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志
摘 要:隨著我國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和里程的快速增加,綠色、景觀、生態、人文等各種建設理念不斷植入和豐富建設過程,作為公路設施組成部分的公路綠化工程,在公路工程的建設和運營養護中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功用,也為不同地域公路綠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文章主要分析了生態綠化理論在公路邊坡綠化施工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綠化理論;公路邊坡;綠化施工技術
1 引言
綠化防護能夠有效改善公路邊坡周邊的生態環境,幫助解決邊坡防護與環保標準之間產生的矛盾,進而解決邊坡防護和綠化環境發展雙重問題,一舉兩得。生態綠化理論能夠針對性地引導公路周邊綠化建設施工過程,從方向上對公路綠化施工進行糾正,避免出現失誤,導致后期產生不必要的麻煩,不僅帶來經濟損失,還可能釀成大禍,生命財產都受到影響。因此,促進公路邊坡綠化施工建設,是當前道路綠化建設的主要問題之一。
2 公路綠化的功能
公路綠化的首要任務是提升公路的服務功能,達到穩定路基、保護路面、誘導交通、保障行車安全、減輕噪音、保護環境、與自然相協調等目的。綠化工程在公路運營中的主要功能表現在以下方面。
2.1 水土保持、穩固邊坡、防治災害功能
公路的建設會破壞沿線地區自然地貌,尤其是裸露的邊坡長期在自然條件作用下可能發生崩塌、滑坡、散落等侵蝕現象,易造成地質災害,引發安全事故。為了保證公路的路塹、路堤等上下邊坡的穩定,在設計和施工中一般會采取工程防護和生態防護結合的措施,利用護面墻、錨桿框架、擋土墻等結合種植花草樹木等植物進行防護。植物的根條縱橫交織而發達,可有效地增加坡體土壤的機械固著能力,提高坡體的抗沖、防蝕能力,也可以截流、阻擋雨水對坡面的直接沖擊,減少地表徑流,起到保持水土、穩固路基、防止路基變形及坡面坍塌的作用。
2.2 視線誘導、協助休憩、防止事故功能
公路綠化主要分為中分帶綠化、路側邊坡綠化、服務區綠化等。中央分隔帶規劃整齊的花木綠帶主要起防眩作用,有助于減少交通行車事故。采用園林式綠化的服務 ( 停車) 區,為暫停休息的旅客提供了環境優美的休息場所。而大量沿公路路側連續的植物綠帶,可以標示路線線形變化,也可降低駕駛員視覺疲勞。同時柔韌性強、耐沖撞的灌木叢,也可以為失控車輛提供緩沖地帶,有助于降低交通事故損傷程度。
2.3 調整景觀、美化路容、調和自然環境功能
公路的建設會破壞沿線地區自然植被景觀環境的平衡狀態,通過綜合規劃、恢復公路的中分帶、路側邊坡的綠化植被,可降低建設所造成的不協調性,將公路融入沿線的自然景觀中,形成給人視覺享受的景致特色。同時,采用層次分明、區塊劃分、色彩斑斕、四季有花的植被遮掩了路旁不雅觀的景物,也達到美化路容的效果。
2.4凈化公路陸域范圍空氣功能
首先,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自動調節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平衡,使空氣保持新鮮; 其次,綠色植物能吸收大量由于行車時柴、汽油燃燒后排出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廢氣,如同空氣過濾器,對空氣起到凈化的作用; 再次,綠色植物對塵埃有很好的黏附作用,密集的草皮、根莖、葉片與地面緊密結合,形成植被,不易出現二次揚塵。在綠化工程中,通常選擇的臭柏、檜柏、側柏等都是有較強殺菌能力的樹種,通過這些綠色植物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殺菌抑塵,就可以營造一個比較潔凈的行車空氣環境。
3 公路邊坡綠化施工技術分析
3.1 綠化形式和樹種的選擇
