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靜,陳海玉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6)
社會組織作為與政府公共組織和市場企業組織鼎足而立的第三部門,具有通過“以志愿求公益”來彌補由于“政府失靈”“市場失靈”而導致部分社會公共治理缺失的功能[1]。我國政府改變過去的全能主義管理思想,給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發展空間[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黨領導社會組織制度”“推進社會組織協商”,體現了黨中央對社會組織工作的高度重視,并對發揮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學界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研究。馬慶鈺和賈西津(2015)[1]、胡特(2017)等認為,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和依托,其發展成為影響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二是社會治理中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研究。張寒(2018)和倪永貴(2019)[3]認為,政府對社會組織發展的支持,需要構建“合作治理”模式。三是社會組織參會社會治理的困境研究。郭風英(2015)和馬立(2017)認為,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面臨公信力不足、合作機制不完善、培育機制不健全、監管機制不到位、組織能力薄弱等挑戰。四是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路徑研究。陳思(2017)和喻凱(2018)認為,應從構建合作模式、優化制度環境、加強法律規制、實行信息披露、完善評價機制、推進組織建設等方面深化改革,推進社會組織建設。以上研究成果具有豐富的借鑒意義,但對于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公眾滿意度評價的定量化、模型化研究明顯不足。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目標中對社會組織提出的戰略性要求和指示,針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構建一個公眾滿意度評價結構方程模型,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數理表達。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包含了兩個方面:即測量模型和結構模型。其中,測量模型可用于檢驗觀測變量與潛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對于測量難以直接觀測的潛變量來說,這是十分有效的方式,而結構模型則用以檢驗不同變量間可能存在的相關關系[2]。結構方程模型通常包括如下的三個方程式:

三個方程中,方程(1)和方程(2)隸屬于測量模型,測量和描述的是潛變量和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方程(3)隸屬于結構模型,測量和描述的是潛變量之間的關系。
2.數據來源。根據調查目的,設計出體現觀測變量的通俗易懂的量表。量表內容包括兩部分:
(1)調查者基本情況。即調查對象的個體屬性數據,包括被調查者年齡、性別、所在城市、學歷、職業、婚姻狀況、工作年限及其月工資收入等基本信息。
(2)與觀測變量相對應的滿意度調查。此部分共包含34 個滿意度題項,分別對應需要觀測的5個維度的變量。其中,合作治理維度對應8 個題項、公共服務維度對應8 個題項、社會整合維度對應6個題項、內部治理維度對應6 個題項、組織能力維度對應7 個題項。題項的設計采用了Likert5 點量表法:1 代表非常不滿意,2 代表不滿意,3 代表一般,4代表滿意,5 代表非常滿意。
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共向山東、四川與河北三省的成年人發放調查問卷450 份。在對填寫不全或明顯不客觀的調查問卷進行剔除后,實際獲得有效問卷為429 份。結構方程原理要求樣本量要達到觀測指標的10~15 倍,本次調查所獲得有效問卷數量符合要求。問卷數據經錄入和數據預處理后,使用SPSS 21.0 進行統計分析。
1.潛變量與觀測變量的確定
根據新時代社會治理格局對社會組織的戰略要求,設定合作治理、公共服務、社會整合、內部治理和組織能力五個維度,作為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公眾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型的潛變量。
(1)合作治理維度。政府和社會組織積極構建一種合作型信任關系。建立健全制度體系,規范社會治理主體特別是政府部門的行政行為,加強服務意識,加大對社會組織的培訓教育,提高其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增強其合作治理的自覺性[3];大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社會組織獨立性,逐步擴大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健全社會組織政策法規體系,通過法律的手段明確及保障社會組織的角色定位[4]。該維度通過職能轉變指標、政社合作指標、法律保障指標、政策支持指標、管理監督指標、信息溝通指標、社會支持指標、治理成效指標等觀測變量進行評價。
(2)公共服務維度。逐步提高社會組織的社會認同感和公信度,幫助人民群眾和政府解決諸如社區服務、文化服務、生態保護、公益慈善、矛盾調解等突出的社會治理問題;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及時全面地了解社會公眾關于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以提高滿足公眾多元需求的及時性和有效性。該維度通過公益慈善指標、志愿服務指標、心理服務指標、文化服務指標、就業服務指標、扶貧服務指標、調解服務指標、公眾需求指標等觀測變量進行評價。
(3)社會整合維度。社會組織能夠深入社會基層,獲取民生需求和利益訴求信息,再通過座談、聽證和議政等方式理性地向政府或有關部門表達;社會組織把政府制定的方針政策有效的傳達給民眾,通過橫向溝通與協調的方式及時的化解矛盾。該維度通過政策倡導指標、社會動員指標、民意表達指標、協商對話指標、資源整合指標、矛盾調解指標等觀測變量進行評價。
(4)內部治理維度。加強社會組織內部治理,規范其運營活動,激發其動力和活力,加快形成政社分開、責權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實行完善的信息公開,利用自有網站、政府站、第三方信息平臺等對宗旨,章程,資金流動,人事變動,管理信息和日常組織事務信息進行公示,提升社會公信力和美譽度;完善規章制度和組織結構,明確各部門職能與責任,做好承接各類項目的準備。該維度通過治理結構指標、組織結構指標、信息公開指標、人才管理指標、財務管理指標、規章制度指標等觀測變量進行評價。
(5)組織能力維度。社會組織要結合社會需求和發展定位,激發自身活力,打造自身特點和專業優勢;通過發揮其在社會資源、專業領域以及自主性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彌補政府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要建立健全組織相關的培訓機制,重視提高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提高社會組織績效。該維度通過公信力指標、專業化指標、智能化指標、精準化指標、約束力指標、吸引力指標、創新力指標等觀測變量進行評價。
2.研究假設
根據潛變量與觀測變量的確定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合作治理、公共服務、社會整合、內部治理及組織能力等維度(即外生潛變量)均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公眾滿意度(即內生潛變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假設2:觀測變量(即各維度所對應的下級指標)通過對外生潛變量(即維度)的影響,對內生潛變量(即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公眾滿意度)產生間接的影響。
3.實證分析
(1)效度檢驗與探索性因子分析。所謂效度(Validity),指能夠測到所要測量的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程度,代表測量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在用SPSS 21.0 對各個維度進行因子分析之前,必須首先判斷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是否滿足,通常是進行KMO 檢驗和Bartlett 球度檢驗。其中,KMO 檢測的統計量系數是用于比較變量間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指標[5]。當KMO 值低于0.7 的時候,意味著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較弱,不適合做因子分析;同理,KMO 值在0.7~0.9 之間,則比較適合做因子分析;而KMO 值如果超過0.9,則意味著數據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而Bartlett 球度檢驗的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小于或等于顯著水平,則意味著對應的測量題項適合做因子分析。對各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1、表2 所示:KMO 值為0.96,大于0.9;Bartlett 球度檢驗結果顯著(sig.=0000),表明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特征根和解釋方差、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檢驗
由因子分析之公因子方差和旋轉因子矩陣結果可知,各題項的公因子方差都在0.5 以上,最大因子負荷均在0.5 以上,且僅在一個因子上存在高負荷,說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適合采用五因子結構。其中因子1 為“公共服務”,包含8 個題項;因子2 為“合作治理”,包含8 個題項;因子3 為“社會整合”,包含6 個題項;因子4 為“內部治理”,包含6個題項;因子5 為“組織能力”,包含7 個題項。
(2)信度檢驗和驗證性因子分析。信度檢驗用以檢驗量表是否具有一致性與穩定性。本研究主要采取克朗巴哈α 系數對信度進行分析和檢驗。克朗巴哈α 系數是目前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計算Likert 量表信度系數時最常用的方法[6]。在對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五因子結構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的結果進行修正后,由于部分題項之間的MI 值較高,故而進行了適度的模型修正。我們得出圖1 所示的模型,其擬合指標如表2 所示。

