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步,新媒介給知識傳播領域帶來了全新的改變。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吸引了一批“個人學習類up主”在其平臺上進行知識傳播。本文從傳播者的角度,討論了主動進行知識傳播人群的動機,以及新媒體對于知識傳播內容和方式的改變。
關鍵詞:知識傳播;傳播者;新媒體
一、新媒體環境下的個體知識傳播
從早期的函授教育,到借助廣播電視多媒體進行的遠程教育,人類的學習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近幾年來,“在B站學習”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彈幕網站為視頻學習提供了更多豐富的內容與可能性。
嗶哩嗶哩彈幕網(以下簡稱B站)是國內最早的彈幕視頻網站之一,有各自特長的up主們在B站分享知識經驗,人們不需要繳納昂貴的學費就可以在網站上獲得許多高質量的教學視頻。本文將具有“個體出鏡”、“分享知識經驗、“專注某一特定領域”這幾個特征的創作者界定為“個人學習類up主”。并以B站部分“個人學習類學習up主”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個體知識傳播方式與變化。
二、個體知識傳播動機
b站學習類up主傳播動機呈現出以內在動機為主,多種動機結合的結構。主要包括社交性動機、自我滿足性動機和娛樂性動機。
部分up主以社交為動機進行知識傳播活動。他們通過在社群中分享知識和信息,收獲來自于社群的歸屬感。在有著濃厚亞文化社群氛圍的B 站里,知識傳播這一活動也被打上了“歸屬感”的烙印。還有一些up主認為做學習類up主,是一件能夠帶來自我提升、獲得成就感的事。無論是自己產出內容或是回應粉絲需求,都是一件能夠“督促自己學習進步的過程”。這種自我滿足建立在自我效能和粉絲回饋的基礎之上,它促使up主不斷生產出知識傳播內容。滿足娛樂性也是動機之一。面對嚴肅的“知識傳播活動”,up主們多消解了學術或知識的嚴肅性,把“主題之重”和“形式之輕”結合起來,希望帶給觀眾更為輕松的體驗。正如up主“小龜的名字是只豹”提到:“對我來說做視頻算是一種消遣方式,生活的調劑品吧。”
三、知識傳播內容:從個人經驗到公共知識
值得注意的是,個體學習類up主的視頻內容往往是具有“通識性”的方法技巧總結,專注于某一領域或某一學科的深度知識分享并不常見。他們將自己的經歷或職業作為內容產出的一個重要部分,以一種“談心式”的親近方式與粉絲進行分享。
波蘭尼在《個人知識》一書中提出了“隱性知識”這個概念,他認為隱性知識是存在于個人頭腦中的,在某個特定環境下的,難以正規化。而顯性知識以專利,科學發明和特殊技術等形式存在。傳統教育領域主要以顯性存在的公共知識傳播為主,而在up主們所分享的內容中,則側重隱性存在的個人經驗。如up主“是你們的康康”的視頻中,有揭示校園和職場人際交往方法技巧的“宿舍生存指南”“面試生存指南”等系列,也有諸如“暑假超車計劃”“如何走出迷茫”等針對在校學生的學習建議和心理調節方法分享。
新媒體時代,由于“媒介賦權”,人人都可以創辦一個屬于自己的傳播平臺。在B站這種新型媒介之中,up主們能夠將隱性的“個人經驗”轉變為顯性的“公共知識”,知識傳播的內容也在此過程中得到豐富。
四、知識傳播方式:被娛樂化的學習
B站up主們的視頻內容另一個特點在于,他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傳統的專業知識進行再構。以一種娛樂化的方式進行知識傳播,從而消解了知識與娛樂的界限。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觀察學習主要包括四個過程: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再現過程和動機過程,每一個過程對學習行為的最終完成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B站這樣仍主要以點擊率和曝光度為平臺邏輯的網站中,最為重要的是注意過程。為了完成這一過程,up主必須選擇恰當的“示范刺激物”,來促使觀眾進入學習。
一個顯著的特色是,許多up主選擇了流行文化作為“示范刺激物”。例如up主“Ella教美語”曾投稿的一個視頻,內容為描述電影明星Timothee Chalamet,來教學如何用英語稱贊一個人物。在視頻內容中融合網絡熱點和流行文化,既是一種增加自媒體曝光的商業化策略,又是興趣話題拉近與獨立社交圈層之間的關系的方法。此外,up主們對于視頻畫面的技術性處理,如音樂聲效,關鍵詞摘錄以及一些知識符號的添加,都使得傳統意義上的知識進行重構。觀眾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知識,知識傳播過程成為了一個娛樂化的過程。
五、結論
需要看到的是,在B站進行知識傳播的人群多為青年一代,B站獨特的亞文化圈層氛圍和社群粘合度,滿足了傳播者的心理需求,并且刺激著內容生產創新和通俗化。雖然這種學習的形式仍是以娛樂化為主的,但總體來說,個體利用彈幕網站進行知識傳播的行為,有助于賦予知識信息以更多的表意空間。這種方式展現了年輕的自媒體在知識傳播領域上所獨有的動力和發展前景,也應該在網絡知識傳播領域得到進一步的鼓勵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英)波蘭尼.個人知識[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83
[2](美)阿爾波特·班杜拉著:陳欣銀、李伯黍譯.社會學習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
[3]薩義德. 知識分子論[M]. 2013.
[4]夏穎. 真人秀節目的知識傳播與再生產——論《咱們穿越吧》的創新策略[J]. 新聞界(22):55-59.
[5]李質潔. 網絡時代的知識傳播機制與特點——以維基百科為例[J]. 青年記者, 2014(14):65.
[6]姜曉瑋.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視角下的短期來華研修項目研究[D]. 2019
作者簡介:胡煒莘(1999-),女,籍貫:四川成都,民族:滿族,職稱: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