對公路區域進行邊坡防護的目的在于固土護坡,有效防止沖刷,還能兼顧美化周邊環境的作用。邊坡綠化施工主要以生態綠化理論為主要依據,在保護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對生態、社會、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考量,真正體現出當地特色,還能達到四季常綠的效果。在實際選擇相關植物的時候,需要兼顧生物多樣性特點,結合不同科屬特點,喬木、灌木等綜合種植,有效營造出多種類型樹種和多種結構、多種功能的全方位生態環境群落,有效增添綠葉的面積,對單位面積內生態潛力進行深挖。工作人員在選擇綠化形式及植物種類的時候,還需要考慮當地的自然氣候和土壤等條件,優先選擇一些容易生長且觀賞性相對更高的植被,可發揮更好地效果。
首先,在上邊坡區域,應該選擇草灌混合栽種的方式,采用一年生長草木與多年生長草本相結合,混合種植一些合適比例的灌木,也可選擇一些小型喬木。在碎落臺內可種植一些常綠樹或者是花灌木,以形成一種多層次的空間立體綠化形式,發揮景觀效果。
其次,在下邊坡位置,可多使用噴播草種,使用一些多年生且生長勢頭十分健壯的草進行種植。在高填方路段的坡腳處,可選擇喬灌木進行種植,在低填方的路段內可選擇種植花灌木。
3.2 植物養護
綠化施工之后是植物的養護環節,需要相關專業人員進行仔細規劃,并在實際工作中落實到位。在后期植物養護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補栽補種等措施,完善肥水管理方案,配合使用一些其他輔助性管理措施。首先,補栽補種。在邊坡位置的植物已經形成固定群落之后,其內部結構中主要為草本植物,其中灌木處在次要位置。由于草本植物在早期生長的速度相對較快,且能夠耐貧瘠,可在最快速度內恢復邊坡的植被覆蓋狀況,以發揮控制水土流失等作用。但以植物學和植物群落相關理論為準,可知這種類型的群落結構在穩定性上不佳,且許多公路邊坡綠化工作出現養護工作難以保證的問題,導致草本植物出現過度發育的情況,而群落內的灌木在營養上跟不上需求,導致出現大面積衰退的現象。
因此,需要相關專業人員制定合理化的管理措施,使植物群落能夠走向合理化,培育出穩定性較高的邊坡植物群落,這是公路綠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植物建植前期,如果環境較為惡劣,則可能存在少量植物能夠穩定在邊坡上,導致群落在多樣性指數上極低,需要配合人工輔助力量,保證群落不會快速退化,最終增強群落多樣性和穩定性。
3.3 肥水管理
施肥環節當中,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植物在不同發育期采用不一樣的肥料進行配比,以控制草本的生長過程,幫助木本植物順利發育,進而最終達到以木本植物為主的一種典型植物群落。因此,為了有效滿足草本植物的各項營養需求,以正常位置草苗正常的生長,就需要工作人員在苗高大約8~10cm的階段,進行第一次追肥,之后再進行春肥和冬肥,分別為3~4月和10~11月。其他情況需要根據植被實際生長情況進行另外的葉面追肥。除此之外,水分也是植物生長的重要部分。在不同的生長階段,不同植物對于水分的要求也不一樣,因而需要人工進行噴水養護,以調控群落發展方向。在養護前期,噴灌水養護大約需要60d,而中期需要依賴自然雨水,如果天氣干旱,可每月補充噴水大約2~3次,在后期養護環節中需要每月進行不少于2次的噴水養護。另外,還可根據植物的實際生長需求,使用修剪、疏枝等方式進行輔助管理,有效控制邊坡地區植物群落走向目標發展方向,這其中還包含了病蟲害防治等內容,需要在發現之后及時采取藥物治療。
4 結語
總之,公路綠化工程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特征,各項施工技術也在不斷的完善,要根據實際的生態環境的需求,有關的工作人員要具備生態理念,將各項施工方案落實到位,為綠化工程實施的效果奠定基礎,從而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目的,保證公路邊坡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常明.淺談公路綠化施工及管理[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8(05).
[2]彭小光.公路生態綠化初探[J].公路交通技術.2017(03).
[3]周麗華.公路綠化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探討[J].綠色科技.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