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在中國樂器發展中有著悠久的歷史,音色優美明亮,深受大家喜愛。在曲目不斷增加的同時多樣化的彈奏方式也逐漸豐富,從單一的獨奏方式發展為兩人及兩人以上的合奏,聲部的豐滿、力度的增強都將不同風格的樂曲展現得淋漓盡致,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但目前許多高校將古箏重奏課程作為輔助教學,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專業水平,阻礙了高校古箏專業的發展。本文將針對目前的教學現狀展開分析并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重點闡述古箏重奏課程的訓練方法。
【關鍵詞】古箏重奏;訓練方式;教學模式;樂曲把握
【中圖分類號】J632.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212-02
【本文著錄格式】楊云.高校古箏重奏課程的的訓練方式[J].北方音樂,2020,06(11):212-213.
一、古箏重奏課程的教學現狀
目前,大部分高校依舊保留原有的一對一教學模式,考試也依舊是傳統的獨奏形式展現。一對一教學雖可以將學生的個性問題逐一解決,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并加以改進。但是學生之間溝通交流減少,團隊協作能力未得到鍛煉,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因此,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重奏課程的教學及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
目前重奏課程教學沒有規范的教材和統一的教學大綱,只有搜集的部分樂譜,樂曲難易程度沒有細致的劃分,教師在訓練方法上參差不齊,導致部分教師將其作為輔助教學;另一方面,重奏樂曲的訓練一般在比賽或演出前進行,由于時間短任務重,樂曲音色、節奏、力度、氣息以及情感方面沒有進行更細致的處理,僅僅完成了譜面音符的表達。教師對樂曲的風格背景講解較少,對樂曲要求較低,尤其對多名學生一起彈奏時的氣息把握過于僵硬,阻礙了重奏課程的發展。
高校古箏學生雖都具有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和基本的演奏能力,但學生專業水平不一。近年來,古箏以其音色優美、簡單易學吸引了大量生源,部分學生甚至通過幾個月的突擊學習考入高校,但基本功扎實、專業水平相當的學生較少,因此,在重奏課程的教學中如何分配給教師增加了難度。另外,學生缺少舞臺實踐的平臺,導致學生在舞臺上過度緊張,無法激發學生的熱情,大大影響整體演出效果,造成學生失去自信心。
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過于重視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沒有音頻、視頻文件,也缺少示范演奏。教師對于重奏課程研究較少,缺少系統的教學模式。
二、古箏重奏課程的訓練方式
針對重奏課程的現狀,以下將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總結,重點分析實踐中的具體訓練內容。
(一)改進課程設置
在時間和場地有條件的情況下,分別開設獨奏和合奏課程。合奏課程的教學安排要合理,初期可將專業程度相近的三個學生為一組進行授課,加強基礎練習,使學生習慣小組之間需要相互配合。經過一到兩個學期的分組授課,在課程安排后期可逐漸增加人數和樂曲難度,并且對音色、節奏、情感及更多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循序漸進的課程安排,能更好地推進合奏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
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理念,課堂中轉換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其中,提高學生的興趣,切實達到學生主動學習。
(二)細化訓練內容
1.風格背景了解
作曲家創作一首重奏樂曲,必然包含了作曲家的思想,以及作曲家借此曲所想表達的內容。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將作曲家和樂曲風格背景加以了解,更要引導學生細細體會作曲家的思想感情。
例如樂曲《彌渡山歌》,這是一首典型由云南民歌改編而來的古箏二重奏樂曲,音樂中表達了當地人的淳樸之情及云南民歌獨特的音調。在學習中要引導學生了解樂曲背景從而更好地表達樂曲情感。
2.各聲部的定弦及音準
重奏樂曲是由多聲部組成,一般是2-4個聲部,部分樂曲采用同一定弦(例如《豐收鑼鼓》),一部分樂曲為了擴大古箏的音域采用部分聲部升高或降低(例如《土耳其進行曲》),或者為了表現某些特殊的音階(例如《沙漠玫瑰》),而采用人工定弦。不論同一定弦或人工定弦,各聲部的音準是根本,不可出現偏差。
