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學生音樂學習有效性和持久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前半部分分析動機理論,后半部分在動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音樂教學中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策略。希望借此文能夠對音樂教學中學習動機的研究有所促進,從而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教學;學習動機;激發
【中圖分類號】G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139-02
【本文著錄格式】王丹琴.音樂教學中學習動機的激發與保持[J].北方音樂,2020,05(10):139-140.
動機是學習有效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它看不見摸不著,也是最難測量的因素。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內驅力,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有無學習動機,學習動機保持的持久度,都將直接影響學習的成效。本文筆者根據動機理論和音樂教學的特點提出關于如何激發和保持音樂學習動機的幾點建議。
一、關于動機及動機理論
(一)什么是動機?
“心理學家講動機定義為激發、引導和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行為的內部過程。通俗地講,使你開始行動、繼續行動,并且決定你行動方向的正是動機”。動機在強度和方向上有所不同。同樣學習鋼琴,兩個學生的學習動機會有強弱。而有的學生可能會對學習聲樂具有更強的動機。動機的強弱會讓學生在學習時間上更舍得投入,并使學習過程更為有效。
(二)動機理論
動機的研究開始于1930年左右。那么當代的動機理論有哪些呢?
(三)強化理論
“動機的概念與一條原則密切相關,即過去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有受到強化的行為或者受到懲罰的行為更有可能重復出現”。強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各種獎懲機制是沿用至今的強化措施,有關獎賞對內部動機影響的爭論始于20世紀70年代早期。一些觀點認為,獎勵會削弱內部動機的形成,會讓學習變得功利而不是發自內心。而“在1996年,艾森伯格(Eisenberger)和Cameron在元分析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獎勵的任何一個消極結果在現實世界中出現的機率都極少。”
(四)歸因理論
由海德提出,韋納進行發展的歸因理論,試圖闡明人在成功或失敗時,進行的因果尋求。個體對成功和失敗的解釋基于三個維度:內因與外因、原因的穩定性、原因的可控性。在影響成功的四個因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中,各個因素的歸因如下:
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把成功或失敗歸因為運氣、任務難度、教師因素等外部因素,那么他就會逃避困難。如果學生將原因歸因為自身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那他就會付出努力。雖然,學習的成功取決于內部和外部綜合的因素,但往往將成功和失敗歸因為內部因素的學生更容易取得學習的成功。對于教師,歸因將影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如果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結果是由于外部原因造成的,那么他就不會責怪學生,而會給予學生積極地幫助。但教師如果把學生的學習的失敗歸因于學生不努力,教師就會拒絕給以幫助。研究表明,教師表揚學生的努力(自身可控)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五)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的依據是:“個體力求成功的努力程度取決于他們對獎勵的期望。”該理論的啟示是:“行為的發生依賴于人們認識到的行為導致目標實現的可能性,依存于目標的主觀價值”。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學生的任務不能過難也不能過易。如果過難,學生每次都是失敗,那么學生慢慢對學習就沒有期待,動機會減弱。如果過易,怎么做都可以,會影響課程的深入學習,學習動機得不到最好的激發。最好是根據學生的能力,將任務設置在對于大多數學生有所難度,但是通過努力能達到。這樣能夠讓大多數學生知道通過努力能夠獲得成功,但不是隨意能夠取得的,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六)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是學生對于學業成就、成功意義或目的知覺。”具有成就目標的學生會對自身的能力提高和知識積累更有計劃性,積極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效能更高。學習個體根據關注目標不同形成了掌握模式和無助模式。關注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易形成掌握模式;而關注自身能力的表現及外界的評價,更容易形成無助模式。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面對困難時,具有不同動機模式的學習者會有不同的表現。面對失敗時,無助模式往往更關注外界的評價,會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能力不足,同時自尊心會受到傷害,往往會采取自我保護模式。完成任務后的自我成就感較低。而掌握模式關心的是學習的過程,他們會去找尋失敗的原因,更多將原因歸因為努力和策略的不充分。對于能夠增加知識、發展能力的任務表現出愉悅感。
二、音樂教學中學習動機的激發與保持
學習動機形成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來自于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父母自身對學科的認識及影響,家庭親子關系;教師的教學態度及教學水平,包含其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能力水平、自身魅力和對待教學的態度;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的難度設定是否合適,學習方式被動學習式,還是探究式、合作式等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學校音樂環境的營造,課堂中音樂氛圍的濃與淡,都會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基于上文的動機理論,在下文中,筆者主要從學校教學的角度來提出音樂教學中學習動機激發和保持的策略:
(一)提升學生對音樂學習價值的認識
