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萍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汽車產業一直是我國的支柱產業,汽車行業發展迅猛,汽車生產制造廠家眾多。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生活便利性的追求,汽車的銷售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為滿足汽車產業發展的需求,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對汽車基礎知識的學習要求很高,而汽車構造這門課程作為汽車類專業重要的專業課,是其他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習者掌握汽車主要部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滿足從業需求。
關鍵詞:汽車構造;教學模式;探索
一、汽車構造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比較固定
以課堂授課為主,實踐部分在獨立的實驗室進行,大部分內容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存在脫節。而該課程作為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要求都很強的課程,在目前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條件下,無法獲得理論和實踐很好地結合,導致學生工程實踐能力低,缺乏工程素養,缺乏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等。
(二)課程內容體系與汽車技術發展有差距
現在汽車工業發展飛速,應用在汽車上的新技術也越來越多,汽車已從簡單的機械控制,發展為由電腦、傳感器組成的集計算機技術、光纖傳輸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為一體的高科技集成物。結構從基本的機械裝置發展為機電一體化裝置,如電噴發動機、自動變速器、ABS防抱死裝置、安全氣囊等。汽車已成為現代科技的結晶,而現有的大部分教材重點仍放在對原有車型結構的講解上,新技術方面的內容欠缺。這會導致現在學生對書本原有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大,并且會使教育內容與社會產業需求產生脫節。
(三)課堂授課方式較陳舊
仍以授課老師的PPT及板書講解為主,輔以部分視頻及動畫。以老師為主導的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能成為課堂主體,輔助材料實時性差,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升和補充效果弱。現在亟須改變授課方式,并且需要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手段融入課堂教學中,改善教學效果。
(四)考核方式落后
課程考核方式仍然以卷面考試為主,以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為輔,著重考核學生的記憶能力,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較少,對汽車構造知識的理解領悟甚至動手能力的考核就更偏弱,不能準確掌握學生是否達到了本課程的學習要求。
二、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化,特別是慕課的興起,賦予了混合式教學更加豐富的內涵,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高校教學改革。通過對“汽車構造”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改變傳統課堂的授課模式,改善學習效果,強調主導主體相結合,使教師的教學不僅關注如何教,更關注如何促進學。
完善教務系統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將教學案例、教學視頻、補充材料、教學PPT等隨時更新到平臺的教學資源中;充分利用課后答疑討論區,及時全面解答學生疑問,將常見問題歸類整理;學生筆記,教師筆記整理上傳,方便同學之間互相學習;課程作業及時上傳,并管理及統計分析;針對教學內容整理測試題目,進行在線測試,包括課前課后,掌握預習和復習效果,并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依據。
將該課程的學習方式由課堂教學為主,轉變成“線上+線下+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通過學生線上的預先學習與課前測試,可使任課老師提前掌握學生學習進度與理解程度,增加學生對知識的初步掌握;通過學生線下的復習及課后測試,能夠使任課教師在教學及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起到監控作用,及時發現問題,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通過線上線下互動交流增加學習深度,提升創新設計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加學習持續性和學習深入度;改變課堂教學傳統,分內容分步驟,可自學,可討論,可翻轉,可重點講解。
(二)重新規劃教學內容和授課體系
更新課堂教學內容,增加汽車結構和技術發展中的新知識,使課程體系的內容與汽車行業先進技術的發展相銜接,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符合社會行業需求。
根據汽車構造課程的特點、汽車專業的發展趨勢以及課時限制,可以將一些比較陳舊的知識進行刪減,比如汽油發動機的化油器部分,在課上基本不再涉及;將一些與其他課程重復的內容進行壓縮精簡,比如汽車車身、汽車電器部分,不再過多講述。
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保留主干基礎內容,突出重點,對于涉及新技術比較多的章節,如“發動機配氣機構”“電控汽油噴射系統”“柴油機供給系統”“進排氣系統”“自動變速器”“差速器”“車架和車輪”“懸架系統”“轉向系統”“制動系統”等,每章節布置相應的查新作業。將班級按5人一組分成學習小組,由每一小組作為一個單元,完成一項查新總結報告,在課堂上進行匯報。這樣學生在鍛煉自身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豐富了自身和同學們的知識面。課后將查新報告進行匯總,由學生自己將不同技術和結構進行進一步的對比分析,總結出各種結構和技術的優缺點,并請教資深專業人員,論證觀點的合理性,從而啟發學生對結構和技術上的缺陷進行改進設計,提升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教師應選擇汽車新技術輔助教材,建立課堂輔助教材借閱機制;選擇合適的網絡平臺作為補充更新教學內容的途徑;增加本課程的網絡視頻教學課程的學習,提供豐富且高質量的其他院校微課資源,便于學生自學和拓展知識面。
(三)改革理論與實踐脫離的教學模式
改革理論教學與實踐相脫離的教學模式,將虛擬實驗平臺、VR技術應用于教學中,進一步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動手動腦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提升。利用已有設備和軟件如UG、3DMAX、UNITY 3D等,針對汽車構造中的主要系統結構,建立虛擬實驗平臺,將主要的系統結構如發動機兩大機構五大系統、底盤的傳動系統、新能源汽車的傳動系統、行駛系統、轉向系統、制動系統等的主要部件結構進行虛擬實驗的建立,結合VR技術實現虛擬實驗,實現課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四)考核模式改革
改革考核方式和評價方法,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習效果。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并對學習“汽車構造”課程的成果進行形成性評價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將考核方法由原來的以期末考試為主,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為輔的傳統考核模式進行改革,削弱“考前突擊”及“死記硬背”的成績比重,增加過程性考核及創新設計性考核,使考核內容更加全面,讓老師知道學生是否取得了應有的學習成果。課程考核最終由出勤(10%)、課堂互動(10%)、總結報告及創新設計(10%)、實驗成績(10%)、期末成績(60%)五個方面綜合而論,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知識的掌握理解程度和實際運用能力,體現學生對新知識體系的掌握及在鞏固基礎知識基礎上的創新設計能力。
總之,在汽車構造授課過程中,要將這些改革模式應用到正常的教學過程中,使教學內容重點突出,教學過程理論實踐相結合,以促進學生的理解,使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
參考文獻
[1]藥麗霞. 古代漢語課程混合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構建[J]. 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34(2):113-115.
[2]傅燕斌. 小學低年段語文科混合式作業的構想[J]. 中華少年,2018(21).
[3]韓俊平,花艷麗. 基于微助教的混合式信息化教學探索[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