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樹 張欣 謝妙
摘 ?要:移動網絡的普及推動了智能移動設備的高速發展,微信是這個互聯網多元化時代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文章在對校園文化內涵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深入剖析目前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微信平臺對于建設校園文化的優勢,思考校園文化建設方向并提出了基于微信平臺建設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微信平臺;校園文化;公眾號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11-0062-04
Abstract: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network has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obile devices. Wecha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this era of Internet diversification.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campus cultur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the advantages of Wechat plat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his paper thinks about the dire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campus culture based on Wechat platform.
Keywords: Wechat platform; campus culture; official account
一、問題的提出
精煉的文化,是民族智慧的凝結和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獨特生命力的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關于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策略,也從一個角度反映文化建設對于社會和國家繁榮昌盛的必要性[1]?!掇o?!芬詮V義的說法對文化解釋為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取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而狹義的文化則專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層面的與之相適應的一切精神產品,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2]。
校園文化是學校具有積極的精神風貌和校園文化氣息濃厚的氛圍,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學校作為主要載體,由師生共同繼承和發展一種文化形式。校園文化指的是以師生特有的思維形式,價值取向觀等為核心等包括學校的建筑校園環境設施,辦學理念,校訓校規等規章制度,教師資源,教學設備,社團活動,宿舍文化,校園文體活動,校園宣傳以及各種科技類競賽等方面的綜合體[3]。它具有激勵引導正能量的傳播,發揚馬克思社會主義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作用。國家對大學文化建設特別重視,提出要進一步濃重校園學術文化氣氛,營造精良的育人環境,發揚和發展先進文化,促進和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校園創新文化活動。
微信的使用已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融合,沖擊了傳統獲取信息及交流的方式。其中,以學生為主的年輕使用群體就極為推崇于微信的這種互聯網應用,因為它有著創新創造性、即時性、靈活通用性等優勢,這也帶動開啟了“指尖互動”的時代[4]。在各學校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智能手機不僅是通訊交流工具,更是大家生活娛樂與學習的重要工具。這也從另一個方面揭示了微信平臺對于學生學習生活的發展前景。因此,我們應抓住微信平臺這一新手段,將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格局擴大,進一步優化校園文化傳播系統。
二、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滯后,時效性差
仍有不少學校傳播文化還是利用傳統媒介,如校報刊物,學校主辦為師生服務,內容為校園事件,但印刷新聞以及編輯報刊的時間會有一定的延遲,因此等到老師和學生拿到報刊時,新聞已經不再是新聞了,許多學校已有認證的微信公眾號,并以推文的形式呈現校內實時信息[5]。但公眾號一般是由各學校的校黨委、宣傳部去管理開展的,但也由于他們忙于事務性的工作,對微信平臺的管理運作難免有些力不從心,致使校園文化活動信息不能及時推送,時效性差。
(二)傳播形式單一,無互動交流
傳統的校園文化傳播方式是以各學校的校園團委宣傳的網頁主頁以及用餐閑暇的那點校園廣播等這些單一傳播形式,校方負責發送信息,學生只能被動接收信息,不能及時對于得到的信息進行反饋。在傳播的形式上僅僅圖片文字等不足以吸引學生,盡管內容辭藻華麗富含深度,但單一形式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閱讀量不多。當代學生是一群喜歡新鮮事物以及創新性的群體,他們喜歡主動的形式,以自己的需求去接受事物。排斥于傳統的傳播途徑去被動接受校園文化。
(三)內容局限于教學活動
很多學校過分注重教學等方面的內容,沒有對學生生活等方面開展更多的活動,內容活動少,學生關心的信息咨詢太少,進而導致學生對此類信息興趣不高。
