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熊國平
激光是1960年開始出現的一種新型技術,因為激光自身具有波長方向性與一致性等特點,能夠結合不同波長的激光,對眼球組織準確的發揮自身作用,進而在眼科疾病中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1]。但是因為治療時間長、激光刺眼、近距離注視閃爍等,導致患者治療后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痛、眼紅、視物模糊、異物感等視疲勞癥狀[2]?;诖?本文就激光術后患眼視疲勞患者行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治療效果進行綜合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實驗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6例激光術后患眼視疲勞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齡15~63 歲,平均年齡(45.56±11.32)歲。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21例、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26例、視網膜靜脈阻塞14例、視網膜裂孔25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視疲勞診斷標準;②了解研究內容且簽署了相關文件;③溝通、理解、表達能力正常。
1.2.2 排除標準 ①神志意識模糊;②合并心、腎、肝器官功能障礙或不全;③具有精神疾病史、心理障礙;④具有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過敏史;⑤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⑥患者因個人因素拒絕或者中途選擇退出。
1.3 方法 患者均接受激光治療,治療后次日開始予以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德國視都靈藥品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證號H20080258),3 次/d,1 滴/次。向術眼結膜囊內滴注滴眼液,接受為期1 個月的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激光后次日與用藥后1 個月各臨床指標評分、調節滯后量、調節靈敏度、正、負相對調節,分析不良反應(心悸、胸悶)發生情況。臨床指標總計10 項[3],分別為眩暈、頭痛、流淚、干澀、畏光、視物模糊、眼部充血、眼脹/眼痛、燒灼感、異物感。以每項指標癥狀嚴重程度為依據進行評分。評分等級:一級:0 分,無癥狀;二級:1~4 分,偶爾出現臨床病癥,即出現<3 次/d,經過短暫休息后病情改善,與用藥次數有關;三級:5~8 分,癥狀出現頻繁,即出現>5 次/d,與用眼次數無顯著關聯,對正常生活、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四級:9 分,臨床病癥長時間存在,與用眼狀況無關聯,對日常生活質量和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評分 用藥后1 個月,患者眩暈、頭痛、流淚、干澀、畏光、視物模糊、眼部充血、眼脹/眼痛、燒灼感、異物感評分均低于激光后次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調節滯后量、調節靈敏度 用藥后1 個月,患者調節滯后量及右眼、左眼、雙眼調節靈敏度均優于激光后次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86例患者激光后次日與用藥1 個月各臨床指標評分比較(,分)

表1 86例患者激光后次日與用藥1 個月各臨床指標評分比較(,分)
注:與激光后次日比較,aP<0.05
表2 激光后次日與用藥后1 個月調節滯后量、調節靈敏度比較()

表2 激光后次日與用藥后1 個月調節滯后量、調節靈敏度比較()
注:與激光后次日比較,aP<0.05
2.3 正、負相對調節 激光后次日正、負相對調節分別為(-1.88±0.40)、(1.72±0.21)D,治療1 個月后分別為(-2.63±0.61)、(1.95±0.43)D,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9.535、4.457,P<0.05)。
2.4 不良反應 治療后,86例患者均未發生心悸、胸悶等不良反應。
視疲勞指用眼過度或接受某種治療后出現的一組癥候群,包括全身不適、眼部局部不適等,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而不是獨立的眼病,是由全身器質性、功能性和眼部等因素、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引起的,其被歸于身心障礙性疾?。?-6]。視疲勞臨床表現有眼痛、眼部異物感、流淚、燒灼感、干澀、眼部充血、畏光和視物模糊等,對于病情較輕者,經過短暫的休息后,不適現象則會消失;對于病情嚴重者,則伴有頸部肌肉緊張、惡心、心動緩慢、嘔吐、面色蒼白、眩暈和盜汗等臨床病癥,有些甚至出現失眠、精神萎靡、記憶力降低、思睡等精神癥狀[7]。近年來,隨著用藥方式的改變和環境的變化,視疲勞患病人數越來越多,并呈上升趨勢。據有關資料顯示[8],通過調查722名常用電腦人員,發現視疲勞患者242例,患病率達33.5%。針對視疲勞的治療,則需要考慮病因的祛除、臨床病癥的改善,對于任意環節均應加強對其關注度,眼部局部用藥是視疲勞體征和病癥改善的重點?,F階段,視疲勞治療滴眼液有很多,其中包括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9]。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是一種復合制劑,藥物組成以七葉亭苷、洋地黃苷為主。洋地黃苷可以激活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的細胞色素上皮酶,增加營養物質輸送量,進而促進睫狀肌收縮幅度提高,及早排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生理性吞噬視網膜感光細胞外節盤后殘留的代謝產物,恢復感光細胞自身功能[10]。七葉亭苷是血管活性主要成分,其能夠直接作用于睫狀肌,使睫狀肌血流量增加、改善調節功能。同時,其有助于視網膜脈絡膜血流量增加,改善視網膜血液循環,進而改善視網膜,消除疲勞。有關人員以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藥理特性為依據,將其應用于視疲勞治療中,并取得顯著效果[11,12]。
本實驗結果發現,用藥后1 個月,患者眩暈、頭痛、流淚、干澀、畏光、視物模糊、眼部充血、眼脹/眼痛、燒灼感、異物感評分均低于激光后次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1 個月,患者調節滯后量、右眼、左眼、雙眼調節靈敏度優于激光后次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1 個月,患者正、負相對調節與激光后次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治療效果明顯,其有助于患者臨床病癥減輕,且可以改善眼部調節靈敏度。
綜上所述,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在激光術后患眼視疲勞治療中應用效果明顯,其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病癥,而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