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君
摘要: 刑事訴訟中,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行為做無罪辯解,拒絕有罪供述或保持沉默、緘口不言的,如果其他有效證據能夠形成完整證據鏈,仍然可以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
關鍵詞:刑事訴訟 ?不認罪 ?定罪
新《刑事訴訟法》第53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在刑事訴訟中,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行為只做無罪辯解,拒絕作有罪供述或保持沉默、緘口不言的,但仍可以根據其他有效證據形成的完整證據鏈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
一、口供不是證據之王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何挺博士認為,所謂口供,其實是對我國法定證據種類之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與辯解的一種通俗稱謂?!氨桓嫒说墓┦鲋皇亲C據的一種,與其他證據相比,并無優先地位,證明能力也并不優于其他證據”。 我國刑事訴訟法也規定,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僅憑口供不得定罪;沒有口供,證據充分確實,可以認定有罪。如果有其他相關證據形成證據鏈,被告人不認罪反而導致喪失從輕處罰的機會。不否定口供的作用,不輕信口供是對待口供的正確態度,是符合客觀規律和法律精神的價值取向。其積極意義不僅在于減小了辦案難度,而且還有利于對犯罪分子的改造教育,使他們認識到抱著僥幸心理死不開口是無濟于事的,無口供就不能定罪的想法是錯誤的,頑抗到底不但不能成為其最后的救命草,反而會成為其主觀惡性較深的證明。本案中被告人拒不認罪,這并不能否認其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事實。
二、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犯何種罪,決定是否對其判處刑罰,判處何種刑罰的依據的事實,包括構成某種犯罪的各項要件和影響量刑的各種情節,都有辦案機關經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證明。這一條件從根本上決定了證據是否確實、充分,首先對于刑事事實的認定必須依靠證據,其次該條件確立了證明對象的范圍,即證明對象包括了定罪事實和量刑事實。在定罪和量刑兩方面,定罪證據可以證明定罪事實,量刑證據可以證明量刑事實,把握好定罪量刑中的法定情節和酌定情節,才能準確地定罪量刑。本案在審理過程,公訴機關出示了大量的證據,均能互相印證,能夠形成完整的證據鏈。
三、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 ,案件不僅要判得正確、公平,并完全符合實體法的規定和精神,而且還應當使人感受到判決過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認定案件定罪量刑的證據經過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包括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查證,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被認定屬實。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要以經過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程序所確認為標準,無論是偵查機關的收集證據過程還是公訴機關提起公訴固定證據的程序,都必須堅持以庭審為中心,凸顯法庭審理的功能作用,因為只有法庭審判,才能做到控辯平等參與、對社會公開、顯現法庭審理的權威。本案公訴機關為證實其指控事實所列舉的證據均當庭舉證質證,證據來源合法有效,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四、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辦案人員在每一證據均查證屬實的基礎上,經過對證據的綜合審查,運用法律知識和邏輯經驗進行推理、判斷,對認定的案件事實達到排除合理性的程度。”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是訴訟中判斷各方證明活動成效的根據和標尺,它是證據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理清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對于確保刑事訴訟的公正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排除合理懷疑必須對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的證據的證明力,進行主觀的推理、判斷,它是主客觀的綜合,就主觀而言包括辦案人員的認識能力、經驗判斷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自由裁量能力。所謂“合理懷疑”必須是有根據的、理性的,是合乎常理的知識和思維產生的懷疑。至于那些沒有根據的無端質疑,甚至吹毛求疵或者想象的懷疑,并不屬于合理懷疑之范疇。本案中,被告人張君樹及其辯護人對指控的事實及罪名提出異議,認為相關證據如鑒定意見、證人證言等不能采信,法庭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予以駁回,對認定的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筆者認為,刑事辦案人員必須以法治的思維,嚴格執行法定的程序收集和審查證據,用程序來保障案件的質量,用程序讓當事人和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公平正義”,案結事了,完成刑事訴訟的任務。因此,一審法院對于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行為做無罪辯解,但在其他有效證據已經形成完整證據鏈的情況下,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及刑法既懲罰犯罪又保障人權的價值取向,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正確,合理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