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她的眼睛》是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代表作,曾榮獲1999年第十一屆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一等獎,2016年選入部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筆者試從文本釋義、解碼、評鑒三個角度進行文本解讀,并對文本的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探討。
一、文本釋義
(一)題目理解
眼睛能“帶”嗎?如果能帶,怎么帶?為什么要帶上“她”的眼睛?“她”是誰?
一看到“帶上她的眼睛”這個題目,讀者心里應該會立即產生這樣的疑惑。如此看來,這個題目既概括了課文“我”帶著“她”(一個女領航員)的眼睛去度假的主要內容,又引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在它的引領下,讀者開始了一段科幻旅程。
(二)課文結構
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第二部分,“我”來到“她”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這部分通過敘述白天游覽草原,夜晚觀看月亮并期盼日出等情節,描繪了小姑娘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熱愛,也暗示了小姑娘身處非常特殊的環境。第三部分,“我”發現了“她”的真實身份,并補敘地航飛船失事的情況。這部分對地心航行的背景、地航飛船失事的經過、“她”身處的困境進行了詳細描寫,贊美了“她”不怕犧牲、堅持進行科學考察的精神。第四部分尾聲,主要寫“我”很掛念“她”,并感慨無限。
(三)語言特點
《帶上她的眼睛》語言具有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首先,本文屬于科幻小說,讀者在閱讀之前,難免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即文章的科學性會很濃厚。但是,文中作者對科技術語的使用卻很有節制。課文中的科學術語主要集中在第三部分,比如“中子材料”“中微子”“硅酸鹽”“鐵鎳”等揭示“她”真實身份,揭秘“落日六號”情況的專業術語。統計之下就會發現,與其他科幻小說相比,或者和改寫之前的原文對比,這些算是少的了。由此足見作者有意識通俗化的表達,以便讀者理解詞語,實現文本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其次,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對話,讓情節更加明白。比如第二部分在草原上度假,小姑娘看到草原上的花朵,激動地喊:“呀,真美!能聞聞它嗎?不,別拔下它!”這些口語化的表達,既符合“她”年輕活潑的小姑娘身份,也讓有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科幻小說變得親近了。讀者原本對專業術語的疏離,也因此被沖淡了不少。
二、文本解碼
作為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
(一)小說性
科幻作家童恩正認為,科學文藝的寫作目的與其他文藝作品是一樣的,都是表達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或某種思想、某種人生觀。但是,在科學文藝那里,“科學內容又成了手段,它是作為展開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的需要而充當背景使用的”。如此說來,科幻小說本質上應該是小說,無論是分析解讀或單純地欣賞都離不開小說的閱讀經驗。
1.小說的情節要素
在情節的設置上,《帶上她的眼睛》有一個明顯的特色,文本不是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去敘述的,而是通過描寫“我”眼中的“她”諸多的異常表現,巧妙地設置了大量的懸念和伏筆,讓讀者對“她”的疑惑、不解不斷加重,閱讀興趣隨著情節的推進不斷變濃,最后向讀者揭示事情的真相,給讀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設置懸念和埋伏筆,是本文在情節上最大的特點,這與文本采用第一人稱內聚焦敘事的寫法有關。敘述者是故事中的“我”,“我”的所見所感串聯了故事、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選取第一人稱“我”來敘事,讓讀者全方位地了解“我”的想法,用全知的視角把“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東西告訴大家,既增加了文本的真實性,又使主人公“她”的內心成為懸而未決的秘密,這就巧妙地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對于“我”為什么要帶上“她”的眼睛,帶上“她”的眼睛干什么,“她”在看到了世界之后會有什么心理等問題,讀者在讀到標題的時候產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解決,從而有一種閱讀帶來的滿足感。
