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魏恒強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在財務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傳統的財務工作將逐漸被財務機器人替代,財務人員的轉型發展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智能技術在我國財務工作中的應用,指出了當前我國財務人員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財務人員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智能技術;財務人員;轉型發展;研究
一、智能技術在我國財務工作中的應用概述
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迅猛發展,并在財務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2016年德勤與Kira Systems聯手,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財務工作中,并在2017年推出了財務智能機器人“小勤人”。后續普華永道、安永、畢馬威事務所相繼推出財務智能機器人。同年10 月,金蝶推出國內首款財務機器人,后續發布財務機器人“小K2.0”,并與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進行戰略合作,共同研究智能技術在財務中的應用。
當前,智能技術在我國財務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于語音識別和數據識別的應用
借助智能技術的機器視覺、人臉識別、語言和圖像理解等功能,把紙質或者影音圖像化的數據轉換成計算機能夠計算的結構化數據。
1.票據識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對發票查驗、財務單據審批時,先對財務數據進行識別、轉化為機器能夠閱讀的格式,同時對其進行加密處理,然后分配賬戶。如OCR識別發票功能,就是通過自動光學字符識別方式,完成發票的錄入和審核,智能識票后,進一步鏈接稅務系統,自動完成發票信息提取、驗真、簽收、審核流程。
2.語音識別。通過人工智能語音對話功能錄入指令,完成原始憑證的錄入、數據查詢等工作,尤其是現在財務APP系統在手機移動端的應用普及,語音識別功能大大方便了用戶財務操作的便捷性。
(二)基于RPA的數據處理應用
在識別和收集原始憑證等相關基礎數據的基礎上,運用RPA技術,快速處理海量業務數據,完成會計核算、預算編制和分析、業財融合一體化等工作。
1.會計核算。人工智能作為縝密性較高的系統,可以利用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自動完成賬務處理、財務報表的生成、賬務核對和稅務管理工作。
2.預算編制和分析。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對財務數據進行歸集處理,全面分析財務指標的變化趨勢,并對其進行財務預測。同時實現自動出具相關分析數據圖表和進行多維分析,找出成本費用中的異常之處,提出相應改善建議。
3.業財一體化。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有效的推進了業財資源的整合,加快了業財一體化的實現進程。如財務信息系統與ERP系統的一體化,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財務信息系統對ERP系統數據的抓取、分析處理,并提出合理化的財務建議。
(三)基于管理決策的應用
通過人工智能數據處理技術,生成公司的財務報表、分析報告,并建立專門的財務分析模型,幫助企業進行經營管理決策。
1.經營預測。人工智能在對歷史數據對比分析的前提下,運用不同的財務模型和方法,建立相應的數據模型進行跟蹤分析,對企業的各類投資及未來利潤水平等重大事項進行預測。
2.內控管理。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于財務異常情況,可以實現自動預警和監控,增強企業的風險識別和應對能力。同時,完成不相容職務控制和授權審批控制,防止越權審批、人為造假。特別是“三重一大”事項,可以直接設置集體聯簽流程,保障制度的有效運行。
3.績效評價。人工績效評價計算工作量大,有時帶有主觀因素,容易導致不公平現象的產生。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企業事先將KPI指標、EVA指標或平衡計分卡等定性和定量的考核指標錄入系統,年底系統根據指標完成情況自動完成績效評價,高效及時的同時,盡可能的保證了公平公正。
二、智能技術背景下我國財務人員轉型的必要性
(一)技術進步倒逼財務人員迫切轉型
我國擁有會計人員2 000多萬人,但存在著財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高端人才嚴重不足的現狀。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在財務中的應用,傳統的財務工作將被智能財務所取代,行業將加速變革,倒逼大量的從事基礎財務工作的人員加快轉型,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
(二)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入,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公司財務工作重點已從傳統的核算、編制報表轉到提升公司內部管理效率階段。企業需要通過財務精細化管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公司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提高公司運行效率,進而實現財務價值轉型,這些都要求財務人員由基礎核算型財務向管理型財務轉型。
(三)國家財經人才培養政策的推動
為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面提升會計工作總體水平,財政部先后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和《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我國傳統財務人員向管理型財務人員轉型,以及高端會計人才培養的系列指引,提供了我國財務人員轉型發展的路徑方向。
三、智能技術背景下我國財務人員轉型發展的建議
智能技術背景下,財務人員要綜合分析自身知識結構、業務水平、能力大小及成長高度等因素,找準轉型定位,加快發展轉型,具體建議如下:
(一)牢固樹立價值財務意識,做好價值財務轉型
在日常財務工作中,牢固樹立價值財務意識,充分借力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完成基礎財務工作,提升財務工作效率。同時綜合運用時間價值管理、風險管理、預算管理等先進的財務管理工具,發揮好財務的價值管理職能,全面提升公司價值,持續為股東、客戶、社會創造價值。
(二)擁抱新技術,構建復合型的專業知識體系
在今天的大智移云信息時代,財務人員要主動擁抱新技術,對RPA、OCR技術、深度學習等新技術熟練掌握,深刻洞察智能技術在財務領域的應用發展。同時,不斷更新財務專業知識,提升財務專業深度和廣度,構建復合型的專業知識體系,做到精通財務、會計、稅務、金融、投資、法律、公司治理、資本運作、風險管理、公司經營等,熟悉公司業務開展和工作流程,適應智能技術背景下財務人員轉型發展的需要。
(三)清晰發展定位,選定轉型發展方向
財務人員要結合個人知識、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對自己未來的轉型發展有清晰的定位。財務人員轉型定位有三個層次方向:業務型財務、管理型財務、戰略型財務。
業務型財務要求做好會計核算的同時深入到企業的業務活動中,由事后核算向事前規劃、事中管控、事后評價改進等業務過程延伸,積極參與公司價值創造,做到財務和業務的有效融合,從而為公司決策提供財務依據。
管理型財務將財務工作的重點向全面預算管理、績效評價、風險管理等方面轉變,逐步培養全局觀和深度思維能力,能夠站在公司管理的高度、以財務的視角審視公司財務管理工作。
戰略型財務主要是向資本運作、公司并購、公司戰略規劃等財務更高層次發展,成為公司戰略決策的智囊和公司戰略的制定者、實施者。
(四)培養和提升綜合管理能力
智能技術背景下,傳統的基礎財務工作將由RPA財務機器人所取代,財務人員要及時提升綜合管理能力。一方面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及時了解掌握國家政策動向和外部環境變化,洞察和預知公司經營中的潛在風險,并制定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另一方面持續提升卓越的對內對外溝通協調能力。通過全面預算管理,向各管理層和員工傳到經營目標方向和壓力;通過與業務部門協同共享,有效推動業財稅融合一體化。通過和外部投資者、稅務、銀行、客戶、政府等部門的溝通,有效傳遞公司價值信息,主動消除隔閡誤解、增進互信,進而為公司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江小琴.大數據時代管理會計人才能力框架構建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7(4).
[2]葉向陽.以創造企業價值為核心的財務轉型[J].中國總會計師,2016(12).
作者簡介:張志國(1983—),男,濟南人,高級會計師,碩士,主要從事公司治理、智能財務研究;魏恒強(1978—),男,臨沂人,高級會計師,碩士,主要從事財務管理、績效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