三、微信平臺建設校園文化的優勢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移動設備終端提供實時交流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而微信平臺是在微信這個程序軟件中利用賬號公眾平臺進行一些自媒體或多媒體的活動,簡單來說就是進行一系列一對多的互聯網媒體性行為活動[6]。在微信平臺中,我們可以注冊一個公眾號,通過開發展示微推送、微投票、微分享、微交流等,利用微信平臺現有的功能,我們可以融合校園文化建設這個概念,構建一個線上平臺,服務我們的受眾人群。微信平臺在建設校園文化方面有以下優勢:
(一)便捷性、即時性
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并主動去關注校園文化建設的宣傳媒介。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廣泛使用,克服了傳統媒體無法突破的便捷性,時間限制的這些問題。微信能夠即時推送信息,盡管沒有及時查看也可以在歷史消息中去查找信息,從而減少了信息遺漏或滯后的幾率,更為有效地增強了信息的傳播效率。
(二)安全性、便于輿論管理
相對于微博平臺而言,微信平臺更為注意私密以及安全性,朋友圈只對同為好友的人看到,這有效地降低了某些信息的錯誤導致的群眾輿論事件的發生幾率[7]。因此,在相對開放又有制度管理的校園里,微信平臺是比較適合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平臺。
(三)內容豐富、可互動交流
各學校的可以在平臺創建微信公眾號向學生們推送校園精神、物質文化方面的內容,或者可以推送一些比較有趣的校園故事及宣傳校園正能量的人與事等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對文章進行評論轉載分享。學生通過自由發表意見言論,可向校方反映自己的意見看法,通過這樣的互動形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沖破了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界限,有利于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
四、基于微信平臺建設高校校園文化的途徑
(一)創建微信公眾號,建構以學生為核心的平臺
為創設特定的積極精神風貌和校園文化氣息濃厚的氛圍,創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微信公眾號。主要以他們在學校里的教學活動,課余生活中的文化活動為基本內容。用文字、語音、圖片、圖文并茂等作為內容發送,利用公眾號的片段式及時推送,實現回復或自動回復消息、發送相關鏈接頁面,讓消息更快地傳送到學生手里,便于學生初步掌握了解關于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以及行為文化等內容[8]。
(二)選擇以學生為導向的新穎的內容,利用微信公眾號傳播內容
1. 注重原創及新意,推行獎勵機制征稿
推廣校園文化中的宿舍文化以及社團文化,可以在內容上進行宣傳,利用。但某些學校有時候對于推送的內容質量過于敷衍,直接利用一些網絡平臺文章的形式,直接把內容嵌套便成了傳播的文章內容,沒有太多創新性以及新穎性,導致學生審美疲勞。就內容而言,應以學生這個群體為主題,并且應注重原創及新意,不能隨意拿一份框架,將內容生搬硬套的代入,要有符合各學校自身文化特點。分析抓住學生的需求與閱讀習慣,要更多的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才能知道如何提升完善公眾號的功能。要提倡原創精神以及提高推文作者的原創意識,對校園實事的敏銳度。可以對全體學生進行獎勵機制的征稿活動,這樣可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當中來,優化文稿質量。
2. 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促進學生與平臺聯系
內容過分集中于學校教師教學活動層面的內容,學生關心的信息咨詢太少,應增加關于他們的生活娛樂方面的內容。雖以教學為主,但也要注重學生精神生活。這也讓我們去思考什么內容能吸引學生主動去閱讀關注。這便要求我們要更細致化觀察及融入學生生活,才能從根本促進學生與微信平臺之間的聯系,從而談及建設校園文化。
(三)利用“小程序”提高教學效率
微信小程序作為輕型應用,特點在于靈活便捷、用完即走。小程序觸及到了PC網頁、H5技術、公眾號、APP終端他們未達到但更有價值的方面。不會一直搶占手機內存,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化,在需要使用時打開小程序,不需要就可以關掉或清理。定位精確,滿足特殊場景下的個性化需求時,微信小程序的開發、獲取客戶和傳播成本很低。
校園文化包含著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活動以及學生課外的素質拓展和娛樂生活等方面。先就教學活動方面而言,傳統的教學授課沉悶,強調老師為主體,學生只能被迫接受。而新媒體下的教學活動以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呈現,形式豐富。而微信平臺更是一款承載豐富信息的介質載體,可以在此創造一款關于教學的小程序。老師可以在這款小程序里設置簽到距離模式,這樣可以檢測學生是否到教室上課以及是否遲到,這提高了大教室授課老師因學生過多管理不便的效率,也間接的督促了學生自覺按時上課。并且老師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發表上課要點,讓學生通過小程序快速溫習上課重點,還可以在小程序中發布課后作業,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此小程序進行復習與鞏固。小程序成本低并且不會占用特別大的內存,又滿足了學生的求知需求,這將大大提高我們教學教育活動的開展效率。
(四)利用推文促進學生工作有效進行,拓展學生工作渠道
推文也稱軟文,就是應用推廣性質的文章,非硬性的,而是在含蓄的文字中,向讀者傳達了你要推廣的產品、內容。
在微信平臺內將院系實事、通知公告、教育教學、教育咨詢等內容及時、精準的以推文形式發送到學生手機端,不受上課時間、宿舍、課外活動等傳統學生安排工作時間以及空間限制,延長了學生開展工作的時間,提高了文化信息傳播的精確度和效率。