2.小說的人物要素
《帶上她的眼睛》一文中,主要的人物是“我”和“她”。“我”是一個對工作厭倦想要即刻逃離的人,生活在忙碌、急躁的社會,眼中的世界是灰暗沒有光彩的,所以對身邊的美熟視無睹。“她”是一個被封閉、永無出逃可能的人,飛船上不到10平方米的狹小空間很容易讓人絕望,想要放棄。但是,作為地航飛船的領航員,“她”身處險境,卻依舊堅守崗位;“她”勇敢樂觀,在前途未卜的時候依舊堅強,表現出異于常人的品質。“她”是一位具有英雄色彩的人物,“她”對待工作、對待生活的態度,影響著“我”,讓“我”的精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兩個人物的對比中,我們能窺見作者借以表達的主題:呼喚人們關注生活,回歸最本真的美好。
3.小說的環境要素
文中的環境描寫有兩處:一處是“我”所處的環境,一處是“她”所處的環境。“我”所處的環境,那里有鮮花,有自由清新的空氣,但是長期處于其中的“我”已經對此視若無睹,覺得太過平凡,甚至想要逃離去看看更新鮮的。“她”所處的地心,那個封閉狹窄、與世隔絕的地方,“她”因為身處其間無法獲得自由,所以才會對“我”視而不見的花兒、溪流那么向往。在這樣兩處環境的對比中,表達了小說的主旨:希望人們能發現身邊的美好,你覺得再普通不過的東西,或許就是別人眼中的珍寶。
(二)科幻性
作為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的科幻性表現在:以堅實可靠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構想為依據,用語言文字創設出一個超越現實世界的科幻世界。文本中“傳感眼鏡”的工作原理介紹、“落日六號”的發射、地航飛行、地核物質的構成、地心內部的特點等,都涉及可靠的科學知識和技術。讀者在閱讀時,仿佛進入了一個科技館,看到了由科學理論和技術構成的未來世界。當然,這些科技其實在作品產生之時,并沒有真正實現,這些都是作者在強大的科學理論支撐下,所做的科學想象。當然,作者并沒有將重點放在經過想象加工的科技的呈現上,而是選擇性弱化科學的煩瑣和想象帶來的奇妙絢爛,把更多的筆力放在對時間與空間、科技與感情、物質與精神等多維度的科學思考上,這樣就大大增強了文本的科學理趣和人文情趣。
比如,“‘落日工程是一系列的探險航行,它的航行程序同航天中心的其他航行幾乎一樣,唯一不同的是,‘落日飛船不是飛向太空,而是潛入地球深處”。其中“一系列的探險航行”“它的航行程序同航天中心的其他航行幾乎一樣”屬于科學部分,作者對其陳述是基于真實的科學知識;而“‘落日飛船不是飛向太空,而是潛入地球深處”則屬于幻想,幻想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人類已經開始了地心的探索。“落日”飛船作為一個名稱,是作者想象出來的,它能潛入地球深處,更是作者的大膽設想。又比如,“今后,我會按照研究計劃努力工作的。將來,也許會有地心飛船找到‘落日六號并同它對接,但愿那時我留下的資料會有用”。“地心飛船”與“落日六號”的對接,就是作者根據現有的科學所做的合理想象。但是,作者的用意并不是讓讀者去關注這個,而是希望讀者感知“她”在絕望時刻依舊無私的科學獻身精神。
三、文本評鑒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認為,作者劉慈欣利用深厚的科學知識作為想象力的基礎,把生活、想象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小說具有獨特的趣味。哈爾濱師范大學的宮明哲這樣說:“綜觀劉慈欣的創作歷程,這是一篇少有的具有深切人文關懷的、通俗化敘事的科幻作品。通常這一類作品并不涉及復雜的科學技術,反而有著濃厚的人文色彩。”在這些評價里,我們發現,科學性與人文性在劉慈欣的小說中巧妙地統一起來了。
《帶上她的眼睛》一文,可以說,是以科學幻想為經線,以小說故事為緯線,共同編制了一個球形世界。而這個球形文本世界的中心,就是小說的主旨。科幻小說作為一種文學樣式,不管文本中有什么樣的科學幻想,也不管小說故事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講述、以什么樣的語言去表達,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充分地展現主旨,這一中心永遠不會變。在這一點上,《帶上她的眼睛》對物質與精神的思考,是很深入的。小說反映的就是當代人心理上的窘迫和思想上的封閉,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時代,人們對物質狂熱追求,卻在心靈上產生了危機。作者通過科學幻想,虛構了一個小說故事,帶著讀者在枯燥、煩悶的工作中,去尋找一片心靈的樂土,全文自始至終都在深切地思考物質文明繁榮下的人類心靈。所以,從形象化地反映現實這一點上講,《帶上她的眼睛》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小說。更何況在科幻的背景下,能將小說的通俗化、形象化處理得如此到位,讓讀者讀來毫不費勁,甚至被其中的科學幻想深深吸引,這更是一般的科幻小說家做不到的。
