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
摘要:本文主要以雞首壺為研究對象,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對雞首壺的興起原因進行研究。旨在探索雞首壺發展的起源,在感受雞首壺的設計寓意的同時,更深一步去了解科學的設計方法。通過雞圖騰出現的寓意、魏晉時期陶瓷發展背景,可以發現雞首壺的出現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具體體現在雞首壺的形制特點的發展與其自身在使用功能上的結合。
關鍵詞:雞首壺 ?魏晉南北朝 ?仿生設計 ?圖騰
一、雞出現的歷史
雞屬鳥綱雛科,是我國古人通過野生馴化而來的禽類。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雞的國家,至少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期的河北武安磁山村新石器遺址中就發現了雞古的遺骸。此外,在仰韶文化、河姆渡遺址中也發現不少雞骨的骨器。在我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上也出現了以雞為原型的文字雛形,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古人將與人們生活聯系密切的動物分為六畜,分別是“馬、牛、羊、雞、犬、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雞就已經被列為“六畜”之一。
二、雞的寓意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和鳳都是神化的動物,雞卻是一種身世不凡的靈禽,例如鳳的形象來源于雞。宋代《太平御覽》記載:“黃帝之時,以鳳為雞。”雞是古人眼里的司晨鳥、知時畜,還是辟邪物。古人認為,凡邪鬼魔神皆怕雄雞,日出東方,雞鳴報曉,夜晚的鬼怪皆被驅走,雞血更是鎮邪之物。(左圖:清代蘇州木版門畫《金雞報曉》,貼于門上以辟邪,口喙蜈蚣,寓意除害免災。)另外,人們普遍認為雄雞能牽引太陽,是驅邪通天的神物。據《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所謂“重華”即雙睛在目,每只眼里有兩只眼球子。《淮南子·修務訓》進一步解釋:“舜二瞳子,是謂重明。”重明之鳥“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民間過年時都盼這種鳥能飛到家門口,等不到時,“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置于門戶之間,則魑魅丑類自然退伏。”王嘉認為,民間畫雞貼門上,就由這種遺俗變化來,故古人將雞與光明和華旦連接在一起。與此同時無論在紅白二事、驅邪還是占卜上,雞都是重要的角色。
民間除了會在祭祀時借雞還神外,古時更會用生雞來代替死人拜堂,甚至有過于用雞來招魂的迷信說法。由此看來,雞在古人眼中是極具“陽”性之物,這應該與“雞崇拜”風俗有關。迷信認為,雞是一種“陽鳥”,為主管日出的“天雞”。《藝文類聚·鳥部中》記載:“雞為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感也。”古人對雞有著很高的信奉和崇拜。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雞成為仿生陶瓷器皿元素的主要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仿生設計的陶瓷器皿種類繁多,唯獨雞首壺貫穿了整個時期,并且發展不斷更新,其生命力之久必定與“雞”這一仿生設計元素有著重要的關系。隨著盛唐時期的帶來,雞首壺這一器物逐漸消失不見。從雞首壺出現和盛行的時間節點來看,雞首壺取“雞”為仿生設計元素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反證了雞首壺為何唯獨在這一時期受到人們的青睞。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背景長年戰亂,政治文化交替頻繁,人們的賦稅眼中,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這一時期,水旱成災,瘟疫蔓延,社會動蕩,戰爭不斷,可以說是生靈涂炭,餓死病死的人拋尸荒野,黑暗的恐怖籠著大半個時代。人們欲求安寧而不得的社會環境,加上科學教育的嚴重缺失,使人們的迷信思想盛行,將希望寄托于神靈,同時祭祀活動也隨之盛行,這都反映了社會環境對宗教和鬼神崇拜習俗的影響。再加上,佛、道的興盛和發展,從文化意義上來講,對人們的思想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統治階級,為了用佛家之道麻醉人們的思想,以來鞏固自己的政權,大力的推崇佛教。佛教的興起,使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地獄、冤魂報應等觀念,占卜、占星、相面、相宅、相墓、望氣、風角等方木的流行,讓人們更加相信鬼神的存在,將一切瘟疫、旱澇之災、生老病死等不幸經歷歸結為鬼神作祟,而非統治階級的昏庸無能。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用某種“吉祥之物”來鎮邪驅鬼,而雞正是這種極陽之物,人們自然將雞的崇拜推向高峰。在魏晉時期的大量文獻記載中,對于雞的推崇屢見不鮮。如晉代《拾遺記》講雞能辟邪,“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魑魅丑類,自然伏退。”同時期董勛《答問禮俗》中說:“正月初一為雞日,正旦畫雞于門。”東晉王嘉《拾遺記》記載:“堯在位七十年……有秖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正月一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等眾多文獻皆有對雞可以鎮邪的記載。
相反隨著盛唐時期的到來,人們生活安逸穩定之后,政治、經濟、文化皆達到了一定的繁榮,人們開始不再將命運寄托于神靈,佛學文化也開始愈加本土化,雞首壺這種辟邪之物的想著已經其自身的審美風格則隨之被歷史淘汰,消失不見。
參考文獻:
[1]馮先銘 《中國陶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2]尚剛 《中國美術史新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2月
[3]蕭放 《荊楚歲時記》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年1月
[4]吳正光《民俗文物中的雞文化(下)》當代貴州 2005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