其次,根據學生工作的需要,在不同的時期推出不同推文版塊專題,如開通留言版塊,在新生報道之際,讓新生來留言最想知道的問題,并設立專門的版塊進行回復。在迎新期間的推文,也可增加新生如何報道辦理手續過程,提及重要的注意事項,為新生能快速高效的順利完成入學手續。臨近新生報到,微信公眾平臺小編們可以輪流守候在后臺,隨時為新生解決疑惑不解的問題。
(五)利用視頻、游戲等多樣化形式傳播校園文化
多元化的校園文化傳播更能渲染一種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比如多采用視頻的方式,以動態的畫面呈現,素材多選用與學生比較相關的,多用學生的視角去解讀校園以及國家社會等題材話題,從生活態度、情感認知等角度出發,則更能引起學生共鳴。進而更好地烘托校園人文氣息,傳播富有內涵的精神校園文化。
其次,還可以在微信平臺里設置一些小游戲,以趣味性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在游戲環境里設置游戲的障礙是有關制度文化內容,比如在游戲里設置校園歷史以及各種規章制度的環境氛圍,以正確的答案設置路徑或者避開錯誤答案障礙才能闖關成功。通過這樣的游戲體驗可以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換為輕松愉快的主動從中學習以及了解更多的有關校園制度文化方面的內容。
(六)利用平臺互動分享功能為老師和學生交流提供新方式,增加學生相互了解以及展示風采的渠道
老師和學生面對面交流時,容易形成學生聽老師講的模式,會使學生對老師產生心理距離感,通過微信平臺可以增添互動功能,老師和學生隨時隨地進行溝通交流同時又保護了來咨詢問題同學的個人信息的私密性,及時化解心中的困惑,使工作貼近學生。
學生可以及時通過學校微信平臺發布公告中獲取各種活動具體的信息。如舉辦時間、地點、活動內容以及規則等信息。有效提高學生參加學校舉辦的課外活動、科技競賽等活動的興趣,進而推動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學生還可以即時分享微信平臺發布的各類關于教學或課外活動的推文,又或者通過投票、微信評價等方式參與到活動中。如進行文明宿舍競選和評比,身邊的感動校園以及青春榜樣的人物評選等活動。這增加了一個學生們互相了解的渠道,也為有能力的人提供一個平臺去展現自己。
(七)利用優質的團隊管理與維護平臺
一個平臺的長期運行發展離不開一個優質的團隊管理和運行后臺集團,因此各學校應培養專門負責管理微信平臺的團隊,這要求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團結協作,致力于打造出最精致有趣的微信公眾平臺;并能定期進行技術升級、提高團隊整體水平;還有加強團隊成員的時間觀念,在時間有限制的條件里定期推送有效有趣的內容。采用溝通管理的模式,溝通管理是項目運營的根基,有效地溝通交流可以提高團隊整體工作效率水平和改進團隊各個成員之間的交際關系。這也要求管理者要具有獨特的眼光及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將公眾號內分為教學活動,娛樂生活,課外活動等版塊,將信息分欄目、版塊整合,以及對信息的及時推送。以便學生查閱想要了解的信息咨詢。
將微信平臺更全面的運用于校園建設之中,滿足師生在校園文化中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增強他們對制度文化的了解,更進一步地提高精神文化,使他們在日常學習中獲得歸屬感和體驗感。
五、結束語
順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趨勢,新媒體下建設校園文化將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以及機遇,各學校與微信平臺相融合已然進入正軌,但仍需不斷完善,本研究通過分析學生的真正需求,充分利用學生與微信平臺的平等互動交流,引入小程序,并就內容、管理以及形式闡述了基本解決方案。微信平臺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穎、具有個性的網絡元素,也使得校園文化開展形式更為多樣化,有效的促進學生工作進行,拓寬學生工作方式渠道,也為老師和學生交流溝通提供新手段,豐富了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傳播形式等。
將微信平臺更全面的運用于校園建設之中,滿足師生在校園文化中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增強他們對制度文化的了解,更進一步的提高精神文化,使他們在日常學習中獲得歸屬感和體驗感。因此,學校以微信平臺建設校園文化是推進校園文化進程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6.
[2]史馬遷.學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5.
[3]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Z].(教社政(2004)16號).
[4]侯海燕,唐曉利.微信公眾平臺應成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J].教育現代化,2015,14:54-56+73.
[5]田靜.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6.
[6]聶小燕.微信公眾平臺在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6.
[7]鄭福祥.“微”時代視域下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新路徑探析——以“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為例[J].采寫編,2017(06):174-175.
[8]姚柏洲.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新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8(07):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