四、教學研討
部編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中對于《帶上她的眼睛》一文的教學建議是1課時,提供的教學設計如下:
1.畫游蹤示意圖。在規定的時間內要求學生聚精會神地進行瀏覽;瀏覽后,合上課本,憑借回憶畫出標注了時間地點的行蹤示意圖,然后再把最主要的對話寫在相應的位置上;以此檢驗自己的閱讀瀏覽能力、主要信息的檢索能力。
2.改編課本劇。注意所寫的對話以及描述,要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點、符合特定的場景氣氛。
3.發揮科學想象,設計一款與本課“眼睛”功能相似的設備,以《帶上他的……》為題,寫一篇簡短的科幻作品。
總的來說,教學參考提供的教學設計是形而上的、是高屋建瓴的。這個簡單的教學設計既緊扣部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單元目標,又符合教材對自讀課文教學的要求。
《帶上她的眼睛》所屬的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單元導讀在內容上是這樣要求的:“本單元主要選取探險與科幻方面的文章,希望從中觸摸到探險者的精神世界,并激發出探索自然和科學領域的興趣和想象力。”教學設計的第2、3項,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比如,改編課本劇讓小說變成劇本,不僅可以讀還可以演,讓原本與讀者疏離的科幻小說變得有意思,學生對科幻作品的距離感一下子就打破了。同時,單元導讀在學法上進行提示,而第六單元重點學習瀏覽。所謂的瀏覽,就是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同時還能迅速地提取主要信息。教學設計的第1點,畫游蹤示意圖,就讓學生體驗到了有趣的活動激發。而且,《帶上她的眼睛》屬于自讀課,課堂上應該以學生自學為主,自主閱讀、自主回憶、自主篩選、自主標注。如此,提取信息的任務即在不經意間完成了。
所以,從學習目標來看,教參提供的教學設計是恰切的。但是從操作的可行性來看,1課時的教學時間要求明顯倉促。45分鐘可以完成的是第1項教學設計,即文本內容的梳理、人物形象的把握。畢竟,這是一篇長約5000字的小說,作為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遇見的科幻題材課文,對文本的科幻性和小說性,他們還是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把握的。否則,第2項改編課本劇和第3項創作科幻作品,只能流于淺表,難以深入。
由此,教師可以依據教材的單元要求,結合教參的教學設計,適當地添加合理內容,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幻小說的特點,更準確地把握《帶上她的眼睛》這篇優秀的科幻小說的內涵。
五、文本互讀比較
橫向,對比劉慈欣的另一篇科幻小說《朝聞道》。《朝聞道》講述的是關于愛因斯坦的赤道冒險故事。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科幻作品,在思想內容和創作藝術方面是否有不同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從人物設置、情節安排等角度,幫助學生深入全面地感受劉慈欣科幻小說的特點。
縱向,對比星新一的科幻小說《喂——出來》。同樣作為科幻小說,二者有何異同?筆者以為:首先,基于科學的背景,二者的想象都很奇特,但也都合乎情理。《喂——出來》是想象了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帶上她的眼睛》是想象了一個可以傳感的眼睛。其次,兩篇文章都有科學之外的人文思考。《喂——出來》思考的是人性的弱點,《帶上她的眼睛》表達的是對“她”奉獻科學的崇高精神的贊美。但是,在藝術特色上,二者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對比,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幻小說的藝術特色,從而更深入地感知劉慈欣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小說的特點。
張麗嫚? ?江蘇省南京市第五初級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