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軍
小兒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發生,與病毒侵襲腦實質、脊髓、血管有關,產生急、慢性炎癥反應,引發腦炎、脊髓炎或腦膜炎的發生,會對患兒的神經系統功能造成損害[1]。病情的持續進展,往往會累及全身多個系統的器官組織,加劇疾病的危害程度。在小兒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臨床診療中,需要具體了解疾病的臨床特征,能夠準確診斷疾病,及時、有效的實施治療[2]。疾病臨床特征的研究分析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患兒的癥狀表現,同時進行腦脊液檢查,進而對疾病臨床特征進行總結、歸納,為臨床診療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3]。本研究選取38例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疾病臨床特征的研究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4月~2019年8月收治的38例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9例。觀察組男10例,女9例;年齡4 個月~8 歲,平均年齡(3.51±1.50)歲;其中無菌性腦膜炎7例,腦炎12例。對照組男11例,女8例;年齡5 個月~7 歲,平均年齡(3.39±1.21)歲;其中無菌性腦膜炎6例,腦炎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臨床癥狀表現為昏迷、感覺異常、頭痛,結合血常規、病原體培養結果,符合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帶狀皰疹、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4]。
1.2 方法
1.2.1 診斷方法 采集38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的腦脊液標本,在無菌條件下,行腰椎穿刺,獲得腦脊液10 ml,分裝于無菌容器中,分別用于常規檢查、細菌培養。標記患兒姓名、編號,1 h 內送檢。經過腦脊液檢測后,確診為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1.2.2 治療方法 38例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9例。對照組應用常規治療方法,采取抗病毒、降顱壓、止驚以及營養支持等措施。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納洛酮+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給予鹽酸納洛酮注射液按照0.01~0.03 mg/(kg·d)的劑量,靜脈滴注給藥,持續治療7 d。聯合應用丙種球蛋白400~500 mg/(kg·d)靜脈滴注給藥,持續治療3~5 d。觀察兩組患兒的治療恢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效果以及癥狀緩解情況。療效判定標準:治療3 d 內患兒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有效:治療4~7 d 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治療7 d 后臨床癥狀、體征未消失??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兒的癥狀緩解情況 觀察組患兒驚厥癥狀得到有效控制時間為(2.10±0.12)d,意識狀態恢復正常時間為(2.35±0.22)d,完全退熱時間為(2.37±0.36)d,嘔吐癥狀完全消失時間為(1.98±0.26)d。均短于對照組的(3.85±0.26)、(4.04±0.37)、(4.72±0.29)、(3.31±0.34)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一種兒科常見疾病,患兒受到病毒感染后,腦實質、脊髓等組織受到侵襲,進而引發腦炎、腦膜炎等疾病,會引起神經功能紊亂,對于患兒的大腦發育具有一定的損害,既關系到患兒當前的健康狀況,同時也會影響到未來的成長發育[5]。小兒的機體免疫功能較差,難以抵御病毒的入侵[6]。病毒是誘發小兒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重要因素,病毒進入血液后,容易引起血行感染。或是直接進入神經組織,引發感染。病毒侵襲中樞神經系統后,作用于腦膜、蛛網膜以及表層腦組織,引起廣泛性血管充血,出現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進而產生炎癥反應[7]。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發生,會引起發熱、驚厥,患兒出現意識障礙、嘔吐、疼痛等癥狀表現。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中,輕癥患兒的大腦基底部、脊髓表面受到炎性滲出物的刺激,發生病變。重癥患兒最產生血管壁壞死以及灶性腦梗死等嚴重病變,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8]。
小兒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主要表現為全身感染癥狀(發熱、煩躁)和神經系統癥狀(顱高壓、驚厥、意識障礙以及腦膜刺激征),并伴隨有肌張力增加、顱神經麻痹等表現。病毒有著多種類型,在危害程度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9]。小兒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的臨床治療中,對癥實施治療后,輕癥患兒的短期內即可恢復健康,而重癥患兒的預后并不理想。因此,在小兒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臨床診療中,應該具體了解疾病的臨床特征,重癥患兒需要重點加以監護[10]。
在小兒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臨床治療中,一般采取降顱壓、止驚以及營養支持等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進展,減輕患兒的臨床癥狀,但是作用效果有限,容易形成嚴重的后遺癥,對于患兒的成長發育產生持續性的負面影響。納洛酮和丙種球蛋白是治療小兒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良好選擇。納洛酮屬于阿片類受體拮抗藥物,能夠作用于患兒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氧自由基釋放,阻斷脂質過氧化反應的發生,預防再灌注損傷,能夠對腦神經組織形成保護,避免神經細胞受到損害。在藥物的作用下,患兒的腦灌注壓得到有效控制,有助于腦水腫的緩解和消退,促進微循環和代謝的恢復,進而改善腦神經功能[11]。而丙種球蛋白則屬于免疫球蛋白,能夠用于抗病毒治療。使用丙種球蛋白治療的過程中,機體的免疫蛋白得到補充,可以增強免疫功能,提升抗病毒能力。丙種球蛋白的應用,還可以減少炎性介質釋放,進而產生抗炎效果,保護神經細胞[12]。
綜上所述,在小兒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臨床診療中,采取納洛酮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降低疾病的危害性,為患兒的身體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