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6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5月宏觀經濟數據。其中,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4.4%、-6.3%、-2.8%,較4月分別回升0.5個、4.7個、4個百分點;供給側沖擊消退以來,二季度國內經濟持續處于恢復通道之中,預期二季度中國經濟有望擺脫負增長。
短期內中國經濟仍應格外關注“保需求”的壓力。4月、5月出口數據雖超預期,但主要受疫情邏輯帶動,外需萎縮下未來出口壓力仍在加大;而5月通脹數據提示的通縮風險,同樣來自于總需求不足。
政策面來看,提振內需仍是實現“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關鍵。
整體而言,二季度以來國內經濟持續處于復蘇通道之中,5月主要經濟指標均持續改善,顯示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特別是伴隨著外出購物就餐重啟,各地消費券陸續下達,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明顯反彈。筆者預期6月中國經濟將延續復蘇態勢,二季度中國經濟有望擺脫負增長。
需要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恢復是一季度供給側沖擊消退和政策面持續發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總體符合預期;但二季度及以后來看,需求沖擊的風險仍須格外關注。
外需方面,4月、5月出口數據均超出預期,但主要受益于疫情邏輯帶動的防疫和居家辦公物品需求,而5月手機、服裝、鞋靴、箱包等核心消費品出口同比分別下降25%、27%、49%、43%,外需萎縮下未來“保出口”壓力較大。內需方面,疫情防控常態化與有效擴大內需本就存在一定沖突,局部疫情二次反彈風險仍在,居民消費場景和消費心理隨時可能再次遭受打擊。此外,5月CPI、PPI同比分別為2.4%、-3.7%,較4月分別回落0.9個、0.6個百分點,通脹數據持續預警通縮風險,同樣來自于總需求不足。
展望未來,提振內需仍是實現“六保”的關鍵,尤其政策面應確保資源向“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這前“三保”傾斜。例如,貨幣政策保持寬松的同時,要針對中小微企業困境加大結構性調控力度,盡快落實好中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貸款購買、現金激勵等多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鼓勵銀行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貸供給。財政政策要在有效擴大內需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充分利用好上調赤字率和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的地方政府財政空間,讓資金直接惠企利民。例如,繼續落實對特定企業的定點幫扶,減免、降低或延期支付稅費,完善公積金制度;加強對中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支持發放消費券、現金券,以保民生、促內需;同時發力新基建,加快對5G、冷鏈物流、農村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領域重大項目的投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李軍林 胡樹光
安陽師范學院經濟學院 王瑛龍
“國際儲備貨幣:需求、慣性與競爭路徑”
《世界經濟》第5期
一國貨幣儲備總規模受機會成本和短缺成本的影響;一國對某國際貨幣的需求存在一定門檻。
目前中國對外貿易全球占比大于人民幣交易需求占比,人民幣交易需求占比也大于人民幣國際儲備占比,而美國情況相反,人民幣處于相對劣勢地位,提高人民幣國際貨幣儲備份額的關鍵在于降低交易需求到貨幣儲備的慣性影響。基于此,首先,繼續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塑造人民幣幣值長期穩定增值預期;其次,在人民幣收益率獲得相對優勢地位前,控制轉換成本降低的節奏;再次,支持經濟全球化;最后,有計劃地對部分國家實行人民幣貿易逆差,增加這些國家的人民幣輸入。
(6月8日-6月19日)
1? ?中國經濟:托底與復興
2? ?跪殺事件因何在美國燎原?
3? ?夏天到了,新冠病毒會退場嗎?
4? ?疫情后,健康碼可否升級“全能碼”?
5? ?定義和追蹤“疫情經濟”
6? ?水滴籌們從朋友圈消失之后
7? ?統計數據偏差大,消費真的復蘇了?
8? ?創業板注冊制改革起航
9? ?海南自由貿易港野心有多大?
10 充分發揮都市群的多重功能
資料來源:《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