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已成為電影音樂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當代影視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在近現代電影音樂創作中,電子音樂以強有力的渲染點綴提升了影片的視聽成效,增強了觀眾的現實觀感體驗,被逐漸接納。本文從電子音樂制作技術角度出發進行試探解析,并對電子音樂在電影音樂配樂中的實際應用展開分析,探究其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電子音樂制作技術;電影音樂創作;應用;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J617.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014-02
【本文著錄格式】王天宇.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在電影音樂創作中的應用及趨勢[J].北方音樂,2020,06(11):14-15.
電子音樂制作是以現代電子控制器設備為核心,通過計算機應用程序操作實現的一種虛擬聲音開發技術。因其制作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聲卡、合成器或MIDI控制器(鍵盤)完成,也被稱為MIDI制作。在漫長的電影音樂創作長河中,運用電子音樂項目結合視頻或其他技術進行的原創音樂開發,已然成為電影藝術中實現音樂工業化、情感最佳化、音畫連覺化的最佳優選方案。
一、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的基本概述
電子音樂制作技術是音樂產業現代化的重要體現,是隨著計算機設備發展革新而逐漸興盛的一種音樂制作形式。通過使用電子樂器及電子音樂制作技術調制完成,一般采用電子機械技術及電子聲音制作設備,其中電子機械技術包括電傳簧風琴、漢門式電風琴及電吉他等;電子聲音制作設備則包括如特雷門、聲音合成器及計算機等。受設備革新優化影響,MIDI鍵盤躋身于電子音樂制作的系統構架內。MIDI是1980年由幾位音樂家、音樂商人共同推動衍生的一種電子音樂制作操作界面標準,它初步實現了電子樂器與計算機制作軟件控制指令的高效溝通,也被稱為樂器數位界面,如圖1所示。1983年8月,標準1.0版的MIDI正式定案,功能涵蓋單一敲擊鍵、旋鈕動作、踏板動作以及微電腦下達指令等,后逐步發展完善。在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的應用程序當中,首先是作為基礎的計算機硬件設備使用,另外還需要各類音樂制作軟件的搭配輔助,現階段的電子音樂制作,主流的編程軟件包括Cubase、Nuendo、Sonar、FL Studio、Pro Tools等,為完成對電子音樂的制作與合成訴求離不開上述一系列軟硬件的兼容配合。宿主程序的及時更新不但能夠達成音樂制作工作的高效便捷操作,而且更能夠實現制作過程中的設備同步化,以保證制作裝置都能夠簡便安裝并按預先設置的工程程序運轉,不受其他干擾條件限制,最大限度地將配樂師的音樂靈感(導演意志)充分恰當地體現到電影作品之中,間接革新了音樂制作方式中原占主導的技術體系。
二、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在電影音樂創作中的應用分析
電子音樂作為現代音樂產業鏈中新興的門類,被廣泛應用于其他各專業領域,而電影(藝術綜合體)就是電子音樂制作技術運用的范疇之一。受觀眾對于電影音樂的審美需求增長的因素影響,電子音樂制作應用的獨特性顯然成為大幅提升觀影效果的常見屬性之一,這對于研究電影作品與電影音樂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有著至關重要的價值體現。
(一)前期準備
前期準備是電子音樂在電影音樂創作中的首要階段。在一般商業電影制作拍攝完成后,制片組會對影片進行初期剪輯,部分導演甚至在初剪中就安插許多暫時音軌,這期間音樂部分均以剪輯出來的電影畫面作為基礎參數。在拿到與導演確定整理的音樂創作列表后,配樂師和音樂編輯可以根據電影作品需要的表現內容及相應畫面,對音樂配樂部分進行整體構想設計,以保證電影音樂與電影作品的體裁、題材及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充分契合。通過體系化的音樂制作設備與完備的計算機音樂生產流程進行DEMO(樣稿)編輯。準備過程中,配樂師必須充分考量幾方面的要素:其一,保證電影音樂與電影主題剪輯畫面(同步點)匹配;其二,避免電影音樂與影片中的自然音響產生沖突,這里主要是指渲染氣氛及描繪畫面的自然音效;其三,保證電影音樂與電影主題形象充分吻合,制造電影作品的藝術氛圍,幫助觀眾準確快速地理解影片格調。因此,電子音樂創作列表必須嚴格根據前期剪輯畫面進行考慮敲定來確保兩者緊密關聯。在國產動漫力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音樂創作中,以劇本主要人物形象“太乙真人”為例,為了展示其人物夸張的情緒轉化、場面塑造,音樂配樂中就通過增加電子音樂部分權重,配以中國傳統樂器演奏,充分渲染中國神話故事電影中的經典形象。實例中動畫電影配樂創作難度相對較高、創作周期較長,配樂師根據人物性格特點思考搭配以不同的樂器色彩,融合兼用中西方音樂制作技術,再基于觀眾實際觀影角度的模擬推演,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對準確把握人物形態和氛圍烘托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二)完成過程
