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博研 劉曉玲 張麗華 周忠婷
摘要:城鎮垃圾投放直接影響城鎮的環境建設和人們的生活質量,如何設置合理的垃圾投放點是提高城鎮環境建設水平的關鍵,倍受各界高度關注。本文從垃圾投放點布局優化進行論述,旨在引導居民行為,起到“垃圾不落地”的目的。
關鍵詞:垃圾投放點 行為引導
一、現狀分析
(1)我國垃圾投放現狀
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廢物”也在逐年增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600多大中城市被垃圾包圍達70%,同時據國家發布數據統計,近年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維持5%增長率,“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加重。現階段,我國垃圾處理主要靠填埋,導致城市垃圾堆存量達6.8億噸,侵占土地面積近35億平方米,城鎮環境日益嚴峻,有學者曾預言,垃圾革命將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后,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
(2)政策推進
2019年,上海市立法推動垃圾分類,變化是立竿見影的。此前北京、廣州、杭州、廈門等多個城市均已出臺實施垃圾分類方面的規章制度。如今,《深圳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規定(草案)》已完成向社會征求意見,立法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成都、鄭州等地的相關立法草案也正在向社會征求意見階段。
垃圾分類在一線城市實施有著一定的執行力,但對于我國大部分地區而言,垃圾分類意識較薄弱,所以有必要對垃圾投放點進行優化,以起到輔助居民建立分類投放意識。
二、相關文獻綜述
2019年,沈殳爻通過對垃圾分類政策分析與梳理,認為我國垃圾分類政策存在以下缺點:分類標準不穩定、分類設施區域性不平衡、激勵政策的信息依據不足,基于提出相應措施[1]。宋玉潔、陶佳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和越來越雜的城市垃圾已經成為中國在綠色發展道路上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垃圾分類為基礎,對安徽師范大學在校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行為和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2]。
同時,技術升級帶來行業革新,在加拿大,搭載計算機視覺系統的 AI 垃圾桶——“奧斯卡”被廣泛應用于生活垃圾分類的識別和投放環節,成為 AI 技術助力生活垃圾分類的樣板。在日本,Zen Robotics Recycler 垃圾分揀系統利用圖像識別與深度學習技術,實現了3000 件/小時的垃圾圖像處理速度,并可以將不同材質的垃圾進行分離。
而潘國臣提出的在特定環境,實施移動式智能分類垃圾桶對旅客進行語音提醒,自動檢測是否有垃圾等技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AI技術在我國生活垃圾分類領域應用潛力巨大,依據新技術可以正確引導居民行為,在投放過程中進行垃圾知識普及,保證垃圾準確投放,培養居民投放意識等[3]。
三、投放行為研究假設
基于對特定環境下的行為心理進行分析,確定垃圾投放點布局應如何進行優化,并建立模擬場景,對現實環境下,居民投放行為是否會被環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擾進行模擬,總結客觀結論。結合當前國內城市發展特點,在計劃行為理論以及ABC模型等的指導下,根據我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特點,深入分析影響居民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的各種因素,從行為意向、影響因素以及情境因素等入手,研究環境是否會對居民投放行為產生影響。
而且在此基礎上,對垃圾投放行為進行深入分析。人們的行為可以通過行為心理學進行研究,通過分析人們的心理,對垃圾投放行為進行解讀,優化垃圾投放點布局,使居民自覺的投放垃圾,以及對此結果進行預測。環境效能感越強、主體控制能力越強、環境行為意向越強烈的城市居民,實施越多的環境行為。環境效能感、主體控制能力在直接影響環境行為的同時,亦借助環境行為意向這一中介變量間接影響環境行為,使行為主體做出正確行為。
四、投放點布局優化建議
在本研究進行之前,有很多學者都對垃圾投放政策、垃圾投放行為、輔助程序等進行大量研究,本研究則基于以上研究,結合當今政策,立法推行現狀等,對垃圾投放點布局優化進行假設研究。
“垃圾投放點的優化”是在垃圾投放前通過對垃圾投放點的布局進行研究,并分析投放者行為,再特定的環境下,保證垃圾準確的投放,有序的進行分類,為垃圾的后續處理工作提供保證。布局優化主要從兩方面進行,第一,對于垃圾投放裝置的改造,在垃圾不落地的前提下,科學細分垃圾類型,提高裝置的性能,增加回收的利用率,并對當地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第二, 對于垃圾投放點的位置優化,選取垃圾亂放現象較嚴重或人流量較大區域等進行投放,保證垃圾不落地原則,同時根據投放地點進行調研是否符合居民的投放習慣,并不斷改進。
(1)垃圾投放裝置的改造
增加除臭裝置:垃圾氣味對于居民投放行為有著一定影響,可增加一定凈化除臭裝置。
分類標志明顯:在主觀印象中加強居民投放意識。
增加智能技術:可依據AI技術進行智能識別與語音提示能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準確度。
增加反饋裝置:可在公共場所擺放飲料瓶回收機,飲料瓶大部分為可回收再利用資源,依據新技術將垃圾回收與激勵機制結合,提高居民主動性。
(2)垃圾投放點的位置優化
選取特定環境進行相應的垃圾回收點的擺放,諸如:火車站等投放移動智能裝置;商場、超市等場所,則對可回收垃圾進行單獨分類;居民居住地可進行垃圾細分;在密集路口適當增加垃圾投放點……對于特定環境,進行特定投放點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后期垃圾處理的損耗。
五、結語
垃圾分類一直是國家關注的嚴峻問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垃圾的收集、處理手段也變得多樣化,而政策的推進,也從源頭引導居民的投放行為,不斷建設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沈殳爻.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9(25):83-85.
[2]宋玉潔,陶佳.智慧校園垃圾分類管理系統模型建構——以安徽師范大學為例[J].中小學電教,2019(Z2):126-130.
[3]潘國臣. 關于移動式智能分類垃圾桶的研究[J]. 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