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水族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的現實意義,分析水族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的重點難點,剖析水族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的現存問題,針對性地提出水族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水族;銅鼓音樂;傳承保護;創新發展;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034-02
【本文著錄格式】鄧熙.水族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研究[J].北方音樂,2020,05(09):34-35.
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工作快速發展,相關理論研究逐步深入,相關學者主要圍繞銅鼓文化的起源發展、傳承意義與現狀、保護路徑與對策等進行探究,為銅鼓文化的有效傳承和發展提供思路和參考,以便更好地呈現銅鼓文化傳承現狀及其問題,為新時期銅鼓文化傳承提供新思路。如楊青青(2017)《文化象征符號的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月亮河鄉布依族銅鼓神圣性的再造》、黃文富(2018)《中國-東盟合作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若干問題思考以銅鼓習俗為例》和譚曉霞(2019)《重構集體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路徑云南城寨村銅鼓及銅鼓舞的人類學考察》等。
一、水族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的現實意義
(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核心內容
銅鼓文化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是中華文化的輝煌結晶,也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財富。銅鼓音樂文化有著鮮明的東方特色,是世界文化重要的寶庫珍藏。當前,國內外關于銅鼓的研究已逐漸形成體系,涉及銅鼓的歷史淵源、文化寓意、圖騰崇拜和節慶功能等方面。關于銅鼓類音樂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主要集中在壯族銅鼓音樂、瑤族銅鼓音樂和布依族銅鼓音樂等方面。
(二)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和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迫切需要
現階段,全球一體化發展趨勢日益顯著,世界各國均經受多元文化沖擊,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高度關注文化事業的建設發展,積極開展非遺保護與傳承。我國西部的貴州省作為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核心省份,將銅鼓音樂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價值予以挖掘應用,將其傳承好、保護好和發展好,對于豐富民族文化資源及其內涵,促進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二、水族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的現存問題
(一)文化傳承人稀缺,文化逐漸沒落
目前,在傳統文化傳承保護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之一就是文化傳承人嚴重不足。如盤縣某鎮水族是銅鼓音樂文化的發源地,以往銅鼓文化興盛,諸多村民都是銅鼓音樂傳承人,而現今銅鼓傳承人幾乎全無。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水族地區的銅鼓音樂傳承人老年化嚴重,文化傳承瀕臨后繼無人窘況。根據當地文化站記錄,在傳統文化繼承人的年齡統計中,50%以上的傳承人已年過七旬,尤其是最高齡已超過84歲。這些傳承人對銅鼓音樂文化的掌握相對全面嫻熟,但是都已年邁,將會給民族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帶來無法挽救的損失。在走訪馬過河村水族羊場壩時,部分同志說道“銅鼓音樂文化傳承靠的是口傳心授,政府提倡傳承人帶徒學藝,但是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生存較為困難。特別是隨著大量村民外遷,外出務工人員增多,人們不愿花時間精力在學習和傳承上。”這也是水族銅鼓音樂文化漸漸沒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支持力度有限,補貼嚴重匱乏
在銅鼓文化傳承人補貼方面,地區給予的補貼額度較小,真正落實到傳承人并不多。如果缺乏傳承人是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中的主要問題,那么政策宣傳和支持力度不夠,則是造成該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自2006年以來,我國財政在非遺保護中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累積完成超過35億元的投入,85%以上的資金用于非遺傳承保護,包含文化傳承人的補貼。但是,從政策制定到實際落地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區仍存在撥款不到位和分配不合理等現象,導致非遺保護資金短缺,未能有效解決現存問題。
根據訪談數據和資料,水族的銅鼓音樂文化保護資金主要來源于三類。一是地方政府撥款。主要涉及文化普查、非遺項目申報等文化工作及其相關活動的費用支出,并為民族文化節慶和演出等提供費用贊助。據初步統計,水族地區政府財政年均投入120萬元用于該類費用支出;二是地方政府文化傳承人資金補助。根據傳承人等級予以分配,其中縣級200元/年/人、州級1000元、省級2000-3000元和國家級1萬元。為此,國家級傳承人平均每月補助不足1000元,僅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三是國家財政補貼。國家每年補貼2-3個項目,資金控制在15-100萬元,分配到省級,每個項目僅5-10萬元。雖然國家財政撥款逐年增加,但是真正落實到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的工作費用明顯短缺,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工作仍顯得舉步維艱。
(三)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整體價值未能充分體現
目前,在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的實際工作中,銅鼓音樂文化并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和創新發展,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更多集中在文化層面,也是相關文化保護部門的工作內容。通過對銅鼓音樂文化元素的整合和傳播,擴大文化影響力,但是具體的文化傳播形式較為單一。例如盤縣某鎮“水族”的銅鼓傳說,祖先做官時向朝廷申請鑄造銅鼓,相傳是根據十二行星進行仿鑄,鼓面雕刻花紋,中間鑲嵌太陽,邊緣配以星星,總體看似大缽,敲擊清脆明亮,使用極為方便。但是由于文化開發力度不夠,大量有趣且有價值的文化并沒有得到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
