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財經》的數字化轉型專刊再次與您見面,這一年發生的最大事情,無疑是還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但數字化轉型卻因疫情這只黑天鵝而因禍得福。
遏制疫情的關鍵是阻斷人際傳播,減少人員接觸,而數字技術不僅能幫助相關部門掌握人員健康狀況流動狀況,還能在虛擬空間維持人際交互,能提升遠程控制能力、現場自動化水平,從而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保持生產生活不中斷。
在線會議、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生鮮電商、快遞服務,這些行業的爆發式增長是人們直觀感受到的,而支撐這些增長的,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算法、AI、AR、VR、數字孿生這些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技術應用。
這正是數字技術公司的用武之地,業內有人感慨,過去數年所做的培育客戶培育市場的努力,不及一場疫情的效果明顯。這也說明,數字化不是一件靠外部技術驅動,而是靠企業自身需求驅動的事情。
數字技術廣義而言是DT(Digital Technology)、IT(Information Technology)、CT(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統稱,在這三個領域,中國都不乏頂尖企業,尤其是CT和DT領域。它們有的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成為行業龍頭,有的依托中國市場成為巨無霸級公司,并正在走向海外成為全球化公司。
但另一方面,中國龐大經濟體量的主體,無論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還是農牧業,軟件化、自動化、標準化的程度都很低,套用德國人工業4.0的概念,就是還停留在工業2.0到3.0之間。
這也是為何全世界都認為中國的數字經濟領先全球,但量化分析結果卻并非如此的原因。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每年都要做一次主要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報告,最新的數據是2018年。當年中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為34.8%,排名第九,位列第二梯隊,而第一梯隊的英國、美國、德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都超過了60%。
信通院的研究是把數字經濟分為數字化產業和數字經濟融合產業兩部分,前者包括基礎電信業、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行業等,后者指傳統產業由于應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新增產出。
比較數字化產業占GDP的比重,中國和英美大致持平,超過德國,四國的比重分別為7.06%、7.22%、7.44%、6.02%。但數字經濟融合產業占GDP的比重,中國就大大落后英美德,四國的比重分別為27.63%、53.98%、52.81%、53.99%。
這說明中國經濟的數字化程度呈金字塔形,數字技術對整體經濟的滲透還遠遠不夠,而英美德三國則呈紡錘形,數字技術已深度滲入整體經濟。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數字化產業相對新興,后發國家追趕起來相對容易,而醫藥、化工、機械、機床、汽車等傳統行業,發達國家已經發展了一兩百年,自動化、信息化早已完成,在這個基礎上吸收最新的數字技術,就是水到渠成。
比如工業軟件,中國長期落后,受制于人的程度絲毫不亞于芯片。但開發工業軟件不是軟件的問題,是整個基礎科學及其應用的問題,例如仿真軟件的核心是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加上軟件開發,里面軟件開發的技術難度并不高,真正關鍵的是行業knowhow。
但經濟的基座畢竟是傳統行業,如果不能盡快提升傳統行業的數字化程度,中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就會大打折扣。而在這方面,傳統企業、數字科技公司、政府都大有可為。
對于傳統企業,關鍵是要有補課意識。數字化升級是一筆不菲投資,但正如窮人家也要節衣縮食供孩子讀書一個道理,知識改變命運,不讀書,就只能在底層社會循環往復。數字技術是人類繼蒸汽革命、電氣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不跟上先進生產力的潮流,就不會有未來。
對于數字科技公司,要明白水大魚多的道理,傳統企業都投資數字技術了,自己才能有更大的增長空間。而傳統企業是否投資數字技術,除了意識問題,還有實力問題。傳統企業不需要酷炫的PPT數字化,需要能給自己創造實效的數字化,需要窮人也能夠得著的數字化。
對于政府,此時推出新基建概念無疑是具有戰略眼光的精準之舉,這一概念若能順利落地,將為中國經濟未來二三十年的增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