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洪中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當前視力,是目前治療白內障常用方案,雖然效果顯著,但部分患者可在術后出現角膜內皮細胞損傷,若未及時發現、治療,可導致失明,誘發大泡性角膜病變[1]。而本文深入探討白內障吸除術術后患者角膜內皮細胞損傷和修復特點,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2 日~2019年5月23 日本院收治的102例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術后是否存在水腫分為對照組(無水腫患者,44例)和觀察組(存在水腫患者,58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35:23,平均年齡(62.38±5.89)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9:15,平均年齡(62.52±5.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存在手術適應證;②患者經相關輔助檢查,確診為白內障;③患者各項資料齊全,且自愿加入本次實驗。排除標準:①合并Fuchs 角膜內皮營養不良、葡萄膜炎、青光眼等影響內皮細胞疾病患者;②中途失訪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晶體植入術:采取局部麻醉后,實施角鞏緣切口(主切位置一般選用10:00~11:00 方向)和輔助入路(在角膜3:00 方向),將粘彈劑注入患側眼部前房內后,先做環形撕囊,然后再做水分離,在超聲乳化儀(由美國公司生產的AMO.Inc SOVEREIGN Compa 超乳機型號)引導下完成晶體核清除,吸出殘留晶體皮質后,將人工晶體植入,最后對粘彈劑進行清除[2]。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觀察組患者水腫分級和水腫消退時間,并比較兩組手術前后角膜細胞密度、角膜內皮細胞直徑。角膜內皮細胞直徑檢測:使用角膜內皮顯微鏡(選擇索維SW-7000 角膜內皮細胞計數儀)觀察術前、術后7 d、術后30 d 的角膜內皮細胞形態和密度,測量內皮直徑。水腫程度評估[3]:4 級:眼內結構視不清,角膜乳白色水腫;3 級:虹膜紋理不可見,角膜內皮面龜裂狀,角膜彌漫性灰色水腫;2 級:虹膜紋理模糊,角膜內皮粗糙,角膜淺灰色水腫;1 級:虹膜紋理尚可見,角膜內皮面光滑,角膜局限性局部水腫;0 級:完全無水腫。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水腫分級和水腫消退時間 觀察組術后出現水腫患者中5例為4 級水腫,消退時間為(128.96±12.75)d;8例為3 級水腫,消退時間為(23.64±8.41)d;19例為2 級水腫,消退時間為(10.78±2.65)d;26例為1 級水腫,消退時間為(2.11±0.56)d。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細胞密度比較 兩組術前角膜細胞密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30 d,觀察組各水腫級別患者的的角膜細胞密度均低于對照組,而觀察組水腫4 級患者的角膜細胞密度低于其他級別水腫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直徑比較兩組術前角膜內皮細胞直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30 d,觀察組各水腫級別患者的角膜內皮細胞直徑均長于對照組,而觀察組水腫4 級患者的內皮細胞直徑長于其他級別水腫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細胞密度比較(,mm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細胞密度比較(,mm2)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本組4 級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直徑比較(,μm)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直徑比較(,μm)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本組4 級比較,bP<0.05
白內障常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主要是因中毒、輻射、外傷、代謝紊亂、局部免疫紊亂、遺傳等因素誘發,屬于臨床常見眼科疾病,主要特征為眼部晶體蛋白質變形、渾濁,若治療不及時,可出現視力模糊、晶體混濁,隨著病情惡化,可影響日常生活,導致失明[4,5]。目前臨床針對白內障的治療分為藥物和手術兩種方式,其中藥物雖無創傷性,但整體效果不佳,而手術能夠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目前以超聲白內障吸出術治療效果最為顯著,可減輕對眼部創傷性,值得推廣,但隨著相關報道,可發現部分患者在術后容易出現角膜內皮細胞損傷等不良反應[6,7]。
角膜內皮細胞損傷發生因素與器械損傷、晶核碎片、超聲振蕩有關[8],部分學者認為內皮細胞損傷與晶核硬度也存在一定相關性,主要是因為晶核硬度越高超聲強度也越高,相應的增加了角膜內皮細胞損傷程度和損傷幾率[9],損傷后,需通過修復控制病情惡化,而修復過程需通過周圍健康細胞延伸、增殖完成[10]。分析本次結果,術后7、30 d,觀察組各水腫級別患者的的角膜細胞密度均低于對照組,而觀察組水腫4 級患者的角膜細胞密度低于其他級別水腫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30 d,觀察組各水腫級別患者的角膜內皮細胞直徑均長于對照組,而觀察組水腫4 級患者的內皮細胞直徑長于其他級別水腫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術后患者合并水腫癥狀后可出現明顯角膜細胞密度改變,且隨著水腫程度越嚴重,角膜細胞密度呈下降趨勢,反之證明了術后角膜細胞密度越低,角膜細胞丟失率越高[11-13]。同時分析術后7 d 和術后30 d 的角膜細胞密度、內皮細胞直徑時,可發現大部分患者能夠在修復后30 d 逐漸恢復至原本術前狀態,且相對于3 級、4 級水腫患者而言,水腫1~2 級程度較輕者,恢復效果更快[14,15]。
總之,大部分患者經過白內障吸除術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腫,為了控制病情惡化,還需根據患者水腫級別進行人表皮生長因子修復、神經生長因子、激光等相應措施,從而控制病情惡化,改善當前水腫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