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嶺
中國和印度比鄰而居,有著長久的交往歷史,唐僧千辛萬苦赴印度取經的故事世代傳頌。不過,也許是因為隔著喜馬拉雅山的緣故,兩國卻總是有些“近而不親”,雙方人民都缺乏對對方的深度了解和理解。
近代,由于中國衰落,印度被殖民,兩國沒有發展起正常的關系。1947年印度獨立,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兩國建立新關系打開了大門。1950年代初,兩國出于共同的理念和訴求,提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推動二戰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做出了貢獻。但是,獨立后的印度在領土問題上堅持無理立場,1962年,印度以武力侵占中國領土,兩國發生了邊界戰爭,中國把印度軍隊打了回去,兩國關系惡化。
中印關系出現明顯改善是在冷戰結束以后,特別是新千年以后,一是兩國的經貿關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二是兩國簽訂了穩定邊界和開展邊界談判的協議;三是基于在區域和國際舞臺上的共同關注和利益,兩國立場與政策的協調性增強。由此,兩國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包括經貿關系、政治關系、人文關系等。兩國有了更多的合作平臺,如金磚合作機制、東亞合作機制、上合組織、G20等,在國際舞臺上,基于共同的關注和利益訴求,在許多重要領域,兩國協調立場和政策。特別是,為了推動兩國關系的發展,兩國領導人通過武漢、金奈非正式會晤的形式,就穩定與發展兩國關系、在地區與國際事務中加強協調與合作等達成重要共識,為兩國關系開啟了新的局面。
然而,中印關系的發展總是不那么順暢,究其原因,是因為還有不少結,有的解開還頗難。排在第一位的當屬邊界爭端。盡管自2003年以來兩國簽訂了穩定邊界和開展談判的協議,但迄今談判并沒有實質性結果,在可見的未來,達成有效協議的難度也很大。爭端久拖無果,難免會生事端,就像洞朗事件和最近發生的爭議事件,而雙方提升邊界軍事能力的舉措,更會增加發生沖突的危險,甚至可能讓局面失控,而每一次事件都會對兩國關系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事實上,在當前兩國都處于綜合國力上升的時期,要達成相互讓步與妥協的邊界協議難度更大。
戰略與利益的差異,似乎成為阻擋兩國關系發展的一條鴻溝。印度作為一個上升的大國,做世界大國是其戰略追求與既定目標。比如,印度急于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并得到了一些大國的支持,但由于戰略利益定位的差異,中國對此表示謹慎,堅持把它放在聯合國綜合改革方案里面統籌解決,而不是單獨解決;再如,美國拉印度構建印太機制,鑒于該機制有針對中國的戰略設計,中國是反對的;再如,中國倡議并積極推動建設“一帶一路”,印度卻擔心中國借此深入印度洋和加強在巴基斯坦及其他南亞國家的存在,明確不給予支持,等等,這些都為兩國的發展合作罩上陰影。
兩國存在的諸多矛盾點,也成為雙方發展關系的絆腳石。比如,對抗性的印巴關系與合作性的中巴關系似乎成為一種“無解的難題”;由于經濟發展結構差別造成的貿易、投資不平衡,短期內難以找到讓印度方面滿意的辦法,可能會長時間存在;兩國在政治、治理、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在現代環境下,似乎也成為產生隔閡的誘因。
中印應該如何相處呢?在筆者看來,首先需要有兩個基本認知:一則,中印不是,也不應成為戰略對手;二則,中印沒有理由,也不應該再發生戰爭,兩國存在著發展關系的巨大空間,爭端是可以通過協商緩解或加以冷卻的。如果這能成為中印兩國的共識,并作為雙方共同的戰略底線思維,那么,就可以創造性地開拓新局面。新時代中印兩國相處之道的“秘籍”是合則兩利,雙方應為此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著力擴大合作,努力縮小分歧,盡力管控爭端。從務實的思維出發,兩國即便難成守望相助的好友,也可以成為共謀合作的伙伴。中印兩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40%,到本世紀中期,兩國都將成為綜合實力居世界前三位的“超級大國”,“龍象共舞”而不是“龍象互斗”,那將會是一個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