定弦的音準是根本,樂曲彈奏中的音準是關鍵。古箏中左手的揉、吟、滑、顫是樂曲的靈魂。音準在重奏樂曲中,可謂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每個聲部或每臺箏的音準稍有偏差都會直接影響整體合奏效果。因此,要求教師要對音準非常敏感,才能在排練中及時發現并調整;另一方面,音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更好地把握古箏中的揉吟滑顫。
3.統一節奏練習
節奏是音樂的基礎,也是音樂的生命。在重奏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同學節奏不穩而導致整首樂曲節奏越來越快。因此,千變萬化的節奏型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逐一擊破,每個聲部之間的配合和所有人統一的節奏更值得我們多加練習。各節奏的準確把握、節拍的強弱把握以及節奏律動的把握,是我們練習一首樂曲的要點。因此,教師要分聲部進行重難點節奏練習,節奏律動與身體律動的融合練習;其次鍛煉所有人統一的節奏是重奏樂曲表達的重中之重。
三重奏樂曲《豐收鑼鼓》以歡快的節奏進入音樂主題。樂曲中前八后十六節奏使用頻繁,如何讓所有聲部將此節奏清晰表達是一個難點,切勿讓學生出現“囫圇吞棗”。在實際排練中,教師需要對每一聲部同學逐一檢查,速度跟隨節拍器由慢至快,進而所有聲部同一速度再練習,教師要對學生的節奏嚴格要求,才能真正表達《豐收鑼鼓》的喜慶氣氛。
4.音色的把握
節奏與音色是相輔相成的,所以音色的藝術化處理也同等重要。教師要將單音練習及旋律的漸強漸弱更自如地融合到樂曲中。不同樂段是通過音色的變化從而表達不同的內容,音色的變化不是一個人或一個聲部掌握全局的,而是靠所有聲部。重奏樂曲中音色的把握需要日以繼日地反復練習,將樂曲與個人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打動聽者。
5.氣息的把握
不僅僅是獨奏樂曲需要氣息的配合。重奏樂曲中氣息的運用也同等重要。重奏樂曲中的氣息首先表現在旋律中的慢起樂句,如何讓所有人一起落音并一起收音,則是重奏樂曲的難點;其次,在聲部與聲部之間交換彈奏時,如何保證旋律連貫并一氣呵成?最后,部分樂曲在尾聲以自由樂句結束,這也是許多教師在多聲部重奏中較為頭疼的一點,因為完美的結尾對樂曲也至關重要。如果將聲部之間氣息的連貫把握好,以上列舉的三個難點便迎刃而解了。
(三)搭建實踐平臺
針對目前高校古箏學生增多現象,我們要因材施教,通過專業水平分組的形式或以互幫互帶的形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在期末考試中加入重奏形式,既讓教師和學生提高重視度,又給學生實踐提供了平臺。在平時也可以模擬實踐平臺,一段時間的學習后,讓部分學生作為評委,為其他同學提出意見,教師再加以點評。一方面促進學生找到自身問題并互相學習,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機會。
在學校及社會各類比賽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最大程度增加學生的自信心。
(四)強化教師能力
在一系列的優化措施中,教師能力的提高也非常關鍵。教師專業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專業能力。首先教師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學校要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鼓勵教師不斷進修學習,為高校古箏重奏課程的發展培養更優秀的教師力量。
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古箏以多元化發展大步邁進,培養專業人才有助于更好的發展民族音樂。高校中培養學生成為一名優秀的古箏演奏者不僅要具備很好的獨奏能力,重奏能力的培養也非常關鍵。教師要不斷完善教學體系,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才能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一名高校古箏教育工作者,更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豐富教學手段,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既重視技巧層面也要重視文化層面,努力為高校古箏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董凌凡.論古箏重奏作品的發展與創作[J].黃河之聲, 2013(9).
[2]姚寧馨.對古箏合奏課實施方案的思考[J].音樂創作, 2013(4).
[3]王晶晶.重奏合奏在古箏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黃河之聲,2015(18).
[4]李軍.古箏演奏與心理音色[J].戲曲藝術,2017(28).
[5]潘瑤.淺析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J].赤子, 2015(19).
作者簡介:楊云(1992—),女,漢族,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講師,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