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博

[摘要] 目的 有針對性的分析和探究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行雙額大骨瓣減壓術治療效果。 方法 便利選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在該院腦外科進行治療的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患者60例,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患者。其中針對對照的患者有效實施保守的常規降顱壓治療方法,而針對觀察組是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雙額大骨瓣減壓術治療方法。兩組患者經過相對應的治療干預之后,對其所呈現出的治療效果和并發癥發生幾率等一系列相關情況進行相對應的分析和對比。 結果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對其進行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在預后較好率(93.33%)及并發癥發生幾率(3.33%)等一系列相關方面要十分顯著的優于對照組較好率(73.33%)和并發率(20.00%),兩組之間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71、4.771,P<0.05)。 結論 針對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患者而言,在具體的臨床實踐中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雙額大骨瓣減壓術治療方法,能夠呈現出十分顯著的治療效果,使患者的顱內壓得到十分明顯的降低,進一步提升治療的總有效率,在根本上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幾率,這種方法更值得在具體的臨床實踐中不斷推行。
[關鍵詞] 雙額大骨瓣減壓術;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51.1+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20)04(c)-0028-03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Double Frontal Decompression of Refractory Diffuse Brain Swelling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 Wen-bo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Hong'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uanggang, Hubei Province, 43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ouble frontal bone flap decompression for refractory diffuse brain swelling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diffuse brain swelling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reated in brain surgery in the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February 2019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an average of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mong them, the conservative conventional method of reducing intracranial blood pressure was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for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double frontal bone flap decompression method was further implement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 series of related conditions such a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a series of related aspects such as better prognosis (93.33%)and complication rate (3.33%). The good rate (73.33%)and concurrency rate(20.00%).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χ2=4.771,4.771,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diffuse brain swelling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e targeted double frontal large bone flap decompression treatment in specific clinical practice can show a very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so that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of the patient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ich further improv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and fundamentally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is method is more worthy of continuous implementation in specific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Double frontal decompression of large bone flap; Refractory diffuse brain swelling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erapeutic effect
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屬于一種特別常見的并發癥,是一種特別難治型的彌漫性腦腫脹,近些年來,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結合醫療實踐和科研技術,有針對性的選用雙額大骨瓣減壓術這種方法能夠使患者的顱內壓水平得到充分的降低,醫療效果十分顯著,所以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并呈現出巨大的應用效益。該次研究便利選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在該院進行治療的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患者60例進行相對應的分析和探究,有針對性的分析和探究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行雙額大骨瓣減壓術治療效果,據此為臨床實踐提供一定程度的參考和借鑒。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便利選取在該院進行治療的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患者進行相對應的分析和探究,所涉及的患者一共有60例,有針對性的結合手術方法的差異,具體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個組別,每組30例患者。經過相對應的檢測,所有患者所呈現出的GOS評分均≤8分,在重度昏迷的狀態,在頭顱 CT 檢查過程中進一步顯示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比較明顯的腦水腫。在對照組患者當中有男性患者12例,有女性患者18例;年齡最大的是68歲,年齡最小的是19歲,平均年齡是(34.9±8.4)歲;傷后入院時間為1.5~3 h。在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13例,有女性患者17例;年齡最大的是69歲,年齡最小的是20歲,平均年齡是(34.3±9.4);傷后入院時間范圍在1.5~3.2 h。在參與該次研究的過程之前,患者和家屬都是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并且簽署了相對應的知情同意書,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進行相對應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這次研究中,所有的患者入院之后都進行了與之相對應的精準有效的GOS評分,針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2],瞳孔變化情況等等進行嚴密細致的監測,同時針對所有患者都進行了與之相對應的常規降低顱內壓治療方法,具體內容也就是地塞米松+甘露醇+呋塞米對患者進行快速的靜脈滴注,肌注:1~8 mg/次 ,1次/d,7 d為1個療程。與此同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鎮靜,患者采取頭抬高的體位,如果在有必要的情況下要進行氣管切開輔助通氣處理。
