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摘 要:食品安全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嚴峻,嚴重威脅了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基于此,本文研了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食品快檢技術的實際效果,并結合紫色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希望對改善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有所幫助。
關鍵詞: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快檢技術
目前,對于食品安全問題加強了抽檢力度,已經從原有的20%的食品產品抽檢量,增加到了100%,實現了全覆蓋。但是,基層檢驗機構受技術、設備、人員等因素的影響,檢驗能力有限,無法實現全品種、全覆蓋抽檢,導致食品安全依然無法得到徹底解決。
1 食品快檢技術概述
對于傳統的化學檢測和儀器檢測來說,食品快檢技術屬于一種新的檢驗方式,優勢就是對儀器設備的要求不高,檢測時間短,可以在現場進行快速檢測,滿足目前社會發展的需求。目前,比較常見的技術有生物化學發光檢測、色譜質譜連用檢測、生物傳感器、納米檢測與化學比色法等,主要分為現場快速檢測和實驗室快速檢測兩大類。
2 快速檢測技術檢查項目內容
①農藥殘留。為了使農作物順利生長,會使用除雜草、殺菌殺蟲的藥劑,如果出現農藥超標,可能會引發人體癌變,嚴重影響人體的造血系統和免疫系統。②獸藥殘留。獸藥主要是預防家禽疾病。如果過量使用獸藥會在動物器官或組織內出現殘留,如果人體攝入過多,會出現胸悶、腹瀉等中毒現象。③重金屬殘留。重金屬超標不但會對土地或水造成二次污染,還會直接威脅人體健康。④添加劑。我國目前出現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就是添加劑,并且因為添加劑的種類較多、監管難度較大,實際監測的時候難度很大,嚴重危害人體健康[1]。
3 基層食品安全監管中食品快檢技術的應用
3.1 食品中農藥殘留量快檢技術
對糧食、蔬菜、水果、肉、蛋、奶與水產品等中的農藥殘留含量進行測定,可用一體機中的分光光度項目檢測,農殘檢測原理: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對乙酰膽堿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通過測定該酶的活性被抑制程度即可知樣品農藥殘留情況。其檢測步驟如下:首先是試劑的配制、樣品的前處理、空白試驗的測量,然后是樣品的測量。需注意的是:當顯色時間為1 min時,空白對照值在0.15~0.3時,可繼續做實驗;當空白對照值在<0.15時,需重做空白對照,若重復多次的空白對照值<0.15時,必須更換酶試劑。當空白對照值在>0.3時,要將酶溶液適當稀釋,重新做空白對照。當顯色時間為3min時,對照值應≥0.3;<0.3時更換酶試劑[2]。
3.2 食品中克倫特羅(瘦肉精)快檢技術
人們食用含有克倫特羅(瘦肉精)殘留的產品后的中毒癥狀為心動跳過速,低血鉀,低磷酸鹽血癥,肌肉震顫,頭暈,口干,失眠甚至癱瘓等。可能存在克倫特羅殘留的有豬和牛尿液、肉、醬肉及其食用飼料。檢測原理:采用競爭抑制免疫層析技術的原理來測定動物尿液、組織中的鹽酸克倫特羅。試劑含有被預先固定于膜檢測帶(T)上的克倫特羅偶聯物和被膠體金標記的抗鹽酸克侖特羅單克隆抗體。檢測時樣品和標記抗體競爭結合偶聯物。檢測限為3~5 ng/mL。樣品制備:取大約4 g碎肉裝入于離心管中,蓋緊管蓋,在沸水浴中加熱10 min;吸取煮好的溶液到1.5 mL離心管中。如有明顯黃色渾濁,則離心(3 000 r/min,5min),取上清液檢測。待檢樣本溶液恢復至室溫后,取出試劑,打開后平放在桌面上,在1 h內吸取待檢樣品溶液,緩慢滴加80~100 μL(約2~3滴)于加樣孔中,加樣后上機測試,儀器自動出結果。
3.3 應用納米技術檢測食品成分
在食品安全快檢方面應用納米技術,能夠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納米技術融合了材料領域和生物領域的內容,利用化學分析方式,對食品內容物進行標志性檢測和生物識別,從而對食品成分進行準確辨別。并且,納米技術對有害微生物非常敏感,因此檢測合格的食品更加安全,將生物傳感器與納米技術有效結合,可以有效提升食品檢測效果。
4 促進食品快檢技術在食品檢測中應用的措施
基層機構在選拔檢驗技術人員的時候,應當開展培訓工作,讓所有檢測人員經過系統性培訓,提高檢測人員的快檢水平,使快速檢測技術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基層機構還需要對快檢人員的技能進行強化訓練,讓他們掌握先進的快檢技術,有豐富的理論支撐,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安全食品。政府部門應當定期開展食品安全快檢服務,并對快檢人員開展技能訓練培訓工作,提高食品快檢效率。要落實人才培養制度,培養一批與快速檢測要求相適應的技術人才,提高快速檢測質量。
5 結語
總而言之,政府部門在開展食品安全監督的時候,要開展實地考察,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為合適的食品快檢技術,積極學習先進的快檢技術和理論知識,使快速檢測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薪,劉文雅,苗夢雅.談新時期下如何做好食品檢測工作[J].食品安全導刊,2018(9):120.
[2]張濤,姜海洋.當前我國食品檢測的情況及未來發展[J].食品安全導刊.2017(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