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懿
摘 要:礦山建設發展需要與規劃相適應,若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略整個礦山的可持續發展,將給礦山帶來諸多弊端,只有現狀建設時考慮到后期的規劃建設,才有利于礦山經濟的科學發展觀。
關鍵詞:礦山建設;合理規劃;經濟利益
1 前言
礦山建設在國民經濟中占用重要的經濟地位,它為工業商品經濟提供最基礎的原料。一個礦山建設的好壞將影響一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直接影響到礦山的可持續發展。
2 某鐵礦現狀建設問題
2.1 建設現狀
某礦山是一大型露天開采礦山,該礦山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并投產,經過近30年多年的發展,現已形成原礦約750萬t/a、鐵精礦約268萬t/a的生產能力,TiO2品位47%的鈦精礦約30.5萬t,是一采選兼備、生活設施配套完善的礦山企業。
2.2 生產建設問題
第一、采礦場廢石欠剝離,露天采礦場因現在地形的溝把采場分為東、西兩采礦場,開采至1580m(封閉圈)合并為一個采場?,F狀溝現已改道,于本世紀10年代投入運行。該采礦場已開采超過30年,主要開采區域為東采場,西采場開采范圍很小。東采場現大部分已經靠幫,開采礦石的區域越來越小,難以持續供給選礦廠生產原料,需要加大對西采場開采。然而在本世紀初的10多年間,國內國際經濟形勢比較好,礦石利潤比較高,該礦山企業在發展礦山時,追求經濟利益,提高GDP,擴大采選規模,從初期的50萬t/a擴建至220萬t/a,在本世紀10年代擴建至700萬t/a,。根據礦山發展規劃,計劃擴建至1100萬t/a的采選規模,過多的追求鐵精礦的產能,忽略了對整個礦山有序開采的重要性,未按設計和采場的實際情況有計劃的開采剝離廢石,造成西采場大量廢石欠剝離,無法大規模開采礦石,提供給選礦廠的礦石能力不足。第二、排土場建設滯后,西采場大量剝離廢石,需要排土場容納,而排土場在過去近30年中主要使用1號排土場容納東采場的廢石,截止本世紀10年代初期該排土場已基本閉場,無法繼續排土容納西采場的廢石,需要啟用新的排土場,然而由于該礦業在前些年規劃建設不足,未意識到排土場會制約采礦場廢石的剝離,過多的追求企業利潤,而對排土場基礎設施資金投入不足,回收礦區土地和征地談判緩慢,嚴重影響排土場基礎建設,因此現階段新建排土場影響西采場的剝離進度。第三、尾礦庫建設滯后,新建選礦廠于本世紀10年代初建成,投產入選原礦350萬t/a規模。根據改礦業對該選礦廠發展要求,選礦廠已逐步改造提升,原礦入選規模至今已達750萬t/a,而近幾年目標是改造提升原礦入選規模將達1100萬t/a。當選礦廠規模逐步提高時,排放的尾礦也逐漸增多,堆存尾礦的現有尾礦庫庫容壓力加大?,F有的尾礦庫經過本世紀初的擴建庫容后能滿足入選原礦350萬t/a排放尾礦近15年,然而選礦廠規模的擴大至700萬t/a甚至1000萬t/a時,排放尾礦量增加,減少擴容后的現有尾礦庫使用年限,并且重新新建的尾礦庫還在報建審批中,還未開工建設。若新建尾礦庫不能接上現有尾礦庫尾礦的排放,將制約著選礦廠排放尾礦。
綜上所述,影響該礦業鐵礦礦區發展的現狀有三大矛盾(戲稱“三座大山”),第一采礦場采不出礦石,第二沒有排土場排棄廢石,第三尾礦無法排放。這問題將是該礦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3 礦山鐵礦問題解決及相關規劃
為解決這幾大矛盾,就必須安排合理的規劃建設。排土場和尾礦庫既然已成礦山建設最突出的矛盾,通過合理規劃建設給予解決。選擇合適的新尾礦庫和排土場。根據現有的發展狀況,制定合理采、選規模,使現有的排土場和尾礦庫能滿足堆存需求,為建設新排土場和尾礦庫起緩沖作用。同時制定合理新建排土場(現有征地范圍內)、老尾礦庫堆存緩沖時間以及逐漸擴大排土場(新征土地)和新尾礦庫建設周期,使新建排土場和尾礦庫能夠順利投產。具體措施為新建廠址排土場在現有的征地范圍內投產,利用廢石運輸膠系統和汽車兩種運輸方式大量排廢石;新建尾礦庫建設周期較長,現立即制定建設周期,保證在現有尾礦庫閉庫前投產。解決好排土場和尾礦庫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制定西采場和現有選礦廠合理采、選計劃(首先計算好現有尾礦庫堆存庫容和新建排土場征地范圍內的庫容,然后計算出現有尾礦庫能容納選礦廠750萬t/a規模尾礦年數和采場每年的剝離廢石量等),必須按照相關設計和實際情況采剝,通過一定的合理規劃后能解決問題。解決的措施不制約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制定遠景的科學發展規劃。根據現有的勘查資料顯示,該鐵礦遠景儲量可能達20億t,主要埋藏在地下300m~2000m之間,而遠景開采主要采用地下開采,開采年限較長。解決好礦山建設的基礎設施,保證采礦場和選礦廠的正常生產,最終為礦山帶來可持續發展和良好的經濟效益。
4 問題的分析
從某鐵礦礦區現狀發展情況和現有的問題解決方式,不難看出的是近20多年來礦山經濟發展主要是追求經濟利益,對礦山規劃建設不夠重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當礦山剛建成時,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按部就班開采礦產資源,規劃建設基本上按照相關的設計圖紙實施;第二、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在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經濟不斷快速發展,需要的工業建材越來越多,礦石原料供不應求,給礦山發展帶來新機遇,擴建采選規模是當時所有礦山的趨勢;第三、近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得到高速發展,為冶金行業的發展提供的大量的機遇,礦山為了當前的經濟利益,獲得可觀的利潤,不惜違反設計原則,少剝離,多采礦,少投資,大利潤的發展模式,給整個礦山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因素;第四、礦山發展中,由于礦山基礎建設資金投入較少,采礦場廢石欠剝離,排土場、尾礦庫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遲緩,制約了礦山規模的發展;第五、為了解決當前問題,需要提供大量資金投入,給礦山建設資金鏈帶來不利因素。當前冶金礦山行業受到國內和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礦山利潤越來越低甚至虧損,如果還是盲目的去追求采選規模數量和經濟利益,而不加強礦山建設合理規劃,將給礦山發展帶入“死胡同”,從而嚴重影響到當地國民經濟發展?,F在礦山建設要主動出擊,積極規劃礦山建設發展,制定合理生產規模,使礦山經濟在合理區間可持續發展。
5 結語
當前的許多礦山建設與當地經濟發展有一定的關系,為了追求當前的經濟效益,做出經濟利潤政績觀,減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規劃發展不足夠重視,并不惜違規開采資源,追求片面的經濟政績觀,為整個礦山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制約因素。不管是現有的礦山發展到什么程度,還是準備需要新建的礦山,制定出合理的建設規劃是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經濟的重要保障。如果一個礦山建設隨心所欲,沒有一個有效的計劃,那么這個礦山發展將會出現畸形,甚至倒閉,還可能給當地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礦山建設中的合理的規劃建設是礦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采礦設計手冊》(1987.12)和《總圖運輸設計資料匯編》(1976.10)
[2]《工業企業總圖設計規范》(GB50187-2012)
[3]《冶金礦山排土場設計規范》(GB 51119-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