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耕地生態安全狀況不僅直接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經濟穩定,而且是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根據DPSIR模型的基本原理,從總體趨勢、發展階段等方面進行了四川省2004-2018年耕地生態安全評價,并針對性的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安全評價;DPSIR模型
引言
耕地作為非可再生的稀缺自然資源,不僅是寶貴的物質財富,更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耕地資源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重價值,因此合理有效的利用耕地資源,能夠促進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生態系統的協調和持續發展。然而,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加快為耕地生態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出現了人口、資源、環境等諸多問題,嚴重威脅了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評價四川省耕地生態安全性程度,研究四川省耕地生態安全的時空動態變化及其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對于保障耕地資源的生態安全,實現耕地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理論與實際指導意義。
1.研究區概況、數據來源
1.1研究區概況
四川省歷來都是我國長江上游最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我國人密度較高的區域之一。區域內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歷史悠久。近年來,四川省人口不斷增長,2000年-2018年人口密度增幅達10.7%,耕地資源的人口壓力增大。同時,四川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市面積也在不斷擴張,2000年-2018年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幅達197.7%,在城鎮化加速擴張的背景下,耕地資源大量被侵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時,四川省耕地生態環境的變化有著來自城鎮化和產業發展的較大驅動力,從需求側來看,農產品需求具有剛性,但是作為生產資料的耕地資源數量有限,所以為了保證產量,農業生產者不得不轉向密集型的耕作方式,不得不依賴大量的化肥、農藥、農膜施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耕地資源系統原有的自我修復能力,從而產生耕地質量退化、土壤污染等資源和環境問題。
1.2數據來源
本文的原始數據來源于2005-2019年《四川統計年鑒》、2018年年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數據等。
2.研究方法
2.1 DPSIR模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DPSIR模型是由PSR模型拓展而來。1998年,歐洲環境署(EEA)基于因果關系的組織模型,加入“驅動力”(Driving force)和“影響”(Impact)兩類指標,構建了“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簡稱為DPSIR)指標體系,使得評價體系更具系統性,DPSIR模型是環境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應用較廣泛的模型。本文采用DPSIR模型來分析四川省的耕地生態安全狀況,從模型的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五個方面來分析耕地生態安全的影響因素,驅動力指標體系選擇了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城鎮化率、GDP年增長率、第一產業產值占比四個指標;壓力指標體系選擇了人口密度、土地城鎮化率、單位耕地化肥農藥負荷、萬元GDP廢水排放量、人均生活垃圾排放量等五個指標;狀態指標體系選擇了森林覆蓋率、水土協調度、人均耕地面積、土地墾殖率等四個指標;影響指標體系選擇了農作物受災率、耕地年損失率、耕地標準系數、第三產業產值占比、城鄉居民收入協調指數等五個指標;響應指標體系選擇了單位耕地農業機械動力、灌溉保證率、農業財政投資強度、教育投資強度、環保投資占GDP比重、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處理率等七個指標。
2.2評價方法
(1)指標標準化,本文選用的是極差法,對耕地生態安全指標的初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消除量綱級對評價過程的影響。
(2)指標權重確定,本文選用的是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結合的綜合權重分析法。
(3)綜合安全值確定,本文采用綜合指數法確定耕地生態安全綜合指數值,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2-1)
其中,A是綜合安全值,Pj為指標安全值,Wj是權重。A越大說明區域耕地生態安全度越高。
3.實證分析
3.1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評價模型,從整體趨勢上看,2004年-2018年耕地生態變化呈總體波動上升的趨勢,耕地生態系統發展的可持續性較強,分別在2009年、2012年和2015年達到峰值,整體呈現倒“U”型發展趨勢,說明四川省耕地生態系統安全狀況在研究期內整體上有所改善,但四川省耕地生態安全問題仍然突出,因為耕地生態安全狀態有較強的下降趨勢。從發展階段上看,四川省2004年-2018年耕地生態安全狀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04年-2006年、2007年-2012年、2013年-2018年。
從障礙因子上看,灌溉保證率表征了農田水利設施狀況和農業機械化程度,是最具貢獻度的積極因子,其次是耕地標準系數和第三產業產值占比、單位耕地農業機械動力和農業財政投資強度等,這些因素能夠為耕地生態安全狀態的改善做出較大貢獻,同時,應當要減少如化肥、農藥等耕地工業能源投入,減輕單位面積耕地負擔。
3.2對策建議分析
四川省地理條件空間差異較大,在耕作條件相對較好、耕地質量較高的地區,如成都平原地區,應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將優質耕地優先用于糧食生產;在生產條件相對較差的丘陵地區,應以基本農田整理為重點,提高農業生產率。針對 “占補平衡”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占優補劣、質量退化等問題,應加強耕地占補平衡管理。通過DPSIR模型的分析,耕地生態安全響應所采取的措施如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力度,對于保護耕地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要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可以有效促使耕地生態安全呈正向發展。
4.結論與討論
本文引入DPSIR模型,結合EES模型分析的方法,綜合包括了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因素,打破了傳統的從PSR模型構建指標體系的方法;構建了人口城鎮化率和土地城鎮化率兩個指標,分別衡量城鎮化對耕地生態安全的驅動力和壓力,更科學的反映城鎮化的作用機理;從耕地質量提升入手,提出了制度設計應更有效的促進規模經營以提高生產效率,以及“占補平衡”政策更應該注重質量平衡等角度,更有利于改善耕地生態安全的狀態。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實現農業的質量型增長、實現耕地的質量型增長,必須在保障耕地數量安全即18億畝保底紅線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和保障耕地的生態安全,因此,還需進行更深入的四川省耕地生態安全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陳俞穎(1994.11-),女,湖北省恩施人,土家族,碩士,研究方向: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