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文明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通過“走進科研”這一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筆者簡要概括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生命信息與儀器工程學院舉辦的“走進科研”系列活動,并簡述了其在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作用。
關鍵詞:走進科研;創新能力;大學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1]。因此,具備一定的科研素養,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是一個合格本科畢業生必須具備的素質[2]。在今天,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導因素,人才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核心,每個國家都努力將自己打造成為人才資源的強國。只有擁有人才,同時合理、高效使用人才,才能在競爭中處于領先優勢。區別于普通勞動者的是人才具有更強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科研素養的提升,科研素養是創新能力的基礎,科研能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表現。因此,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3]。然而,文獻報道指出,目前我國大學生總體創新能力較弱[4]。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依托科研平臺的建設,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推動科學研究和本科生教育的交叉融合,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5]。
近年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按照“篤學力行、守正求新”的辦法思想,堅持“以人為本、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學校不僅從設立大學生科研專項、加強創新實驗內容教學、刺激大學生參加課外科研活動等方面來推進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且通過多途徑選派優秀本科生到國際一流大學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法國巴黎第五大學、美國賓西法利亞大學等地訪問交流學習,培育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在探索過程中,我校以“生命信息與儀器工程學院”為依托,于2017年底首次開展了“走進科研”系列活動。通過此形式,本科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本文對“走進科研”系列活動的情況及在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中的作用進行闡述。
一、實施目的
“走進科研”旨在通過學生參與專業教師科研項目的形式,構建包括大一、
大二、大三、大四四個年級的學生梯隊,形成科研團隊,并在每個學期定期開展,
以形成穩定的師生互動機制,為專業教師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為學生提供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機會,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目的。
二、實施方式
本活動在生命信息與儀器工程學院開展,首先由專業教師填寫在研項目信息,教科辦收集匯總后,交于學生工作辦公室向學生發布,教師對申報學生進行面試,并將確定的學生名單報于教科辦備案。
三、對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用
1.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是通過老師教,學生學的方式來進行知識傳授。而“走進科研”這個活動是以科研項目為平臺,都是為了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通過文獻調研、擬定實驗方案和路線。這些都是本學科最前沿的知識,采用的方法也都是最前沿的科學技術。一方面,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了解科學前沿。另一方面,學生在科研活動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生去開動腦筋,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的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2.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效率
強烈的創新欲望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必須激發出學生內在的驅動力才能更高效的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3.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綜合能力
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一個單位內部也越來越強調專業化,未來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多個單位和部門、員工的合作。科學問題的解決也是如此,這需要一個團隊乃至幾個團隊的協同創新。“走進科研”這一活動包括眾多環節:實驗方案的撰寫、實驗過程的實施、實驗結果的匯報、成品的展示等。學生必須通過分工合作來完成這些任務,才能取得一個好的成績,這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綜合能力。
4.促使學生明確專業定位及日后就業方向
進入大學校園以后,大多數學生會遇到對專業意識模糊,不清楚、不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究竟能做什么,從而產生茫然甚至是厭學的情緒。通過“走進科研”系列活動,學生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定位比較明晰,了解畢業后可從事的工作類型,消除了學生的茫然感,增加了專業責任感,為他們日后就業奠定了良好的專業基礎。
通過“走進科研”系列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團隊于教師指導團隊的熱情與積極性。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產生了一批高質量的科研論文、質量較高的畢業論文、質量較高的科技項目與學科競賽成果。以筆者為例,通過“走進科研”這一活動,指導本科生以第一作者以題為“中空多孔硫化鎳立方體電化學傳感檢測多巴胺”在核心期刊《分析試驗室》上發表論文一篇。學院張老師指導本科生在浙江省生命科學競賽中獲得二三等獎的好成績,并指導本科生以題為“基于碳纖維絲的超微電極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應用和研究”獲得了新苗計劃。
參考文獻
[1]楊聰,孫賓賓.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8,13:202-203.
[2] 樂率,胡啟文,熊 坤,胡曉梅,王 競.以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為載體培養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J],生命的化學,2017,37(3):458-462.
[3]曾宇露,祝志芳,王歡,張志杰.工程認證背景下以科研為載體的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課程改革探索[J],科技視界,2020,297(3):48-49.
[4] 孫穎穎,郭贛林,蘇振霞,浦寅芳.以教師科研課題為載體進行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加強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理論研究,2017,14:102-103.
[5]肖福坤,丁淑芬,趙美芳,張國華,遲學海,胡剛.基于科研平臺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實踐[J],經濟師,2017,12:216-217.
基金項目: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高教研究課題(YBJG201950)
作者簡介:
劉紅英(1984-),女,安徽宣城人,教授,生物材料與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