圖1 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

表2 模型擬合指標
觀察表2,X2/df=2.720<3,RMR=0.028<0.05,NFI=0.916>0.9,RFI=0.909>0.9,IFI=0.946>0.9,TLI=0.941>0.9,CFI=0.945>0.9,RMSEA=0.057<0.08,各項擬合指標均在建議值范圍之內,模型和數據的擬合程度較高,模型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和科學性。各題項的因子負荷均在0.5 以上,表明該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總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66,各變量的Cronbach's α 系數均在0.7 以上,且刪除任一題項后均不能提升Cronbach's α 系數,說明量表信度檢驗結果良好。
(3)相關分析。將各變量進行兩兩相關分析,其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相關分析
結果顯示,各變量之間正相關關系顯著(p<0.001)。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在0.4~0.7 之間的中等水平,說明適合提取二階因子。
(4)模型構建。將滿意度各項指標作為結構方程的外生觀測變量,同時,又以合作治理、社會整合、公共服務、組織能力以及內部治理等維度作為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的一階因子外生潛變量,以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作為結構方程模型中二階內生潛變量,就可以構建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公眾滿意度評級的二階因子分析模型如圖2 所示。

圖2 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公眾滿意度評價結果方程路徑圖

表4 模型擬合結果
稍經修正后的模型各項主要擬合指標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X2/df=2.703<3,RMR=0.029<0.05,NFI=0.916>0.9,RFI=0.910>0.9,IFI=0.946>0.9,TLI=0.941>0.9,CFI=0.945>0.9,RMSEA=0.057<0.08,各項擬合指標均在建議值范圍之內,模型和數據的擬合程度較高,模型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和科學性。
在結構方程計算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得到各個顯變量對各一階因子的影響路徑系數,同時,還可以得到各一階因子對相應的二階因子的影響路徑系數,將各分類指標的路徑系數相加,即可得到路徑系數總和。對于每一個分類指標來說,以該分類指標除以路徑系數總和,所得結果即為該分類指標之權重。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充分表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公眾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型中各變量的設計均體現除了較高的有效性、科學性以及可靠性。而且,數據分析的結果對我們在探索性研究階段提出的所有假設均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模型和實際數據之間的擬合程度較高,即:
第一,合作治理、公共服務、社會整合、內部治理及組織能力等維度(即外生潛變量)均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公眾滿意度(即內生潛變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第二,觀測變量(即各維度所對應的下級指標)通過對外生潛變量(即維度)的影響,對內生潛變量(即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公眾滿意度)產生間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