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約有一千年歷史的中國皮影戲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皮影戲的發展受人文、地域、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中國各個地域分別產生了不同的派別,而環縣道情皮影戲在這一傳統文化的演變中,展現了其別具一格的皮影戲文化異彩,本文在差異化視閾下對環縣道情皮影戲及其他地方皮影戲的異同展開論述。
【關鍵詞】皮影戲;地域特色;制作工序;表演形式;唱腔及板式
【中圖分類號】J8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2-0046-02
【本文著錄格式】王亞娟.差異化視閾下的環縣道情皮影戲[J].北方音樂,2020,06(12):46-47.
中國皮影戲的分支按地區呈圓形分散,在不同的地區皮影戲的歷史根源,歌頌題材,制作手法,表現形式都具有差異,文化之間的關聯卻不曾斷缺過。我國地方皮影戲分散較為廣泛,在這樣大的皮影文化格局之下,又分別孕育了差異化的皮影文化。
一、環縣道情皮影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在漢朝年間得到發展,到了宋朝年間皮影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發展到了繁盛時期,是普遍流傳于民間的一種“傀儡戲”,也叫做影子戲。環縣皮影的發展地位于甘肅省隴東地區,因其地理位置的獨特環縣皮影深受陜西省華縣皮影的影響,但在一些藝術表現手法與唱腔上又具有后發性差別,在幾代人的不斷傳承、創新之下,環縣皮影已具有完整的表演體系及其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環縣皮影是集皮影戲與道情為一體的藝術變體,它結合了美術、民間音樂、口傳文學。
二、差異化分析
(一)東路皮影戲
皮影戲的組成部分多樣,就皮影的制作來說,各地皮影的制作材料、制作工序、制作環境、人物形象各不相同。在環縣道情皮影發展的過程受陜西華縣皮影影響較大,且兩者地處西北,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等因素,二者在制作工序上差異甚微,同樣它們的皮影制作手法、工序大同小異,在戲劇人物的選取上多接近民間生活,以瑣碎生活情節為題材。制作皮影素材所用的材料都為上好的公牛皮或其他動物皮革,具有繁雜的制作工序,選材制作使用的時間長短也不相同,每一件皮影不僅僅是演出時用的道具,更是一件件精美的具有收藏價值的工藝品。環縣皮影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與華縣皮影不同的藝術價值,不僅僅局限于皮影素材,更體現于當地群眾的生活中。而在皮影戲的表演上,華縣皮影與環縣皮影差異較為顯著,其演唱語言都是以當地的方言為主流,一些“老話”獨具地方特色,環縣皮影以隴東方言為演唱語言,而華縣皮影則與秦腔中的方言一致使用華陰地方語言。拋開這兩個地方的表演語言差異,它們在表演中仍是“搭布臺,挑燈影”,繼承了中國皮影的總體風格。
皮影戲的演出結合多個方面,其中伴奏樂器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環縣皮影在伴奏樂器中常見的有梆子、四弦、簡板及漁鼓,大多為藝人自制,其產生的音效特別,十分具有辨識度,在今天,皮影戲的伴奏樂器也因為時代因素不斷變化,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不斷使環縣皮影趨于融合現代審美。華縣皮影所使用的伴奏樂器多為二弦、板胡、月琴、碗、鑼、鼔、釵、梆、瑣吶、號等,相對于環縣皮影的伴奏樂器來說較為豐富,其中的月琴則與華縣皮影的獨特唱腔密切關聯。碗碗腔作為華縣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其特點是唱腔委婉,而環縣皮影的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具有代表性的則是“麻黃”,挑影藝人承擔旁白、執影,后跟四五名藝人進行附和演唱,聲音通常渾厚有力,曲牌體板式體并存,頗具隴東地方特點。環縣道情皮影戲與華縣皮影的唱腔存在差異,在中國皮影領域各自開著絢麗的花朵,隨著時代發展,面臨著相同的傳承問題,它們的流派隨著時間的沖刷印記愈發清晰,因此在對它們的傳承和保護上都應該區別對待,讓它們的藝術特點完整地保留下來,風格的差異不被同化。
(二)南方皮影戲
作為南方皮影戲的代表,湖南湘潭皮影極具南方皮影的特點,與環縣皮影不同之處較多,差異明顯。我們知道南方方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因此以湘潭皮影為中心,湖南地區的皮影戲都具有明顯差異,拿其與環縣道情皮影相比較差異更是突出。首先在地域差異中分別孕育了這兩種皮影流派,環縣道情皮影為北方皮影代表之一,湖南湘潭皮影則是南方皮影代表,它們都以當地的方言為演出語言,演出語言的差異使得它們二者在不同地區的發展劍走偏鋒。在皮影的制作工序上,直至目前環縣道情皮影戲的正式演出道具仍然是以動物皮革精心制作而成,以湘潭皮影為中心的湖南皮影戲在清朝以前與環縣道情皮影的制作材料相同,都是以精選的動物皮革為材料,在制造工序上有差異沒有環縣道情皮影的精巧制作,也沒有絢麗的顏色浸染。到清朝后,湘潭皮影的制作則是以多層紙制作而成,與以前的傳統制作手法略有不同,其制作的成本也有所下降,使湘潭皮影的皮影制造成本趨于平價。目前,環縣道情皮影戲的皮影制作也出現了以紙張代替的情況,因為其成本低,仍然可以達到一定的演出效果,但還是少數現象。皮影仍是以鏤刻的工藝為主,將表演的人物形象生動靈活地雕刻銜接,造就了幕前活靈活現的劇情及任務動態展現。環縣道情皮影在近些年的發展中為了節省成本、創造更多的人物形象,也出現了用紙制皮影代替皮革的現象。
湖南湘潭皮影與環縣皮影是兩大皮影派系的比較,更是南方劇種與北方劇種的比較,可以拿來作為比較皮影地域差別的異同點相對來說較為分明。表演的形式多樣化,首先在皮影的伴奏樂器中就體現得較為全面,環縣道情皮影的伴奏樂器多為打擊樂,在打擊樂的種類較為豐富,而在湘潭皮影中所使用的伴奏樂器多為具有南方代表的弦樂,打擊樂卻沒有環縣道情皮影的種類多樣,體現出了南派音樂文化的婉約,這直接區別于環縣皮影的一唱眾和的豪放。
