患兒的二次探通治愈率為95.4%,對照組患兒的二次探通治愈率為90.1%;改良組患兒的二次探通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改良淚道探通并留置探針5 min 較單純淚道探通治療新生兒淚道阻塞療效高。對照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8.96%高于改良組的5.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改良組一次探通成功率較對照組高,減少了多次重復探通對淚道及眼部組織損傷的風險。
在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下,如何提高探通治療的有效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傳統的淚道探通術,因為存在探通有效率低、并發癥發生率高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廣,臨床對傳統探通方法做了如下的改良,治療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傳統的淚道探通進針部位為下淚小點[4],因下淚小點易于暴露,較上淚小點進針容易,操作方便,但淚道解剖特點提示,下淚小管與淚囊夾角約為75°(銳角),上淚小管與淚囊夾角約為120°(鈍角),淚道探通過程中探針進入淚囊區后需由水平位旋轉至垂直位下探,故由下淚點進針探通過程出現淚小點淚小管撕裂損傷、假道的風險較上淚小點進針時高;另外由于人眼75%淚液由下淚點引流排出,反復自淚點進針沖洗探通操作存在淚點損傷的風險,自上淚點操作可以保護下淚點功能,避免術后排淚功能受到嚴重影響,故本院淚道探通操作改為由上淚點進針。
關于淚道探針的留置時間,閻雪梅等[5]研究認為留針5~10 min 為宜。探通術后立即拔針,因不夠時間充分擴張淚道,拔針后出現彈性回縮,則探通成功幾率大大降低;留針時間過長,考慮患兒為新生兒,耐受性會下降,配合程度亦會受影響,所以本研究采用的留針時間為5 min,既可以充分擴張淚道,又在患兒可以耐受的范圍內,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改良淚道探通術并留置探針治療新生兒淚道阻塞并發癥少,治愈率高,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