完成過程是電子音樂在電影音樂創作中的次要環節,對照已達成的音樂列表進行初期創作(采集/制作)。這一階段既要對電影音樂主導動機進行二次敲定,又需要根據景象出現確定其功能性(主觀,畫面無聲音來源)與現實性(客觀,畫面有聲音來源)。將聲音素材輸入到音樂制作軟件系統(支持視畫同步)中,結合視覺形象及故事情節,利用同步點計算音樂時長,依照節奏設計調節控制速度,進而對影片的配樂創作進行具體選擇。根據影片段落的不同,對應將速度、節拍、配器等進行變化鏈接,在追求完全音畫同步的同時保證配樂邏輯順序的完整合理,如圖2所示。例如,德國音樂家、電影配樂家、作曲家漢斯·季默善于在合成器模擬音效和實地采樣里尋找中和點,將原聲匯編至影片配樂工程內加入融合管弦樂,構成極具臨場感和實驗性的大氣磅礴的音畫性劇情場景。
圖2 ?電子音樂制作在電影音樂創作中的完成處理界面
(三)后期處理
后期處理既是電影音樂創作的最終環節,也是檢驗能否得到理想聽感的重要節點。處理內容不僅包含電影音樂配樂的相位調節、效果渲染、音量控制、均衡設置、母帶處理等基礎內容,還包括對電子音樂創作的音頻特征記錄、音軌分辨以及音樂特性修正。將原聲音樂分軌文件分別導入到DAW(數字音樂工作站)中,通過設備軟件操作實現對音樂作品的靶向調節,提升音樂的空間質感,以保證電影音樂作品整體化以及聲場關系、混響修正等。在音樂聽感、作品混音及電影終混相互配合中,針對大動態的樂器進行亞索,小動態樂器進行限幅,避免發生聲場抖動、響度不均等類似問題,并根據影片的劇情走向及環境布置對全片配樂進行銜接打磨,最終與影片中心內核呈現達到同一。
三、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在電影音樂創作中的趨勢探討
計算機硬件設備性能的持續提升與電子音樂制作軟件的技術開發,激發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在電影音樂創作中的操作應用愈加廣泛,其實際應用深度也隨之漸變。
(一)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對電影音樂創作的理念轉變
在電子音樂制作技術與電影音樂創作的協同發展時代,電影音樂創作中融入電子音樂制作應用的概念逐步改觀,朝向協同化、工業化、科技化平行進發。尤其是國民音樂鑒賞水平以及對配樂制作要求的持續攀升,加速推進了電子音樂制作理念步入市場調控階段,期間涌現出很多杰出的電影音樂作品,不單彌補了電影作品除視覺以外的全面觀感,更彰顯出電子音樂制作水平質的飛躍,實現了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更加深層次的調和對話。
(二)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對電影音樂創作的趨向引導
在電影藝術日漸繁盛的今天,不論是瞬息萬變的影片制作手法、千變萬化的鏡頭拍攝手段,還是大相徑庭的影片宣傳手腕都離不開電影音樂默默的堅守支撐。卓越的電影音樂能夠準確詮釋出一部電影的自身風格,升華它獨特的思想理念,最終使其成為經典符號永不被人遺忘。而從服務電影的客觀立場來說電子音樂式樣越發多元,音樂內涵也愈加豐碩,加之電影音樂創作技巧的改觀,都促進了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的蓬勃完備。在助力突破電影音樂創作時代瓶頸的同時也反向推動了電子音樂制作技術體系(模擬信號變為數字信號)的逐步完善,使兩者在現代強化電影本體的“非現實感”的背景下的搭配處理顯得更加游刃有余。
四、結束語
眼下,電子音樂制作技術(計算機硬件設備、機械設備以及音樂制作軟件系統)發展進程呈現急速態勢,電影音樂的制作標準早已去中心化,更不拘泥于單一標準進行絕對統一的創作。回歸對音樂本質的認知與追求,電影音樂的審美基于聲音構建,服務于畫面,通過前期準備、完成過程及后期處理等三個環節,從電影聲效、氛圍提升及動態刻畫等多方面表露音樂部分的精準烘托。它的提升對于電影工業模塊化繁榮發展具有關鍵的促進意義,更是對兩者融合發展、協同完善的重要藝術考量。
參考文獻
[1]楊勇.探析中國電子音樂創作特點及發展趨勢[J].音樂創作,2016(7).
[2]任紅軍,李賓.傳統器樂創作與現代電子音樂創作的比較研究[J].黃河之聲,2018(2).
[3]邱雪瑩.電子音樂理念應用于科幻類電影配樂的創作特征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8.
[4]宋鵬飛.電腦音樂制作現代技術的應用性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26).
作者簡介:王天宇(1994—),男,漢族,黑龍江省海倫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電子音樂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