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執行主編高德勝在全國統編教材培訓會上強調了準確把握教材的重要性,指出“忠于教材”是基本要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忠于教材目標、理念與精神。
忠于教材,是解讀教材最基本的原則。教材體現了國家意志,是包含各種要素的整體,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解讀教材要有系統思維,要以系統論為支撐,把教材互相聯系的各個方面及其結構、功能進行系統分析。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宏觀審視,厘清教材脈絡
統編教材由近及遠,涉及了六大生活領域: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國家、世界。同一領域內容,在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呈現,呈現螺旋上升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解讀教材的時候,眼里不能只有本冊教材,還要了解相同領域內容在前、后冊的編排情況,以明確本課在整個小學階段承載的教學任務。
以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班規我們訂》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某老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1.游戲對比體驗:第一次游戲沒有規則;第二次游戲前制訂了規則。
2.對比談感受:規則很重要。
3.厘清概念:什么是規則。
單獨看這一課的教學,似乎沒有問題。可是如果往前翻開二年級上冊《班級生活有規則》這一課,就會有新的發現:第一框“班級生活放大鏡”中,小主持人的話“我來夸夸我們班講文明、守規則的地方……”“我發現班里也有不太文明的現象,我們一起來制訂規則提醒大家吧!”可見,二年級學生不僅已經知道了規則是什么,而且已經嘗試了制訂規則。四年級這課的教學設計由于沒有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導致教學任務不明確,課堂前十幾分鐘的寶貴時間就白白浪費了。
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能夠整體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在備課時,要瀏覽不同年級的教材,掌握同一領域的內容在不同年級的不同要求。這樣“瞻前顧后看銜接”,有助于教師明確每個學段、每一課的教學任務。
二、整體感知,把握單元主題
不少老師在備課的時候,習慣于直接翻到具體的某一課,“就事論事”式地進行研讀和教學設計,常常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能把握整個單元的教學核心,讓教學“誤入歧途”。
如六年級上冊第8課《我們受特殊保護》這一課,如果僅僅從課題上理解,教師容易把主要時間放在引導學生泛泛地去體會父母、老師、社會對未成年人的關愛上,如父母怎樣含辛茹苦地照顧我們的生活起居等。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法律保護我們成長”,“法律”是本單元的核心。《我們受特殊保護》是指法律對未成年人這個特殊群體的特別保護,這與中低年級的《我愛我家》《家是溫暖的地方》《我在這里長大》等課的目標指向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在研讀具體某一課時,先關注單元主題很有必要,它可以幫助教者在準確把握單元主題的前提下,準確把握該單元下所有課文的內容和教學目標。
三、課題入手,確立教學重點
題目是課文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透過它就能知道重要的信息,推敲題目,有利于把握教學的關鍵點。以二年級上冊《家鄉物產養育我》為例,在一次大型教研活動中,一位老師執教這課的第一課時,課上教師組織孩子們先后在小組內和全班展示、分享家鄉的物產,讓學生豐富了對家鄉物產的了解。感覺這像是一節綜合實踐課,而不是道德與法治課,因為它忽視了道德與法治最重要的特征——“求情”,教師沒有進一步引領孩子思考物產與“我”的關系,去升華情感。
本課的課題中主語是“家鄉物產”,謂語是“養育”,賓語是“我”。這樣抓住“物產”與“我”的關系,可以引導學生在認識當地物產特點的基礎上,認識本地人與自然的相互滋養的關系,形成“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觀念”。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學就不會止步于對物產的展示和分享,就不會停留在對物產豐富性的了解上,而是注意升華到當地物產與人的特點、文化特點的關系上。這樣把握了課文的關鍵所在,課堂上的活動就不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促進學生成長的有意義的生活。
四、板塊推敲,弄清內在邏輯
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多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教師對教材的邏輯結構把握不準的問題比較突出。例如,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這一課共有四部分內容:還是排隊好、哪些地方要排隊、怎樣排好隊、繪本故事《守規則,懂禮讓》。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指出:“繪本故事《守規則,懂禮讓》是這一課的延伸和補充,旨在體現遵守排隊規則與禮讓特殊人群的關系。”可見,學好前面三個板塊,了解排隊的基本規則是學習《守規則,懂禮讓》這個繪本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基于板塊間的邏輯關系。然而,在本地區的一次教研活動中,有近10位老師同時執教了《大家排好隊》的第一課時,有一半的老師把繪本故事放在了第一課時,把第三框對排隊規則的學習放在了第二課時。采訪中,老師們告訴我,這樣安排是因為自己喜歡這個繪本故事,卻根本沒有考慮到邏輯關系。
厘清教材的邏輯結構,處理好重點和難點,是駕馭教材的關鍵。教師在研讀教材時,要仔細研究每課教材板塊間的邏輯關系,科學設計教學板塊,如此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五、圖文分析,領會編寫意圖
教材中每一幅圖、每一段文字、圖片的搭配組合都是很講究的,都是經過編者反復推敲的。教師在研讀教材時,一定要仔細分析每一幅圖文,充分領會編者意圖。
細讀每一句話,讀出文字背后隱藏的含義。如一年級下冊《我想和你們一起玩》第一框“大家一起歡樂多”,“小朋友們,說說你們課間一起玩得開心的事吧”這句話引導孩子回顧小伙伴一起玩的快樂,一下子就把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但在“課間”這個詞的限制下,孩子們的關注點只局限于學校生活。仔細研讀教材,其實里面還有一句話:“星期天,我和李育林、王浩宇一起玩捉迷藏,我們都很開心。”“星期天”提醒我們“大家一起歡樂多”,所以關注點還應該包含社區、家庭中的生活。
細讀每一幅圖,弄清圖畫包含的多層意思。如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這一課的第三框“怎樣排隊好”的第三幅圖,細細品讀“在窗口前排隊”的畫面包含三層意思:人不多,即使只有兩個,也要排隊;認識一米線,堅守一米線;排隊注意間距。忽略了任何一層意思,教學目標都難以達成。
細讀教材,還要思考教材選取的場景與學生生活實際的關系。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需要去推敲教材內容選取的意義,發現教材內容背后的價值,而不是簡單地變換教學形式。
準確解讀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需要在以上幾個方面走一個來回,做到準確把握教材,在忠于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樣才能讓教學走近兒童的生活世界,點亮兒童的生活世界,涵育一代新人。
董一紅? ?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南通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研員,特級教師。