1.2.1 ?對照組 ?針對該組患者進行常規的降低顱內壓治療方法,以此為基礎,如果具體的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在有必要的情況下要結合具體情況進一步實施苯巴比妥治療措施[3],以及亞低溫治療方法,在充分確?;颊叩碾娊赓|及血糖穩定的前提下有針對性的實施保守降顱壓治療方法,與此同時,也要進行抗感染治療和相對應的預防并發癥發生等相關方面的治療措施[4]。
1.2.2 ?觀察組 ?有針對性的對于觀察組患者實施雙額大骨瓣減壓術治療方法,所涉及的手術方式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內容:確?;颊卟扇∑窖雠P位,使患者的頭部最中間的位置進行墊高,墊高的角度大約在15~30°,患者的兩側經過相對應的翼點沿著冠狀縫進行劃線[5],兩側到達翼點位置,向下方一直達到患者的眉弓上緣,向上接近于皮緣位置,然后把雙額骨瓣進行去除,在中間的位置留有大約1.5 cm的骨橋,把矢狀竇進行保留,在患者的骨橋兩側縫合吊硬腦膜,然后分別呈“十”字型,把患者的雙額部硬膜進行切開,然后針對患者的顱內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檢測,從根本上徹底清除可見的損傷和出血部位,患者在手術之后要進行硬腦膜復位,在患者的硬腦膜缺損處,要進一步結合實際情況,選用人工的硬腦膜修補手術進行有效治療,與此同時,在患者的硬膜下方放置引流管,并對患者的帽狀腱膜以及頭皮進行嚴密細致的縫合。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經過相對應的治療干預之后,對其進行隨訪6個月,針對患者所呈現出治療效果和并發癥發生幾率等一系列相關情況進行相對應的分析和對比。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展開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相對應的治療方法之后,對其進行隨訪6個月,經過相對應的探究和總結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觀察組患者在預后較好率及并發癥發生幾率等一系列相關方面要十分顯著的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患者在手術之后出現1例硬膜下積液,有針對性的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腦脊液引流處理 5~7 d 后,患者的病情狀況,有十分顯著的好轉,有1例患者在手術之后的一個月內出現了腦積水狀況,對患者進行右側腦室 - 腹腔分流術之后意識得到了十分顯著的恢復,在該次研究中并沒有出現腦脊液漏以及顱內感染等相關方面的并發癥病。
3 ?討論
經過相對應的臨床實踐和醫學探究,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通常意義上所稱之為的顱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是醫學方面的典型的疑難雜癥,在臨床實踐中特別難治,這種疾病的診斷主要是有針對性的結合具體情況,對患者進行腦顱的CT,大多數時候,患者受到比較嚴重的創傷之后,數小時內立即檢查[6-7],可以發現十分典型的雙側持續存在的腦水腫。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針對這種疾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其核心所在就是要確?;颊叩娘B內壓力充分降低,使患者的腦部血流供應情況得到十分明顯的改善,從而進一步降低患者腦損傷的出現。因為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的顯著特點,導致常規意義上的治療方法,例如鎮靜利尿治療手段,都起不到十分明顯的效果,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患者由于其發病機制的特點,造成傳統意義上比較常規的鎮靜、利尿治療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通常情況下,如果在常規治療1 h范圍之內仍存在著>20 min的顱內壓>20 mmHg(1 mm Hg=0.133 kPa),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應該立即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而選取手術方式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相對應的治療。該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對其進行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在預后較好率(93.33%)優于對照組較好率(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33%顯著的優于對照組并發率20.00%,兩組之間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李奕秋[8]的研究結果:結果隨訪6個月后,研究組預后較好率45.71%高于對照組21.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基本一致。通過對這次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梳理和總結,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種手術治療方法的適應癥主要包括:①患者的病情明顯加重,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某種程度上的神經功能損害的表現癥狀;②對患者進行常規治療 1 h 內,仍存在著比較典型的 >20 min 的顱內壓 >20 mm Hg ;③雙側額葉挫裂傷病灶、水腫以及血腫之和>50 mL;④甘露醇等傳統意義上的常規脫水治療方法沒有任何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采取此種方法。在具體的手術過程中,要著重關注以下幾方面的要點內容,分別是:①針對手術的相關適應證要進行足夠的把握,進行嚴格細致的理解和應用;②骨瓣的面積要在最大程度上確保其足夠大,并從根本上有效規避開放額竇;③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要盡可能選用自體骨膜或人工硬腦膜修補硬腦膜,并對其進行嚴密細致的縫合,從根本上有效規避腦脊液外漏等相關方面的并發癥出現。
綜上所述,通過上文針對整個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探究,進一步充分顯示出,針對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患者而言,在具體的臨床實踐中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雙額大骨瓣減壓術治療方法,能夠呈現出十分顯著的治療效果,使患者的顱內壓得到十分明顯的降低,進一步提升治療的總有效率,在根本上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幾率,這種方法更值得在具體的臨床實踐中不斷推行。
[參考文獻]
[1] ?吳曉翔.雙額大骨瓣減壓術在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軍醫雜志,2015,43(3):226-228.
[2] ?李良民,王現興.外傷性急性彌漫性腦腫脹的臨床分型及治療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11):1467-1469.
[3] ?夏天,董吉榮,陳克非,等.創傷彌漫性腦腫脹患者腦室外引流術前后的CT灌注壓變化[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5,14(2):130-133.
[4] ?陳革,周建宏,陸爻忠,等.創傷后急性腦腫脹的臨床分型及其發生機理[J].江蘇醫藥,2016,42(4):479-481.
[5] ?劉宏偉,李創華,劉志雄,等.局灶亞低溫聯合人工腦脊液沖洗對腦外傷后腦水腫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5, 25(15):1-5.
[6] ?翟玉平,張衛,王志剛.雙額大骨瓣減壓術治療腦外傷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的預后及安全性分析[J].醫學信息,2015(23):92-93.
[7] ?彭慕建,沈建忠,周亮.雙額大骨瓣減壓術治療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31):37-39.
[8] ?李奕秋.分析雙額大骨瓣減壓術治療腦外傷后難治性彌漫性腦腫脹的效果及并發癥的防治[J].中國實用醫藥,2017, 12(19):73-75.
(收稿日期:20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