三、水族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注重文化傳承人培養,奠定文化傳承保護根基
針對水族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中傳承人嚴重不足問題,可以給予專項財政補貼,如每年針對傳承人制定相應的補貼額度,幫助他們解決生存問題。最為理想的是,充分利用銅鼓音樂文化傳承,為他們創造財富;如果仍存困難,可以從其他層面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
針對傳承人積極組織開展研修研習培訓活動。如文化部門主辦培訓,旨在提升傳承人文化素養與工藝水平。這一舉措的直接效果就是為非遺文化培養更多接班人,間接效果能加深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熱愛,有利于傳統文化活力的激發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二)加大資金補貼力度,確保傳承后繼有人
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不僅要有制度保障,更要有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持。當地政府可根據非遺文化的實際狀況,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根據某水族地區財政廳資料,2018年下達300萬元資金用于支持省級銅鼓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通過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財政補貼政策,為銅鼓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提供更為充足的資金保障。
(三)創新文化傳播形式,注重文化創新成效
民族地區要將銅鼓音樂文化作為地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項目進行開展,如組織編寫“非遺進校園”等地方性鄉土教材;開展“青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銅鼓音樂文化進校園”、經典銅鼓表演、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以及地區博物館開展銅鼓音樂文化全民閱讀等活動;組織實施國家文化保護工程和銅鼓音樂文化保護項目;借助文化保護項目,強化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的規劃編制,做好國保、省保和市保單位的保護與管理工作。通過相應文化傳承保護的規劃編制,以及多樣化傳播形式的應用,促進銅鼓音樂文化在更廣闊領域得以應用,注重創造性地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確保文化生命力得以延續。
在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中,積極探索銅鼓音樂和現代音樂結合的發展路徑,促進銅鼓音樂在表現形式、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創新。諸多傳統文化的普及面較為狹小,流傳范圍受到嚴重限制,不利于文化影響力的對外擴大與傳承保護。為此,政府和文化部門必須加強文化宣傳,擴大文化影響力,讓文化“走出去”。特別是在當前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迅速,文化宣傳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功能,實現高效而廣泛地傳播。例如2018年6月13日是我國第十三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保護成果,全民共享”。為推進銅鼓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大力弘揚水族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展示近年來水族銅鼓音樂文化保護工作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提高全社會的傳承保護意識。在此期間,地區政府和文化建設管理部門可以積極組織開展文化傳承保護活動,強化文化宣傳和弘揚傳承保護工作,積極聯系文藝演藝團體、文化傳承人等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傳承保護活動,不斷促進文化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借助新媒體的發展優勢,促進多渠道的文化傳播和宣傳,讓銅鼓文化深入人心,進一步促進文化傳承發展,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四、結束語
從古至今,銅鼓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打擊樂器,而是水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音樂文化研究價值,而且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目前,水族銅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仍存在諸多差距和不足,亟需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在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中,注重把握銅鼓音樂文化的價值和內涵,積極培養文化傳承保護繼承人才,充分挖掘文化精髓,有力促進銅鼓文化藝術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譚曉霞.重構集體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路徑——云南城寨村銅鼓及銅鼓舞的人類學考察[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73-79.
[2]黃文富.中國-東盟合作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若干問題思考——以銅鼓習俗為例[J].歌海,2018(3): 119-123.
[3]楊青青.文化象征符號的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月亮河鄉布依族銅鼓神圣性的再造[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6):66-72.
[4]梁楊帆.“互聯網+”時代下的廣西民族藝術傳承與創新——以廣西銅鼓藝術為例[J].大眾科技,2016,18(06):142-144,42.
[5]張萍,王溯,張亞莉.白褲瑤的“銅鼓崇拜”與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基于體育人類學的視角[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3,18(3):350-353.
作者簡介:鄧熙(1985—),女,湖南,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