在唱腔方面湘潭皮影戲用湘劇和花鼓戲的傳統唱腔,隨著歷史同源逐漸分散,中國各地皮影戲的唱腔都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系統,就拿湘潭皮影來說,花鼓戲與湘劇的唱腔在皮影中廣泛使用,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都是十分珍貴的,具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與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唱腔系統,板式結構都有著較大的差異,通過對于兩者的研究,我們能夠在皮影的發展、創新、繼承中獲得“新皮影”的開創途徑。雙方在演奏形式中的差異,為我們研究地方皮影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湘潭皮影的唱腔及板式結構極具湖南地方特色,在文化的融匯之下,湘潭皮影產生的歷史意義也非同凡響,如同環縣道情皮影一樣,他們承載了歷史積淀的能量,并能夠在這個時代得以釋放。
(三)冀東皮影戲
河北唐山位于華北平原之上,與我國的首都北京相距較近,因此受到天津北京等的歷史文化影響深刻,唐山皮影戲融匯了京劇的眾多特點,在藝術形式上都有可鑒之處。唐山皮影的發展較為繁榮,這與其經濟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經濟的發展使人們對于物質文化及精神層面的發展看得尤為重要,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皮影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河北的老藝人與北京傳統的藝人有著相似之處,直至今日仍有人以表演手藝來謀生,因此在唐山皮影戲的發展過程中不曾出現過空白和斷層。就上述問題而言,環縣深居內陸,地方較為偏僻,經濟的發展水平較為落后,正是這樣的地域分別培育皮影文化的多樣性。從皮影的制作工序來說,唐山皮影戲和環縣皮影戲的制作大同小異,只是在制作人物的風格上來說具有差別,環縣道情皮影的皮影制作過程復雜,其成品精巧、色彩絢麗,主要使用上好的公牛皮,唐山皮影的制作材料則主要是使用驢皮,而對于驢皮的選用也十分講究。
以唐山皮影為中心的周遭有種類頗多的細小分支,針對于不同的鄉縣的流行皮影,唐山皮影的傳習人多通過田野調查等手段不斷納入大統,使唐山皮影的內容發展趨于完善。環縣道情皮影與唐山皮影一樣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受到了來自其它地域的皮影戲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其中包括皮影制作工序、故事題材、制作工序、皮影戲伴奏樂器種類和區域唱腔等。唐山皮影的采用的唱腔是從一種純說唱形式的“大福影”演變而來的,它是唐山皮影一種男女分腔的,有著多種腔調(如平調、花凋,陽韻平調、河東調、灤河調、吟腔),多種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緊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體,由此看來,各地皮影的唱腔及板式各有特點,皮影戲的發展也因地制宜,文化的發展趨勢與地域、人口、民俗成鏈條關系。
三、結語
皮影戲作為中國的傳統戲劇種類,其精神傳載的力量不容小覷。因此 對于不同流派的皮影的保護需要區別對待,面對傳統文化遺產我們的態度也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環縣道情皮影相對于其他幾個皮影源地來說在全國內的影響力較小,知名度低,演出場次少,這都為環縣道情皮影戲的發展畫上了框,作為地方的機構需要緊抓機會,加強交流,才能使地方皮影戲揚出去、走進來。“麻黃”作為環縣道情皮影的傳統唱腔是其特色所在,對于留有特點的地方應該更加予以保護,使這種“一唱眾和”的模式保留下來。皮影戲的歷史及發展是緊迫且重要的文化研究目標,任何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員都負有重任;對于中國皮影戲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是樂觀的,在皮影戲的表演中也能夠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們產生興趣,這說明大力推廣是使皮影戲“年輕化”的重要舉措之一。皮影戲在唱腔等藝術表演方面具有較強鄉土特色,所以在保持基礎的創新中更利于皮影戲適應當下社會的審美觀念及藝術欣賞。環縣道情皮影戲發展的隴東地區已經得到了重視,在一些高校皮影戲也作為一門課程被加入到高校課程設置中,這都是對于皮影戲的一種直接保護,在地方高校重點建設課程中加入皮影戲這一課程是重要的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皮影戲的發展與傳承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傳統文化的發展不能止步于科技的發展,更不能止步于文化思潮的更迭。
參考文獻
[1]鐘欣.淺析山亭皮影戲的保護與傳承[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2(12):90.
[2]胡敏中.論非物質文化皮影文化[J].河北學刊,2007 (3):34-38.
[3]蔣黎明.中國皮影的淵源與發展初探[J].2011(2):29-63.
[4]顧頡剛.中國影戲略史及其現狀(文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王亞娟(1984—),女,漢族,甘肅慶陽人 ,隴東學院音樂學院講師,隴東民間音樂研究所成員,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演唱教學及隴東民間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