目標任務的價值越大,它對個體的激勵值越大。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這個目標的成就價值的認識, 更能激發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動機。音樂無論在西方文明還是在東方文明中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古代西方文明中的“七們自由藝術”中,音樂和算術、幾何、算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同樣將音樂至于非常高的地位。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認為:“我們的兒童教育成功與否,有賴于能形成一個文明的、富于想象的、有競爭力和富于創造性的社會。這個目標又有賴于是否能夠向兒童提供有力的工具,使他們能夠理解這個世界,并能用他們自己的創造性方式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
(二)教學目標的合理設置
根據期望理論,學習目標難易程度的設置將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有著直接的影響。首先,教學大綱目標的設置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及音樂學習的順序,來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每個年級階段設置的目標和內容如果脫離實際情況,就會難以實現,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不利于學習動機的激發。
(三)基于歸因理論的有效教學評價
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的情況進行及時的教學評價,可以給予學生關于自身表現的信息反饋,以便學生及時指導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實際能力,以便學生改進自身不足,提高音樂能力。當學生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如果教師把失敗歸因為缺乏能力,會讓學生產生消極的心理。教師盡量鼓勵學生每次的努力,這樣會更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評價的形式可以是口頭評價,也可以是紙面評價。同時也可以采用同學自評或互評等評價方式,讓學生從不同的側面更多了解自身的情況。
(四)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的合理采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方式上,可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方式,轉為以學生為主體,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學生在課外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尋找學習資料,是他們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得到有效提升。
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可以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更有益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接受,同時也創設了良好的課堂環境。當然,教學方法的采用要適合課堂實際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能為了豐富而豐富,畫蛇添足。動靜結合,實踐和聽賞相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通過自身的實踐來體驗音樂,通過聽賞來感知音樂。動太多,會讓學生靜不下心,課堂注意力不集中;靜太多,會讓課堂乏沉,缺乏活力。
(五)處理好個體差異的關系
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則。每個學生的能力和性格、學習水平都不一樣。我們既要兼顧大多數,又要注意培養不同的個性,在課堂上,對于某方面音樂能力有缺陷的同學,在其他方面要給予表現和實踐機會,比如音準不大好的同學,在樂器演奏和回答問題方面多給予表現機會。
三、結語
學習動機是學生持久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在動機理論基礎上,采用不同的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在教學過程中給予保護和激勵,從而使學生更加主動熱愛音樂學習。在這過程中,教師需要做的是了解學生的特點,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鼓勵學生,給予學生相應的評價,針對不同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并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幫助其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其樹立信心。根據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會發生改變,學習動機的激發策略也要與時俱進。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文環境也同樣要“入鄉隨俗”。
注釋:
①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工信出版集團,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10):273.
②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工信出版集團 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10):274.
③劉惠軍.當代學習動機的理論和應用研究進展,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112.
④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工信出版集團 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10):280.
⑤劉惠軍.當代學習動機的理論和應用研究進展,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113.
⑥劉惠軍.當代學習動機的理論和應用研究進展,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116.
參考文獻
[1]劉惠軍.當代學習動機的理論和應用研究進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2]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工信出版集團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
[3]秦曉晴.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J].外語研究,2002.
作者簡介:王丹琴(1979—),女,浙江仙居,碩士,浙江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音樂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